首页 理论教育 感冒咳嗽发热用什么药

感冒咳嗽发热用什么药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若炎症局限某一局部即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其基本症状为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故临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患,具有良好疗效。体虚易感属脾肺气虚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冬春季节。本病70%~8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以后发生,但一般条件下难以明确病原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区分病毒性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局限某一局部即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具体表现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其基本症状为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中医多属感冒范畴。多为风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发病,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其病位主要在肺卫。着眼于卫表和肺系,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解除表证,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乃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名医效方】

1.宣肺止嗽汤(周仲瑛方)[1]

组成:炙麻黄、桔梗各5g,光杏仁、制半夏、前胡、大贝母各10g,佛耳草12g,生甘草3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宣利肺气,止咳化痰。外感咳嗽,症见咳嗽频频,咽痒则咳,或阵发呛咳,气急,或咳声不扬,甚至咳延数周、逾月,咳吐泡沫黏痰,色白或淡黄,量少或多,咽部可有急性或慢性充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

方解:本方治疗重在“宣通”,缘外感咳嗽乃属六淫犯肺,肺失宣降而成。宣可开肺祛邪,通能利肺降气。药味多辛,符合“肺欲辛”,肺病宜用“辛泻之”之经训。方以《和剂局方》三拗汤为基础,原方取麻黄为君,辛宣散邪,邪祛则肺气自不上逆;杏仁为臣,助麻黄以利肺下气止咳,复其升降之职;甘草为佐使,缓肺气之上逆。合入仲景桔梗汤,一能祛痰宣肺以止咳,二可清利咽喉。因咽喉乃肺之门户,外邪必由此假道以犯肺,故外感咳嗽常兼咽喉病变,成为久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为此宣肺常须利咽。同时配伍前胡、贝母清肃肺气。佛耳草止咳化痰降气。纵观全方,虽主以“辛宣”,但温中有清,温而不燥,降中寓升,升降互济,诸药相配,可以各显其长,互制其短。故临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患,具有良好疗效。

加减:风邪在表加紫苏叶10g,桑叶10g;寒痰伏肺加细辛3g;痰湿上扰加茯苓10g,橘皮6g;肺热内郁加生石膏(先煎)15g,知母10g;痰热蕴肺加桑白皮12g,冬瓜子10g;阴津耗伤加南沙参10g,天花粉10g。

2.柴芩葛花汤(白云辉方)[2]

组成:柴胡15g,黄芩12g,天花粉15g,葛根15g,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5g,桔梗10g,牛蒡子10g,菊花10g,薄荷(后下)6g,甘草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表。用于治疗实证感冒之风热证、时行感冒证。主要症见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痛,咽干咽痛,鼻塞流涕,周身不爽,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以柴胡、天花粉、葛根和解退热;黄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菊花、薄荷疏风宣肺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感冒初起,表现为风寒证者,酌减清解药物剂量,加羌活、防风、荆芥等辛温发散之药。发热重者,重用柴胡、葛根用量;咽痛重者加山豆根15g,青果10g;咳嗽加杏仁10g,麦冬10g;鼻塞流涕不止者加苍耳子15g,辛夷花10g;头痛加川芎10g,白芷10g。

3.解热合剂(叶景华方)[3]

组成:荆芥10g,紫苏15g,四季青30g,鸭跖草30g,大青叶30g。

用法:1剂煎2汁,先用冷水将药浸半小时,煮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每隔3~4小时服1汁。发热高者1日服药2剂,分4次服,服药后多饮水,一般服药得汗后发热即可渐退。

功效主治:解表清热。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症。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咽痛,舌苔薄黄或薄白,舌尖红,脉浮数。

加减:鼻塞流涕多者加辛夷6g,白芷6g;咳嗽者加前胡10g,桔梗6g,牛蒡子10g;咽痛甚者加射干10g,白花蛇舌草30g;泛恶呕吐者加陈皮10g,制半夏10g。

4.清瘟汤(姚树锦方)[4]

组成:冬桑叶15g,生石膏9~15g,生芦根15g,生甘草3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疏散风热,清泻肺火。用于四时感冒,症见发热恶寒,身困无力,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咳嗽喷嚏,口苦咽干,舌红苔白,脉数。

方解:感冒多以内蕴微热、复感风寒所致。方中桑叶清轻发散,能退风热之邪,其性甘寒,可清肝明目,其味辛苦,能解上焦脉络之邪;石膏辛甘而寒,辛能走外,寒能清热;芦根甘寒,清泄肺胃之热,用于热病口渴;甘草生用,能补脾胃之不足而泻心火,且能调和诸药。

加减:如寒热头痛者,加荆芥穗、紫苏叶;身痛、骨节痛甚者,加紫苏、葛根;咽干鼻涕带血者,加生地黄、黄芩;咳嗽有痰者加陈皮、竹茹;喉痛者加桔梗、牛蒡子、板蓝根等。

5.清暑退热饮(鲍正飞方)[5]

组成:香薷10g,藿香10g,佩兰10g,紫苏叶10g,金银花15g,连翘10g,板蓝根(或大青叶)30g,青蒿15g,川厚朴5g,鸡苏散(包煎)10g。

用法: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清暑利湿,辛温解表,芳香化湿。用于暑天感冒。症见头痛恶寒,高热无汗,或有汗,但热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等感冒症状。同时,又有面赤口干,口渴思饮,脘痞困倦,心烦胸闷,或恶心呕吐,大便泄泻等伤暑伤湿表现,此乃暑为寒湿所遏而致。

方解:方中香薷、藿香、佩兰、紫苏叶辛温解表、芳香辟秽。因暑必夹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或大青叶)、青蒿,清热解毒、清暑退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辛凉透表、清暑利湿。川厚朴配紫苏叶,理气消痞除满。

加减:有汗、但热不退者,去香薷、鸡苏散,加柴胡、黄芩、六一散。恶寒头痛较剧者,加川芎、蔓荆子。周身关节酸楚者,加秦艽、大豆黄卷。恶心呕吐者,加陈皮、法半夏。脘痞困倦者,加苍术、薏苡仁。心烦胸闷者,加川黄连、广郁金。大便稀薄者,加苍白术、山楂、神曲。

6.扶正解表汤(臧堃堂方)[6]

组成:生黄芪20g,生白术10g,防风10g,金银花10g,黄芩10g,生甘草10g,板蓝根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小儿可分3~4次分服。

功效主治:扶正解表。体虚易感属脾肺气虚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症见恶寒、发热、自汗,肢节酸楚,鼻塞咽燥,咳嗽咽痒,脉浮,苔薄白,尤对小儿体虚、自汗、易感、鼻塞流涕者效佳。以恶寒、发热、自汗、脾肺气虚者为主证。

方解:正气虚而有表证者,宜益气以解表。以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之玉屏风散为主,益气固表止汗,并实表以御风邪;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抑菌抗病毒,为祛邪之品;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扶正,化痰止咳。诸药相伍,奏扶正祛邪之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受外邪之侵袭,故小儿外感、自汗、纳少,肺脾气虚者为多,以本方随证加减,效如桴鼓。

加减:若兼见咳嗽气促,痰黄浊艰咳之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加蜜炙麻黄(包)10g,百部20g,车前子(包)10g,儿童减量,以增强宣肺止咳平喘之功。若外感偏于风寒表证,头痛、肢节酸痛者,加羌活、荆芥以祛风寒之邪;伴纳食差,大便溏泄,苔腻者,加广藿香10g,焦山楂10g,焦六神曲10g,谷麦芽各10g,以化湿健脾,和胃助运。

按语:体壮邪实,高热,感染重症,无肺脾气虚之象者,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延误病机。

【经验用药】

1.葱白

朱良春经验[7] 葱白鲜散外感风寒 葱白,辛温而润,是一味发散表邪、宣通阳气之佳品。朱老用葱白治外感初起,有以下三法:一法,用葱白一握,和米煮粥,粥成,加入食醋,趁热食之,可迅速收发汗解表退热之效。此方又名“神仙粥”。盖藉米粥以助胃气,充养津液以益汗源,托邪外出,对老人、虚人之外感发热更为相宜。二法,婴儿感冒,不便服汤药者,用葱白绞汁,兑入母乳或牛奶中,然后放奶瓶中吮吸,服后得汗便热退身安。此用药之巧法也。三法,葱白、生姜各30g,同捣如泥状,临用加食盐少许,布包,对感冒发热患者,涂擦其前胸后背,1日2次,涂后盖被取汗。如适当加热后用,效果更好,此外治法也。

2.桑叶—薄荷

祝谌予经验[8]:桑叶、薄荷各适量,沏水代茶饮,治疗轻度感冒,鼻塞、咽干、咳嗽。施今墨先生认为,感冒之因,多因热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寒才易犯人。此二味药辛开苦降,寒凉清热。肺得宣降,内热得清,平衡得复,外寒即逐,感冒亦愈。而且饮后感觉清洁凉爽。

3.连翘—焦三仙

刘继祖经验[9]:上药合用可消食积,清郁热。以焦三仙和胃防连翘苦寒凉遏,以连翘散热祛风可散郁积。刘师常用于外感风热而胃纳已损,或食积日久已化热者,以及在各种肿毒治疗中。连翘解毒,焦三仙消导化痰,共清痰热结聚。

4.一枝黄花—苍耳子

朱良春经验[10]:一枝黄花疏风达表,清热解毒;苍耳子行走上下肌肤,有疏散宣通之功,二药合用,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解表毒,治疗时邪外感之发热,无论风寒、风热所致,均可用之。常用一枝黄花18g,苍耳子12g。风寒者加荆芥、防风、紫苏叶各8g,生姜2片;风热者加牛蒡子、白僵蚕、前胡、桑叶各9g。轻症往往一二剂即解。

5.生地黄—淡豆豉

周平安经验[11]:生地黄配淡豆豉名黑膏,出自《肘后备急方》。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使热有去路;淡豆豉苦温,解表发汗,透阴分之热外达。两药相伍,一寒一温,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周老治疗阴虚外感者恒用此药对。

6.薄荷—白薇—玉竹

沈敏南经验[12]:薄荷辛凉,为疏散风热之要药;白薇咸寒,为清营血蕴热之要药;玉竹甘平,为润肺养胃之要药。三药合用,养津液以滋助正气,清虚热以分解表里。功善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头痛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少痰,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浮细数,阴虚夹热之外感。阴亏之质,常有蕴热,热伏于内,腠理易开,以招风热外邪侵入,而成阴虚夹热之外感证。此乃表里同病,虚实相兼,假若单治一面,焉能中病,用此药组,兼治三面,效若桴鼓。《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用此三药组方,为临床医家所喜用。

7.麻黄—细辛—附子

沈敏南经验[12]:麻黄解表发汗,附子助阳温经,更以细辛贯通表里。三药合用,内温肾中之阳,外散肌腠之寒。若只用麻黄则阳随汗泄而亡,若只用附子虽能温阳,不能解表。用细辛使麻黄、附子有机配合。温中有发散,散中有温补,相互调节,是此药组之妙处。功善温阳解表。适用于身虽发热,仍觉恶寒,尚须厚衣重被,神衰欲寐,精神委靡,舌苔白滑或黑润,脉沉微细,阳虚感寒病证。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阳虚衰则卫阳不足,寒邪易入侵,而成阳虚感寒病证。此乃表实里虚、表里俱寒之证,用此药组恰到好处。《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用此三药,治少阴兼感寒表证。

8.柴胡—羌活—板蓝根

戴坚经验[13]:柴胡体轻气薄,散邪气,透肌表;羌活体轻气浓,善走气分,《本草汇言》谓其“功彻上下”“为却乱反正之要药”;板蓝根善祛温疫热病。治疗时邪外感以此三味联用,寒甚加麻黄、桂枝,风甚加荆芥、防风,偏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或山栀子、薄荷等,每收捷效。

9.蝉蜕—白僵蚕—虎杖

周平安经验[11]:白僵蚕、蝉蜕配虎杖取《伤寒温疫条辨》中“升降散”之意。以虎杖易方中大黄,虎杖入血分,苦寒降泄,泄热于里,釜底抽薪,使热有外出之路,作用柔和,并有活血化瘀通络、止咳化痰之效,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优于大黄。白僵蚕、蝉蜕走气分,辛凉透邪,轻浮解郁,达热出表。三药同用,一升一降,外宣内泄,表里双解,气血两清。周平安教授认为初病即呈高热,表里同病者居多,内外邪热相煸,其势甚烈,单用解表,虽有偶退之例,但旋即又升,只有表里双解,“透、清、下”三法联用,才能顿挫热势,一举成功。白僵蚕、蝉蜕配虎杖即为此意。三法联用,不必拘泥于“先解表后清里,待热结阳明后才可下”之常规,但见舌苔黄与腹胀满痛拒按,即可判为邪热里结,是可下之症。周教授治疗时行感冒高热不退,常用此法而获速效。

【单方妙法】

1.蒲公英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4]

方法:新鲜蒲公英数棵,洗净,榨汁,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或直接将其切碎加鸡蛋炒食,味美,且可将感冒症状除之,一举两得。对于初发者,2天即可痊愈,对于扁桃体炎同样有效。

2.鱼腥草治疗咳嗽[15][16]

方法1:取鲜鱼腥草50~150g,冰糖(黄砂糖亦可)40~60g。先把鱼腥草洗净,盛于碗内捣烂,然后将冰糖放入200~500ml水中煎沸,再将冰糖水冲于碗内,加盖5~7分钟后即可。每日1~2次。连服2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风热咳嗽66例,痊愈53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疗程最长为2.5天,最短8小时,平均1.4天。

方法2:鱼腥草鲜品25g,洗净,加食盐或酱油拌匀当菜吃,连服1~3天可痊愈。治疗感冒治愈遗留咳嗽患者39例,采用本方1~3日,全部治愈。

3.麻黄贝母冰糖烧白酒治咳嗽[17]

方法:麻黄、贝母(打碎)各10g,冰糖30g,白酒150ml(可视患者酒量增减)。将上方中诸药同盛在一碗内,点火燃烧,同时搅拌,待酒精含量约15%(基本不能燃烧)为准。冷却后,去渣,1日分3次服用(可用菜肴同饮)。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寒湿咳嗽、久咳及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尤以感冒后食用牛、羊、狗肉等腻滞之品而致肺气失宣、久咳不止者疗效尤佳。若纯属肺热咳嗽者,须与清肺泻火药配伍。此方无论有痰无痰皆可用之,尤适宜于嗜酒而兼咳嗽者。治疗咳嗽302例,有效269例,有效率达89%。

4.麻黄白前饮治疗小儿风寒咳喘[18]

方法:麻黄、白前、荆芥、甘草各10g,上药以沸水浸泡20~30分钟,酌加白糖适量,不拘时频频呷服,每日1剂,2~4剂为1个疗程。若痰稠或量多可加川贝母、杏仁,咳甚加紫菀。

主治: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肺气束闭,失于清宣所致的咳嗽,喘促,咳稀白痰,指纹达风关、气关,色红,脉浮紧或滑数。或伴体温升高,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常规多在正常范围或略有升高。

按语:此为新洲县名老中医袁一梅经验方。用麻黄白前饮治疗小儿风寒咳喘证78例,治愈58例,好转16例,无效4例。一般4天均能奏效。

5.治风寒咳嗽小偏方[19]

方法:白萝卜1个(约300g),蜂蜜30g,白胡椒5粒,麻黄2g。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依次倒入蜂蜜、白胡椒及麻黄后,蒸30分钟,趁热顿服,卧床盖被,全身发汗,祛寒止咳化痰,连服2天,即愈。

按语:该方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干咳,疗效较良。

6.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20]

方法:3岁以内幼儿用青蒿100g,3岁以上小儿用200~250g。先将洗澡用的水烧开,加入青蒿,盖上锅盖再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闷出药味,待药汤热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

按语:此为老中医王鉴钧家传药物煎水沐浴法,屡获良效。对成人感冒发热亦效。

7.小陈神汤治小儿感冒[21]

方法:陈皮3~6g,建曲5~10g,防风3~6g,桑芽3~6g,钩藤3~6g,荆芥3~6g,蝉蜕2~4g,蚕茧1~3个,甘草1~3g。以上用量可视患儿年龄、体重适当加减。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后宜避风寒,戒腥臭之味。

按语:小陈神汤系福建闽南泉州地区老百姓用于治疗小儿感冒的经验方,疗效显著。本方结构简单,组方严谨,质量均轻,最适合用于治疗小儿的感冒证。

8.葱姜枣蜜汤治疗四季感冒[22]

方法:葱须50g,生姜、蜂蜜各25g,大枣5~10枚。先将葱须、生姜用水洗净,连同大枣放入药锅中,加清水约750ml,武火煎沸约5分钟,取汁冲入蜂蜜中,搅匀。待药温适宜时饮之,并使其微汗。老年人及小儿患者据病情酌减药量。每日1剂,连服1~3天。

用治四季感冒。一般服1~2剂症减,服2~3剂可愈。

9.葱白辛夷汤熏鼻治感冒[23]

方法:带根葱白7根,白胡椒7粒,辛夷10g,放入容器内,加水500ml,急火煮沸15~20分钟后趁热倒入茶杯内,将茶杯周围围上毛巾,用药液的热气熏口鼻。水凉后再加温后使用,每次熏40~50分钟,每日治疗2~3次。

10.葱姜盐酒擦剂治感冒[24]

方法:葱白头、生姜各30g,食盐6g,白酒一盅。将上药捣为糊状,再将白酒加入调匀。用纱布包之,涂擦前胸、后背、足心、手心及腘窝、肘窝。一般涂擦20分钟左右,擦到局部皮肤发红为宜。然后,让患者安卧。1日擦1次。涂擦后半小时左右即出汗、退热,自觉症状也随之减轻。此法共治疗感冒32例,均在1~2日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

11.葱白炖乳治婴儿感冒[25]

方法:取连根须葱白3~5根(婴儿月份大适增一二根)用刀拍打松散,挤鲜母乳一小盅,炖至葱白微烂,即去葱留乳,喂食婴儿。对感冒初期患儿疗效较佳。

12.生姜泥热敷大椎治疗感冒[26]

方法:取鲜姜90g,捣成泥状,炒热至皮肤能忍受为宜,摊贴于大椎穴,下加热袋保温仰卧,服热粥1碗,单布罩头、面部,微汗即可去罩布,继续热敷40分钟即可,避风2小时。治疗风寒性感冒50例,全部治愈,1次治愈者47例,2次治愈者3例。

13.沏泡香薷治疗夏令感冒[27]

方法:香薷15岁以上30g,15岁以下每岁用1.5g,为1日量。用开水约400ml冲泡,加盖闷,待温度降至30℃以下时服之,药渣再加水约200ml,沏泡1次如上法。

14.鹅不食草预防流行性感冒[28]

方法:取鹅不食草250g,加水煎成100ml,过滤至澄清,加适当甘油及防腐剂,灌装于眼药水瓶中备用。每日滴鼻2~3次。

按语:1972年春季某学校发生流行性感冒,该校师生共300余人,在1周内发病率达39%以上,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应用鹅不食草滴鼻剂普遍滴鼻,3天内就控制了流行性感冒的流行。1973年起继用同法预防,有效地预防了流行性感冒的发生。

15.背部俞穴拔罐治疗感冒[29]

方法:取直径4cm玻璃罐,用闪火法,以背部脊椎两侧俞穴为主,并加用大椎穴,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拔罐7~9个,留罐8~10分钟,隔日1次。

按语:共治疗患者73例,病程均为1~2天,患者共有打喷嚏,流清涕感冒初起症状为多,少数患者伴有四肢乏力及酸痛,咽痒不适,经l次治疗痊愈的52例,2次治疗痊愈的20例,3次治疗痊愈的1例。对感冒初期的患者尤为有益。

16.荆芥末泡足降温[30]

方法:物品准备。10000~20000ml容量的塑料桶或塑料盆2个,40~43℃热水5000ml,70~80℃热水10000ml,荆芥末10~20g,23℃左右冷水一盆(约2000ml),小毛巾2条,中毛巾1条。

泡足方法。①泡足开始时间:患者发热无汗时随时泡足。②每次泡足持续时间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而定,体质强壮、肥胖者泡足20分钟以上至全身透汗即止;消瘦体弱者泡足10分钟后全身汗湿即可。一般情况下每例患者只泡足1次,若因汗出不够而致体温在3日内未降至正常者,可随时行第2次泡足,且可适当延长泡足时间,增加出汗量。③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关闭门窗,根据患者情况取坐位或半卧位,将荆芥末放入40~43℃热水中给患者泡足,水面可至踝上10~15cm,卧位者增加盖被,坐位者用被单围裹身体,水温下降时随时加入热水,以保持水温。

注意事项:①泡足时鼓励患者喝温热的开水500~1000ml,以促进身体汗出。②患者感觉烦热时,用凉毛巾敷额部,以减轻头部充血,缓解头痛、头晕,使患者舒适。③泡足结束,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液,更衣,卧床休息,避风保暖,1小时后复测体温。3④天内每4小时监测1次体温变化,如体温未降至正常,可随时行第2次泡足,且可适当延长泡足时间,增加出汗量。

按语:对70例外感发热患者(体温38.6~40.3℃,表现为恶寒、恶风、无汗、烦渴、头痛、身痛)运用热水加荆芥末泡足,以发汗解表降温,其中32例在泡足后10分钟内汗出,2小时内体温降至37.5℃以下;38例在泡足后20分钟内汗出,2.8~3小时体温降至37.5℃以下,总有效率达100%。

17.栀子粉外敷涌泉穴治小儿高热[31]

方法:生栀子10g,研粉、用60目筛过筛备用。将新鲜鸡蛋打一小孔,滤出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五分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治疗小儿因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风疹等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佳。

按语:如发热兼有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取下药饼时皮肤呈鸭蛋清色,颜色越深则疗效越佳。热退后,青色自然消失。

参考文献

[1] 李七一,唐蜀华.宣肺止嗽汤.陕西中医,1994,15(12):547

[2] 巨邦科.白云辉老中医辨治感冒经验.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18

[3] 叶进,朱雪萍,王莉珍.叶景华医技精选.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

[4] 王维英.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

[6] 臧堃堂.臧堃堂治则精华.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7] 朱步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 祝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人——祝谌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9] 曾斌芳,张帆,单丽娟.刘继祖医论医案撷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0] 朱良春.朱良春医集.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王丽华,李华.周平安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59

[12] 沈敏南.三味药组九种.新疆中医药,1991(1):55

[13] 郝允海.老中医戴坚运用三联药的经验.河南中医,1994,14(5):283

[14] 刘鹏涛,于春莲.蒲公英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61

[15] 李贵贤.鲜鱼腥草治疗风热咳嗽66例.广西中医药,1994,17(2):7

[16] 罗林钟,邓增惠.鱼腥草可治感冒后咳嗽.农村新技术,2008(5):50

[17] 冯石松.麻黄贝母冰糖烧白酒治咳嗽.四川中医,1996,14(7):24

[18] 熊丽娅.麻黄白前饮治疗小儿风寒咳喘证78例.湖北中医杂志,1993(4):13

[19] 宫丽梅,于芳,姚妍芳.治风寒咳嗽小偏方.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68

[20] 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1] 郭月河,黄益汉.小陈神汤善治小儿感冒证.中国民间疗法,1998(4):45

[22] 赵传铭.葱姜枣蜜汤治疗四季感冒.新中医,1998(9):40

[23] 冯章巧,吐逊江,阿力木.葱白辛夷汤熏鼻治感冒.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25

[24] 梁兆松.“葱姜盐酒擦剂”治疗感冒.中国临床医生,1976(2):23

[25] 戈建军.葱白炖乳治婴儿感冒.辽宁中医杂志,1982(6):32

[26] 江志华,江秋世.生姜泥热敷大椎治疗感冒.吉林中医药,1997(5):22

[27] 杨作诗.沏泡香薷治疗夏令感冒.新中医,1981(6):46

[28] 浙江省奉化县葛竹公社红溪大队合作医疗站.鹅不食草滴鼻剂预防流行性感冒.赤脚医生杂志,1977(12):14

[29] 阎晓星,张友文.背部俞穴拔罐治疗感冒73例.人民军医,1988(1):68

[30] 曾桂珍,叶红萍,包年香.热水加荆芥末泡足降温效果好.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01

[31] 王忠明.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四川中医,1990(10):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