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热(例)

发热(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儿近日常高热,虽服退热药热可暂退,但稍失调摄其热又作,如此2个月未能确诊,多方求医而病不瘥。综其证候及指纹,乃气虚发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 109/L,嗜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0%,嗜酸性粒细胞2%。今方中选为主药,意在起阴气而清热邪。

案例一:气虚发热

马某某,男,1岁半。1967年9月27日初诊。

患儿近日常高热(体温39~41℃),虽服退热药热可暂退,但稍失调摄其热又作,如此2个月未能确诊,多方求医而病不瘥。

视小儿神态安静,虽发热而面色淡白,虽形肥而肌松软如棉,四肢不温。舌苔白薄,舌质淡,指纹淡白。综其证候及指纹,乃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之法。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当归9克 陈皮9克 升麻3克 柴胡12克 炙甘草9克

【用法】 2剂。频服。

9月29日复诊:热退身凉,四肢已有温暖之感,继服上方,3剂。

10月5日其家长来言,自28日热退以来,未再发热,神佳喜动,四肢已温。嘱其好好调养无需服药。

按:本案断续高热历时60余天,多方求治不效,实因未能详察其证。《脾胃论》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今患儿体倦乏力,面色淡白,虽形肥而肌肉松软无力,为脾气虚无疑。故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药仅5剂,气复而热除,收效颇为满意。

案例二:高热

徐某某,女,2岁半。1971年8月14日初诊。

病史:患儿2个月前的1天晚上,吃过煮鸡蛋即睡,时至半夜,突然腹痛,气粗,发热(体温39.5℃)。急往某医院,尝用青霉素、氢化可的松及中药银翘解毒丸、紫雪丹、白虎汤等。经治2个月罔效。

现症:面色苍黄,腹痛,时有自汗,体温早起38.5℃,下午至半夜40℃左右。4天未大便,溲黄,皮肤粗糙。舌苔黄垢,指纹紫黯。

辨证:停食不化,蕴热不解,阻遏腑气,升降失调。

【治则】 通腑荡积。

【处方】 大黄9克 槟榔6克 枳实5克 芒硝3克 山楂6克 2剂。

二诊:药后泻下红褐色稀便五六次,臭秽难闻,小便深黄,臊气极甚。体温早起36.5℃,下午至半夜38℃,腹胀若释。为涤余邪,继用上方去芒硝,加牵牛子2克。续服2剂。

三诊:药后体温正常,诸症悉除,精神活泼,食欲增加。遂停药将息。

案例三

李某某,女,6岁。1980年8月3日初诊。

发热两旬,体温波动在38.5~40℃,恶寒头痛,腹胀便干,食欲缺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 109/L,嗜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0%,嗜酸性粒细胞2%。经用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罔效,遂来本科求治。诊其舌苔白腻,脉浮数有力。

【处方】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黄芩6克柴胡5克 石膏10克 陈皮5克

【用法】 服2剂,诸症不瘥。

二诊:详审恶寒,腹胀,便干,苔腻。乃系表邪不解,郁里化热,为表里俱实之证。遂于上方加枳实6克,大黄10克。服2剂,泻下稀便4次,热退身凉,体温3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109/L,嗜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32%,嗜酸性粒细胞5%,单核细胞3%,食欲增加,苔白稍腻,脉缓。遂停药将息。

按:例二发热重在积食不化,腑气不通,升降失常,俾气机不宣,治当急下,去滞消积。然前医首用解表,复予清气,使邪闭热蕴,食积气滞。刘师据此投以大承气汤加味,重用硝黄荡涤陈积,直捣病所。山楂、槟榔,消食化滞,仅2剂,病去大半。妙在二诊去芒硝加牵牛子,其功不失通腑消积之意,峻下中病即止,免伤稚阳之体。

例三始为外感,当汗未汗,热邪留恋,入里蕴结。初据脉浮数,头痛,恶寒,即投金银花、连翘、黄芩、石膏、柴胡,清解透表。未察大便干燥,时延日久,表里俱实,热自内发,故治罔效。二诊加入枳实、大黄,通便泻热,方寓表里双解,故尽剂热退身凉。两案见症均为高热,然病机不同,故治各有异。

案例四

刘某某,女,3岁。1979年5月16日初诊。

病史:半月前,患儿高热,经市医院治疗,热势虽减,但数日来仍午后及夜间潮热、无汗。曾经多方治疗(用药不详)热终未退。

检查:面晦黯,时躁动,唇艳红而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指纹紫黯。体温38℃,血象及其他检查均无异常。

辨证:高热后阴津大伤余邪留恋。

【治则】 清热育阴,解肌透邪。

【处方】 羚羊角0.6克 玄参10克 生地黄9克 沙参10克 石斛10克 青蒿10克 葛根10克 桔梗9克 胡黄连9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2剂。

5月20日:其母来告,热退病愈。

按:小儿为纯阳之体,偶触外邪每致高热劫阴。本案患儿初为高热,经治疗高热虽减,然却低热缠绵,午后及入夜尤甚,且口唇艳红而干,其阴伤可知。此外,患儿虽发热但无汗,且时躁动不安,显为余邪未彻,深伏阴分,非单纯阴虚内热可比。故治需清热育阴与疏解清透两不偏废。关于羚羊角,缪仲淳曾谓:“凡肝心二经虚而有热者宜之。”今方中选为主药,意在起阴气而清热邪。沙参、玄参、生地黄、石斛,养阴以清热;胡黄连,彻阴分伏热;妙在以轻清之葛根、青蒿、桔梗三味,疏解阳郁透解余邪。诸药合用滋而不碍透,透而不伤阴。故药仅投2剂,便热退神爽。郑大夫用此方治疗数十例此类患儿,多以三五剂获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