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畸拔牙非拔牙的历史纷争与意义

正畸拔牙非拔牙的历史纷争与意义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ase和Lundstrom的矫治理念正被众多口腔正畸医师所接受。与此同时,Begg提出“磨牙”理论,认为邻面磨耗是牙列的正常发育,并采用拔除双尖牙的方法替代现代人缺乏邻面磨耗的问题。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应考虑到不同的种族与人群。

最先尝试着将正畸治疗系统化的是美国的Angle医师。他以其自己定义的正常概念为基础进行正畸治疗。Angle在其所谓的“钥”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全部恒牙只要能够均衡整齐地排列就可获得正常的咬合关系。而且,为了获得均衡协调的颜面生长发育,需要建立这种正常。他还认为,牙齿丧失是导致颜面部不协调的原因所在,拔牙可导致牙列及颌骨的异常,所以他对正畸拔牙持否定态度。Angle的学生及其追随者将其不拔牙矫治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但是,Case医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拔牙进行正畸治疗,有些病例是不能有效地改善牙齿的位置及颜面美观的,这时就应该实施拔牙治疗。不过他反对为追求简化治疗而采取拔牙矫治的做法,同时也反对那种随波逐流而一窝蜂似地拔位置异常牙的做法。Case于1911年发表的“正畸临床的拔牙问题”这篇论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指出了Angle不拔牙矫治理论的症结所在。

1925年,Lundstrom发表了所谓的“齿槽基骨理论”。他指出,Angle提出的“如果将牙齿排列整齐,那么其咬合功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齿槽骨的大小与形态,并可获得均衡协调的颌态”这一理念是不正确的。他认为,错治疗后矫治效果能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病例齿槽基骨原本的大小及形态。实际问题是,在通过扩大牙弓而不做拔牙所进行的正畸治疗病例中,许多在术后发生了明显的复发现象。Case和Lundstrom的矫治理念正被众多口腔正畸医师所接受。

此后,Angle的学生Tweed也对非拔牙治疗的矫治效果感到不满意并提出了质疑,提出了Tweed矫治目标:①侧貌均衡协调;②治疗后牙弓稳定;③健康的口腔组织;④较高的咀嚼功能。从其矫治目标来看,为了获得良好的咬合,有些病例需要拔牙矫治。而且,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自己以前曾做过的非拔牙失败的病例重新做了拔除4颗前磨牙的矫治,并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当Tweed医生将这些拔牙病例发表以后,其矫治理念逐渐被美国正畸界的同仁所接受。到了50年代,Angle的学生Begg医师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咬合情况的研究结果与现代人作了比较,他认为土著居民通过牙齿的磨耗使得牙齿近远中宽度明显减少,从而使牙齿的大小与颌骨的大小自然均衡协调,并就咬合的存在形式提出了Begg的正常概念,同时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正畸临床工作中。Begg还认为,就现代人来说,不能期望通过牙齿的磨耗而减少牙齿的大小,从而获得同土著人一样的咬合状态,为此就不得不采取拔牙矫治。

最近,人们又从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牙与颌骨大小之间不协调的原因之一是人类颌骨正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颌骨功能量减少而致“用进废退”的结果。运用Begg及Tweed矫治理论进行正畸治疗的医师认为,当牙冠宽度与颌骨大小不协调时,如果不采取拔牙措施,这种不协调就不能得到改善,所以在对待这类病例时必须果断地进行拔牙治疗。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种各样的矫治技术得以开发、完善、发展,除通过拔牙手段解除牙弓长度不协调外,人们又尝试其他可消除这种不协调的方法。Kloehn、Merrifield等开发并发展了头具矫治装置,通过头具的使用,使以前被认为是较为困难的远中移动磨牙成为可能。另外,Hass通过使用快速扩弓器使牙弓基骨宽度扩大亦成为可能。上述这些方法临床意义重大,通过上述方法或多或少地增加了非拔牙矫治的可能性。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病之间的关系,倾向于重新评价拔牙矫治。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口腔正畸治疗的主要矫治器是功能性矫治器及活动矫治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同时也部分使用口外支抗矫治装置。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掌握牙齿整体移动方法,所以在肯定拔牙矫治必要性的同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拔牙尚持审慎态度。80年代早期,多托槽固定矫治技术传入我国。其中包括Begg矫治技术和方丝弓矫治技术。由于方丝弓矫治技术可在三维方向上控制牙齿移动,这就克服了牙齿移动上的技术制约,所以之前难以解决的支抗问题、拔牙间隙的关闭问题及牙根平行移动等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为此,就可以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合理地采取拔牙矫治。

有关拔牙的判断标准可应用牙弓长度不调与X线头影测量数据来综合评价,随着各种技术的引入,有关拔牙标准问题的思考及拔牙部位的选择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目前,临床上在应用多托槽固定矫治技术时,考虑是否拔牙矫治是一种常规做法。但是,有关患者的颌面生长发育预测问题至今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人们对容貌的审美标准存在着主观上的差异,况且临床上不确定因素很多,不能对其做定量评价,所以判定是否拔牙时尚存在许多难题。

综上所述,正畸拔牙是正畸领域内分歧最大、争议时间最长的一个问题。现小结如下。

(一)不拔牙正畸矫治

20世纪20年代Angle医师及其流派坚持不拔牙矫治,其理论根据如下。

1.每个人都有潜力使32颗牙齿建立自然牙列并形成理想关系。

2.通过扩大牙弓使牙齿重新建力使骨环绕牙齿生长,牙齿将在新位置上稳定。

3.方丝弓矫治器能整体移动牙齿,是一种“骨生长矫治器”。

4.复发是因为没有建立适当的功能,是正畸医师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理论的错误。

5.牙齿与面部美学的关系因人而异,对某一特定患者,只有牙齿达到理想正常位置,面型也就达到了理想状态。

因此,在Angle时代,几乎所有的正畸医师都采用不拔牙矫治。

(二)正畸拔牙矫治的盛行

20世纪30年代,Tweed对扩弓后复发的病例重新采取拔牙手段进行矫治,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正畸治疗不能改变齿槽基骨”的观点逐渐为正畸医师所接受。与此同时,Begg提出“磨牙”理论,认为邻面磨耗是牙列的正常发育,并采用拔除双尖牙的方法替代现代人缺乏邻面磨耗的问题。临床实践中Begg医师80%~85%的患者为拔牙病例。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50%以上的正畸病例采用拔牙矫治;1988—1989年全美正畸医师学会展示的病例中拔牙病例仍占52%。

(三)对拔牙矫治的重新认识和新理念

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学者从和颞下颌关节功能角度对拔牙矫治,特别是对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提出质疑。近些年来非拔牙矫治重新被倡导,有以下几点原因。

1.拔牙矫治比扩弓需要更复杂的矫治器与矫治技术,治疗时间也更长,而不拔牙矫治则相对简单。

2.即使拔除双尖牙,并不能保证治疗结果的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后拥挤的复发程度相当。

3.对于可拔可不拔牙的“边缘病例”,拔牙可能造成颌面部凹陷,不拔牙矫治对保持白种人面部美观更有利。

4.功能矫治器的早期使用可以引导生长,使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增加。

5.非拔牙矫治医疗风险更小,不易患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并发症。

据Alexander医师的经验,25%的患者采用拔牙矫治,25%的患者采用不拔牙矫治;50%可拔可不拔的边缘病例尽量采用不拔牙矫治。

(四)我国拔牙矫治比例高的原因分析

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应考虑到不同的种族与人群。我国目前拔牙矫治比例仍然较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65%需要拔牙矫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正畸科的拔牙比例最近5年平均为52.4%,这比西方国家的25%~30%要高很多。国人拔牙矫治比例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黄种人的牙齿比白种人的大,牙弓比白种人表现前突,这使得拥挤前突更为多见。

2.由于饮食与口腔保健的差异,以及社区医疗条件的限制,国人龋病较多,牙弓长度缩小的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第一恒磨牙丧失较多。

3.国内正畸专业人员缺乏,预防性矫治和阻断性矫治开展受限,使一些本不需要拔牙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得不在年龄较大时采用拔牙矫治。

4.术者的技术水平也影响到拔牙与非拔牙的取舍。

现代正畸学专家认为拔牙对某些患者的矫治是必需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没有必要。拔牙与非拔牙取决于对特定患者的正确诊断与矫治计划,也受到传统美学、患者意愿、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