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物性食物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病例可出现肝大、心脏扩大等,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应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有不洁饮食摄入史,往往有同席多人集体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急性呕吐与腹泻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秋冬季节是面豆中毒的高发期,常发生在集体食堂.面豆中含毒素苷,主要抑制胆碱酯酶,进食毒素苷没有完全破坏的面豆,就会产生类似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毒蘑菇中毒

【临床表现】

1.肠胃炎型

(1)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6小时。

(2)中毒症状:多在食后2小时左右发病,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该型中毒病程较短,及时治疗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6小时,表现为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重症者出现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狂笑、动作不稳等。病程一般1~2天,死亡率低。

3.溶血型

(1)潜伏期:多数为6~12小时。

(2)中毒症状: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3~4天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大,少数中毒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为2~6天,死亡率不高。

4.脏器损害型

(1)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最短为7~8小时。

(2)中毒症状:此型中毒临床表现十分复杂.①胃肠炎期: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多在1~2天后缓解.②假愈期:患者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持续1~2天.③脏器损害期:患者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以肝肾损害为最重,出现肝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肾脏受损时可出现少尿、血尿甚至尿毒症等。④恢复期:经积极治疗,患者一般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并痊愈.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国外报道为60%~80%。

5.日光性皮炎型

(1)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左右。

(2)中毒症状:开始多为颜面肌肉震颤,继之手指和脚趾疼痛,上肢和面部可出现皮疹.暴露于日光部位的皮肤,可出现肿胀等症状。

【诊断要点】

(1)有食用野蘑菇史。

(2)临床表现与毒蘑菇中毒相吻合。

(3)动物实验:可采集患者吃剩的食物、剩余野蘑菇或再到鲜蘑菇生长处采回同种蘑菇,进行简易动物实验。

(4)型别鉴定:将剩余的或再次采集的蘑菇送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型别鉴定。

(5)鉴别诊断:毒蘑菇中毒应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进行区别,毒蘑菇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一般不发热,无里急后重和脓血便等特点。

【治疗要点】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

(3)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治疗要点】

(1)尽早迅速排出毒素.及时使用催吐、洗胃、导泻和灌肠清除毒素。

(2)胃肠炎者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对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对精神错乱和幻觉可给予镇静药。

(4)严重中毒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毒伞、白毒伞早期可使用巯基解毒药。

(6)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由于毒蘑菇难于鉴别,中毒主要是误食,在中毒发生后应及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群众不要采集野蘑菇来食用,以免中毒再次发生。

(二)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又称菜豆、扁豆等,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秋季.中毒原因主要是加工方法不当,加热不透,毒素未被破坏而引起中毒.四季豆中毒常发生在集体食堂,公共饮食业和家庭偶尔也会发生。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到5小时。

【临床表现】 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少有发热.一般病程为短,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1)有食用未加热煮透的四季豆。

(2)潜伏期短,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

【处理措施】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

(3)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加强对厨房员工的培训,四季豆一定要彻底加热煮熟后才能食用,用大锅加工四季豆更要注意翻炒均匀、煮熟闷透,使四季豆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和豆腥味.在加工之前,最好把四季豆两头的尖及荚丝去掉,在水中浸泡15~20分钟。

(三)桐油中毒

桐油中毒的常见原因是误将桐油作为食用油销售或加工。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到4小时。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轻者仅表现为胸闷、头晕,一般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有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及血尿.如治疗及时,能迅速恢复,很少有死亡病例。

2.亚急性中毒 主要是由少量长期误食引起.在误食桐油期间可出现恶心、食欲缺乏、上腹不适、胃部烧灼感和腹泻等。胃肠症状持续4~30天后出现全身症状,如下肢凹性水肿、肢体酸痛等。少数病例可出现肝大、心脏扩大等,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诊断要点】

(1)有误食桐油或其制品的食物史。

(2)有桐油中毒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验为阳性(按GB/T5009.37)。

【治疗要点】

(1)急性中毒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洗胃后给予黏膜保护药。

(2)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禁止将桐油存放在食品生产加工场所;食用油容器应专用,桐油的容器应标有“有毒”字样;食用油加工厂应严格把关,严禁用盛桐油的容器或来源不明的容器盛放食用油。

(四)豆浆中毒

饮用未彻底煮熟的豆浆,会引起食物中毒,多见于小型餐饮业的集体食堂,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食堂。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临床表现】 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可有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不发热.一般当天可痊愈,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1)有饮用未彻底加热的豆浆史。

(2)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

(3)无食用其他可疑食物,排除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4)检测豆浆中的脲酶含量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治疗要点】

(1)停止饮用未彻底煮熟的豆浆。

(2)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豆浆煮开后饮用,特别要注意当豆浆加热到一定程度并出现泡沫时,此时豆浆还未煮透,应继续加热至泡沫消失,豆浆沸腾,再持续加热数分钟。

(五)发芽马铃薯中毒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临床表现】 表现为咽喉抓痒感或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然后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有报道还可以引起肠源性发绀症。

【诊断要点】

(1)食用发芽马铃薯史。

(2)临床表现及体征与马铃薯中毒特点相符。

(3)实验室检查:将剩余的马铃薯切开,在芽的附近加浓硝酸或浓硫酸,如呈玫瑰红色即证明有龙葵碱存在。

(4)应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有不洁饮食摄入史,往往有同席多人集体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急性呕吐与腹泻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治疗要点】 对马铃薯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尽早排出毒素对预后有很大影响,对无呕吐者或发病早期应进行催吐和彻底洗胃,同时积极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1)加强对马铃薯的保管,防止发芽是预防中毒的根本保证。马铃薯应储存在低温、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2)家中若有发芽马铃薯,食用时应削掉生芽的部位,将削好的马铃薯放于冷水中浸泡半小时以上,使残余毒素溶于水.对生芽过多或皮肉已青紫者,不能再食用.下锅炒马铃薯时放一点醋,可加速毒素的破坏,防止中毒的发生。

(3)及时将马铃薯中毒个案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教育群众不要购买和食用发芽的马铃薯。

(六)面豆中毒

面豆也称猫儿豆、东北油豆、狗爪豆、扁豆等。秋冬季节是面豆中毒的高发期,常发生在集体食堂.面豆中含毒素苷,主要抑制胆碱酯酶,进食毒素苷没有完全破坏的面豆,就会产生类似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多为30分钟至5小时。

【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多感胃部不适,继而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症状,重者有流涎、出汗、瞳孔缩小、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昏迷.因面豆中含有鞣质,故腹泻发生较少,体温一般正常,孕妇食用可发生宫缩.病程为数小时或1~2天,恢复快,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1)有进食面豆食物史。

(2)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面豆中毒特点。

【治疗要点】

(1)及时催吐或洗胃,减少毒物的吸收。

(2)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1)由于面豆处理方法复杂,一般市民难以掌握,不能除去其中有毒物质而引起中毒,市民应慎食面豆。

(2)加工人员正确掌握面豆处理及烹调方法:①除去两头及老豆荚,并切成丝或较小片;②用清水浸漂3~5天,每天换水1~2次;③烹调时应使外皮、豆粒均熟透,无生绿色及豆腥味。

(七)白果中毒

生食或食用加熟不透的白果达一定量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年龄愈小,中毒概率愈高。

【潜伏期】 潜伏期为1~12小时。

【临床表现】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缺乏等胃肠道症状,接着出现头痛、惊厥、烦躁不安、肢体强直、发热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昏迷、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诊断要点】

(1)有进食白果病史。

(2)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白果中毒特点。

【治疗要点】 白果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害患者生命。

(1)立即催吐、洗胃、导泻。

(2)口服鸡蛋清或0.5%活性炭混悬液,可保护胃黏膜,减少对毒物的继续吸收。

(3)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光线、噪声刺激,酌情使用镇静药。

(4)积极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预防白果中毒主要是教育儿童不要采食生白果,更不要食用从树上落地的白果.即使是煮熟来吃,也不能吃得太多.吃的时候应将白果中的绿色胚芽除掉,因为胚芽中的毒素含量最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