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地饮食,你了解多少?

吴地饮食,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地本土菜肴被称为“苏锡菜”,属于江苏菜系。三国东吴时,饮茶已成为普遍的习俗。明清是吴地茶文化的极盛时期。幸好吴地湖山灵秀,代出名种,洞庭碧螺春又脱颖而出,成为吴地名茶代表。碧螺春与宜兴阳羡茶、浙江紫笋茶并称为“吴地三绝”,是现代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紫砂茶具是吴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饮食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三、 吴地饮食

吴地饮食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饮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 菜肴

吴文化区域的物产十分丰富,“春有九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长期以来,吴地人民充分利用原料,不断改进传统的烹饪技术,创制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名菜佳肴。《姑苏志》记有:“吴地产鱼,吴人善治食品,其来久矣。”

吴地本土菜肴被称为“苏锡菜”,属于江苏菜系。苏锡菜,始于“船菜”,又融合了吴地官绅家厨菜谱、寺院素食和民间家常菜的特色,独树一帜。所谓“船菜”,就是在船上烧制的供人食用的菜肴。苏州河多湖多,吴人一向喜欢乘船在水上游乐。船上备有锅灶,做得一手好菜的“船娘”总能让乘客一饱口福。船娘所做的菜,便叫“船菜”。船娘做的各式糕点,就叫“船点”。船菜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清鲜味真,加工精致,讲究刀工与火候,烹饪以炖、焖、煨为主,保持原汁原味。苏州客商常租船举行宴会,舱中窗明几净,陈设香炉、瓶花,可摆两三桌酒席。夜晚降临,舟中灯红酒绿,欢歌笑语。饮宴之后,主人则需别雇小船,送客人进城。沈朝初在《忆江南》词中写道:“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苏锡菜的调味重糖,味浓带甜。苏锡菜与淮扬菜的风味有同有异,苏锡菜注重造型,配色绚丽,清新爽适,善于调味,讲究器皿美。名菜有苏州的碧螺虾仁、雪花蟹斗、莼菜塘鳍鱼片、松鼠鳜鱼,无锡的梁溪脆鳝、无锡肉骨头、香脆银鱼、天下第一菜,常州的糟扣肉、糟蛋、素火腿、雪花蜗牛,常熟的叫化鸡、脱壳鳜鱼等。

苏锡菜除味美形胜外,更讲究时令。如春季吃白汁鼋菜、樱桃肉、笋腌鲜;夏季尝清蒸鲥鱼、西瓜鸡、荷叶粉蒸肉、响油鳝丝、三虾豆腐;秋季食松鼠鳜鱼、白汤鲫鱼、走油四喜、肚肺汤、腐乳肉;冬季有美味酱方、煮糟青鱼、“全家福”。

(二) 小吃

吴地的风味小吃,素以花色品种多样、精美可口闻名天下。人们采用面粉、糯米、水产、肉类、禽蛋、豆类、塘藕、笋、菇、荸荠、芝麻、桂花、瓜果、饴糖等制作出各种风味小吃,如小笼包、汤包、生煎馒头、锅贴、馄饨、烧卖、麻糕、梅花糕、海棠糕、芙蓉糕、白印糕、炒年糕、枣泥麻饼、燠灶面、阳春面、小肉线面、汤圆、糖粥、八宝粥、油馓子、老虎脚爪、豆腐花、茴香豆、焐酥豆、铜锅菱、油面筋、熏鱼、汆鱿鱼,以及无锡的肉骨头、常熟的叫花鸡、溧阳、金坛的鸭饺、常州的萝卜干等。许多风味小吃形成了知名品牌,如苏州的津津卤汁豆腐干、无锡陆稿荐的酱排骨、苏州采芝斋的粽子糖、山楂糕和一枝香的瓜子、昆山的燠灶面等。吴地的小吃制作精巧、讲究造型,如苏州糕团中有一种艺术糕团,糕团上有各种图案,像花卉瓜果、鸟兽禽鱼、古今人物及“花好月圆”、“老寿星”、“虎丘山图景”、“拙政园一角”等,又好吃,又好看。

不同节日、节气,人们制作不同的小吃。如过年吃糕团、春卷;元宵节吃元宵;立夏吃五香茶叶蛋、大方糕;中秋节吃月饼、老南瓜烧糯米饭。其他如九月做蟹包,十月烘年糕,腊月就做腊八粥、鸡丝粥。

吴地风味小吃的经营也很有特点。一种是开店设摊。店名商标讲究,有文化底蕴。还有一种是挑担流动经营。担子是一根微弯的两头翘起的竹扁担,一头设有锅灶,装有风味小吃,另一头是装着碗、筷、匙、勺及各种作料的小抽屉,看起来像只骆驼,故称“骆驼担”。苏州作家陆文夫在小说《美食家》里,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三) 茶文化

吴地茶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南朝,成熟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吴地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形成独特的“茶道”,讲究从采茶、制茶、选水、用器到煮茗品饮的一整套高雅技艺。

吴地茶事,最早可追溯到西汉。三国东吴时,饮茶已成为普遍的习俗。吴主孙皓曾因韦曜酒量小,赐茶代酒。唐宋时,吴地茶文化渐趋成熟,以“茶圣”陆羽在苏州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定稿为标志。陆羽在湖州苕溪完成《茶经》后,为了完善《茶经》,陆羽实地考察了宜兴、无锡、丹阳、常州与苏州的茶事,前后达十余年,其中有五年是在苏州、无锡度过的。增订《茶经》的工作主要是在苏州虎丘山进行的,今日,虎丘山上不仅有纪念陆羽的楼,更有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三泉”,苏州人称之为“陆羽泉”。到建中元年,为之呕心沥血达十七年的《茶经》正式刻印出版。它全面总结了唐中叶以前茶叶的生产制造、茶具的制作和使用、烹茶的技艺要求,分析比较诸地好茶,辑录了历代茶事。陆羽《茶经》的贡献,不仅在于将制茶、烹茶、品茶规范化、艺术化,更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使平凡的饮茶,臻为充满人生哲理和美学情趣的“茶道”。明清是吴地茶文化的极盛时期。明代茶学家屠隆品评了明代六大名茶——虎丘茶、天地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即今西湖龙井茶)、天目茶,结论是“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虎丘山麓的山塘街从明朝一直到清末,都是苏州茶坊最集中之处。虎丘茶因名闻天下,官府不断征用,山僧难以承受送茶的费用,便砍去茶树,雄冠天下的“虎丘茶”遭灭顶之灾。幸好吴地湖山灵秀,代出名种,洞庭碧螺春又脱颖而出,成为吴地名茶代表。“洞庭山有茶,微似齐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碧螺春与宜兴阳羡茶、浙江紫笋茶并称为“吴地三绝”,是现代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紫砂茶具是吴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陶器茶具莫过于宜兴紫砂茶具了。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匠心独运、韵致宜人,具有艺术鉴赏价值之外,还在于它的实用价值。紫砂茶具内外均不施釉,具有理想的致密度与气孔率,用其泡茶,盖不夺香,无热汤气味,却有“色、香、味皆蕴”之妙;冷热态变应性好,寒日注入沸水或置文火上炖烧,均无胀裂之虞。若常加涤拭,其光泽愈益隽美,久用之器,能使茶香蕴藏,纵然注入清水,也会散发幽淡的茶香。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习俗的改变,苏州的传统茶道已衰落,但饮茶品茶已经成为吴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