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变性红斑角化病

可变性红斑角化病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皮动力学正常,鳞屑形成系潴留性角化过度所致。1.发病特征 大多在婴儿期发病,皮损常终生存在,强烈日晒可使之改善;妊娠可加重病情,绝经时部分患者的皮损可消退。②多环形或逗点形红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一般持续数天或数周,其大小、形状、数量和位置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不断变化。

可变性红斑角化性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系一种表现度不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亦名Mendes da Costa综合征(Mendes da Costa syndrome)。其特征为片状红斑和角化过度性斑块。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基因GJB3定位于染色体1p34-p35,它编码缝隙连结蛋白α4(连结蛋白31),为基因的种系突变。表皮动力学正常,鳞屑形成系潴留性角化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

1.发病特征 大多在婴儿期发病,皮损常终生存在,强烈日晒可使之改善;妊娠可加重病情,绝经时部分患者的皮损可消退。

2.临床类型 皮损有两种类型:①相对固定的深红色角化性斑块,边界清楚,周围的皮肤正常或呈弥漫性皮革样角化过度,好发于面部及肢体伸侧;斑块的数量及大小在青春期前常进行性增加,此后趋向稳定。②多环形或逗点形红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一般持续数天或数周,其大小、形状、数量和位置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不断变化。可逐渐消退或缓慢移动,并出现细鳞屑;其可为冷、热、风或情绪应激所促发。偶有掌跖角化,未见毛发和甲异常。Giroux和Barbeau于1972年报道在一个法国-加拿大的大家庭中,出现本病的典型显性遗传性皮肤表现和神经异常,包括腱反射减弱、眼球震颤、构音不良和共济失调步态。

【组织病理】

角化过度、中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和棘层肥厚,有时在角层下部出现类似于谷粒(Darier病)的棘突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

【治疗】

异维A酸或阿维A酯[0.5~1.0mg/(kg· d)]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角化过度斑块几乎完全消失;在停用维A酸类药物后约2周,皮损可复发。

【循证治疗选择】

滑肤剂,外用角质松解剂,外用维A酸类,内服阿维A,阿维A酯,异维A酸,PUVA。

预后

皮损常终身存在,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改善,妊娠可加重病情,绝经时部分患者的皮损可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