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凉血养阴丸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例疗效观察

凉血养阴丸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法:对108例在市级以上医院经骨穿确诊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我院内部制剂凉血养阴丸口服,同时配合服用其他中药,观察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变化。患者因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5个月,来院门诊。

【摘要】目的:介绍凉血养阴丸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观察。方法:对108例在市级以上医院经骨穿确诊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我院内部制剂凉血养阴丸口服,同时配合服用其他中药,观察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变化。结果:全部108例患者中有105例在用药后血象均好转,症状、体征均不同程度减轻,其中97例骨穿复查幼稚细胞有下降;97例中完全缓解49例;另11例持续缓解且血象完全正常,无明显症状体征。结论:凉血养阴丸配合中药内服可以改善白血病患者的血象、症状及体征,并能控制幼稚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凉血养阴丸;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系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向全身各组织、脏器浸润、破坏,在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改变,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感染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在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最多(1.62/10万)。白血病的病因目前未完全清楚,但和病毒、放射、化学毒物和药物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自2000年3月至2002年7月,我们采用凉血养阴丸为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ANLL患者10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来诊前均经市级以上医院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男67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63∶1;年龄4个月至58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10.5个月。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1986年9月20日天津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1]制定的关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的诊断标准[2]

1.3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多属热毒内蕴、气阴两虚型。症见:发热,皮肤紫癜,鼻衄、齿衄,乏力气短,口渴,自汗盗汗,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细弱。

2.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凉血养阴丸(由青黛、牡丹皮、珍珠粉、生地黄、人工牛黄、西洋参、白芍、麦冬、五味子当归、三七粉等组成,每丸9g,由淄博市红十字会血液病医院制剂室生产),每次1丸,每日3次,配合我院其他中药饭后口服,1个月/疗程;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均在服药3~6个疗程时停止化疗。

3. 疗效统计

3.1 疗效标准 依据1987年11月江苏苏州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提出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3],另结合中医辨证自拟以下疗效标准。持续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来诊时经化疗已至完全缓解标准,从缓解之日起停止化疗只用中药治疗,症状、体征消除,血象、骨髓象持续缓解,其间无白血病复发达3年甚至以上;完全缓解:骨髓象恢复至: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幼单细胞数≤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血象恢复至:血红蛋白≥100g/L(男性),或≥90g/L(女性及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诸症状、体征消失,可正常生活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骨髓中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幼单细胞数>5%而≤20%。或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基本可正常生活,但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完全缓解标准者;显效:骨髓象中幼稚细胞有下降,但仍>20%和(或)临床鼻衄、齿衄,皮肤紫癜,发热等症减轻,余症未有减轻。血象仅有一项或两项改善,余未有变化;无效:用药后骨髓象、血象无明显改善,症状、体征亦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持续经10~13个疗程用药治疗,持续完全缓解11例,完全缓解49例,部分缓解30例,显效15例,无效3例,完全缓解率55.6%,总有效率97.2%。

4. 病案举例

4.1 施某,男,29岁,上海市南汇区人,2000年11月12日来诊。

患者因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5个月,来院门诊。自诉于1999年7月底主因“疲乏无力、头晕,伴低热10余天”在当地某医院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住院先后予全反式维A酸、DA方案化疗治疗3个疗程,取得PR同时出现呕吐、脱发、感染等严重副作用,遂停止化疗。来我院寻求中医诊治。症见:头晕心慌,周身乏力,下肢尤甚,牙龈出血,时虚汗出,寐欠佳,小便黄。诊察所见:面黄少华,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细弱。体检检查记录:中度贫血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下肢皮肤黏膜散见粟米大小出血点,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胁下未及,双下肢不浮肿,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当日我院门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7×109/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32×109/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原粒+早幼粒占13%,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肝肾功能正常。

中医辨证为邪毒入髓、气阴两虚之急劳。治法:清热解毒,益气滋阴,化痰散结。方药:①凉血养阴丸,每次1丸,每日3次;②红参20g,西洋参30g,黄芪30g,当归20g,地黄30g,白芍30g,玉竹30g,龙眼肉20g,山茱萸30g,茯苓20g,甘草20g,金银花30g,菊花30g,生山楂30g,谷芽30g,仙鹤草30g,景天三七20g,人工牛黄20g,丹参20g,牡丹皮20g,茜草20g, 连翘30g,上药2料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次1丸,每日3次;③滋阴生血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

2002年1月2日第九诊。2001年12月30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7×109/L,血红蛋白146g/L,血小板114×109/L,中性粒细胞0.607,淋巴细胞0.324;骨髓穿刺示:幼稚细胞为2.4%,已经完全缓解。除白细胞稍低外,各项均正常,来诊时诸症已消。后又持续用药1年余,随访至今持续缓解,未再复发,已可正常生活工作。

【按语】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因生活失调,饮食劳倦,损伤正气,邪毒入侵而发病。初期运用西医化疗治疗虽取得部分缓解,但却使正气大伤,正气亏虚故周身乏力;脾主四肢肌肉,邪毒内蕴,伤及脾胃,故下肢乏力尤甚;内蕴邪毒郁久化热,耗气伤津,热迫血行,灼伤血络,故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紫癜;邪毒内蕴,伤及肝肾,肝肾阴虚,虚热内扰迫津外泄,故虚汗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寐欠佳;热邪下移膀胱,故见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说明内有瘀滞,苔黄厚腻则知内里热毒壅盛;脉沉细弱为气阴两虚之脉象。故以凉血养阴胶囊解毒凉血,益气养阴,可清解体内热毒,并托毒外出,控制幼稚细胞;中药蜜丸益气养血,化瘀散结;滋阴生血胶囊滋阴补血,化瘀止血,可提升并维护患者低下的血象,防止出血。诸药共用,扶正祛邪,使邪去而正安。

4.2 景某,男,29岁,甘肃省白银人,2000年12月8日来诊。

患者因确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8个月,来院门诊。自诉于2000年4月11日主因“牙龈肿痛6个月,全身乏力1周”入当地某大医院检查发现贫血,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乃入院治疗。进一步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b)。即住院予DA方案开始化疗,此后又化疗2次,均未缓解(NR),且多次连续化疗使其出现口腔感染、高热、血象低下等症,经济上亦承受不起,第3次化疗后效果仍欠佳,医院给其下达病危通知。无奈之际来我院求诊。症见:头晕乏力,心烦心慌,低热,纳少,口唇溃疡,语声低微。诊察所见:面黄无华,舌质红,苔薄黄燥,脉细无力。体检检查记录:体温37.6℃,贫血貌,左颈及耳后触及1cm×1.5cm淋巴结,质中,可活动,无压痛。胸骨轻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及,脾胁下1cm。四肢黏膜未见出血点,下肢皮肤散见米粒大小之丘疹,质稍硬,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12月7日血常规示:白细胞10.2×109/L,红细胞3.56×1012/L,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74×109/L,中性粒细胞0.607,淋巴细胞0.324;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原+早幼粒细胞15%,原+幼单核细胞12%。大小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中医辨证为邪毒入髓、气血两虚、痰瘀互结之急劳。治法:解毒清髓,益气养血,滋阴散结。方药:①凉血养阴丸,每次1丸,每日3次;②祛白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③山海螺30g,景天三七20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30g,菊花10g,黄芩10g,谷芽10g,砂仁6g,鸡内金20g,人工牛黄15g,珍珠粉30g,冬虫夏草菌丝30g,苍术10g,白术10g,甘草10g,太子参30g,当归10g,白芍12g,赤芍10g,生地黄15g,三七粉30g,仙鹤草30g,莪术15g,龟甲胶10g,鹿角胶10g,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牡蛎20g,浙贝母20g,上药2料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每次1丸;④资生丸,每日3次,每次10粒;⑤柏子养心丸,每日3次,每次10粒。

2001年11月20日十一诊。昨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0×109/L,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130×109/L,外周血中无幼稚细胞。诉自服用我院药物后体重已由初诊时的51.5kg,增加到现在70kg,身体各方面状况良好,无明显不适。嘱应再坚持服药2年左右,然后逐渐减少药量直至停药,以求巩固。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正气亏虚,复感邪毒,耗伤气血而发病。邪毒入髓,耗气伤血,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面黄无华;清窍失养故头晕;气虚不足以息,则语声低微;脾主运化,以气为用,气虚则脾失健运,故纳少;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则见心慌;纳少谷气不旺,四肢肌肉失于濡养,故觉周身乏力;邪热内蕴,灼伤阴血,虚热内生,故低热;舌质红,脉细无力为邪毒入髓,气血两虚之征象。故配方中以凉血养阴胶囊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可清解体内热毒,并托毒外出,控制幼稚细胞;配祛白胶囊(亦为我院制剂)增强清热解毒,透邪清髓之功;中药蜜丸,具益气养血、化瘀散结之功,可改善脏腑功能,调整气机,配合凉血养阴胶囊、祛白胶囊起主要治疗作用;辅以资生丸健脾开胃,可促进脾胃运化,增进饮食摄入;柏子养心丸,养心安神,补肾滋阴,以滋补亏虚之营血。上药共用,解毒清髓,益气养血,使邪毒渐清、气血渐复而病自渐愈。

5. 体会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中医古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中医属于“急劳”、“热劳”、“虚劳”、“血证”、“瘟病”之范畴。《内经》中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白血病的内因大多因正气不足,复感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致脏腑受邪,侵髓及血,耗气伤阴而致。在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后,笔者发现白血病主要病因是在机体正虚前提下内袭之“蕴毒”,幼稚细胞不过是由于蕴毒而出现的变态反应,其发病过程中“正虚”与“蕴毒”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正气虚则蕴毒盛,蕴毒盛则正气衰,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蕴毒耗气伤血,日久致则致气虚,气血互为依存,气虚则血无固摄,加之体内邪热迫血妄行,则发生鼻衄、齿衄等出血症状。若热灼血络,血溢脉外,可见皮肤黏膜紫斑,舌颊黏膜血泡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不畅,日久则气滞血瘀或脉络瘀阻,聚结某处,则形成癥积。正气不足,蕴毒侵袭营血,血热炽盛,则见高热不退;面色苍白,乏力气短,心悸头晕,懒言疲倦,虚汗畏冷,舌质淡红,舌体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症;两颊红,心烦易躁,手足心热,夜间盗汗,舌质微红,脉细数为日久致阴虚所致。总之本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的蕴毒,在生理失调、外因诱发下所形成的热毒内蕴、气阴俱虚、虚实夹杂的并发症,是错综复杂的病理过程。故治疗应以解毒凉血、益气滋阴为则。凉血养阴丸是我院多年临床应用的内部制剂,方中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寒能清热,咸能入血,具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之效;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凉血化瘀之效,二药相合,清热解毒凉血为君药。牛黄(人工)甘,凉,归心、肝经,可清热解毒;珍珠粉甘咸,寒,归心、肝经,解毒清热;二药与牛黄相配加强君药解毒清热之力,为臣药。生地黄甘苦,微寒,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既可补不足之阴,又可解毒凉血;西洋参苦、微甘,寒,补益气阴,兼清虚火;麦冬、白芍、五味子养阴敛阴,四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之功,为方中佐药。当归养血活血;三七粉微苦,温通而入血分,功擅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善治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故亦为方中佐药。诸药合共奏解毒凉血,益气养阴之功。配以我院中药蜜丸、祛白胶囊等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且与单纯西医化疗相比具有花费低、痛苦小、患者易接受、远期效果稳定等优势。

参考文献

[1]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关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的修改建议. 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3):181.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1~173.

[3]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9(3):183.

(黄衍强 仇毅 尚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