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外部的公共关系

学校外部的公共关系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家长的关系是学校外部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 家长都是最直接、 最敏感, 也是最有影响的外部公众。学校对社区公共关系的基本目的是树立模范居民和模范单位的良好形象, 发挥对社区的积极作用, 争取与社区领导和群众融洽相处, 同时获得必要的支持。

学校与外部的关系千丝万缕, 随着改革开放, 学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 与外部的联系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紧密,学校发展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大。 在现代社会, 尽管有些学校有其独特之处, 有其可以孤芳自赏的地方, 但绝无可能与外界隔开, 自觉主动地加强对外公共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外部公众具有层次多、 范围广的特点, 学校开展对外部公众的公共关系, 应着重注意对家长的关系、 社区的关系、 校友的关系、 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对家长的公共关系

对家长的关系是学校外部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 家长都是最直接、 最敏感, 也是最有影响的外部公众。 家长在与学校的关系中至少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是学校的客户;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 是学校工作的评价者和学校声誉的传播者; 是学校资源的提供者或中间人等。家长通过学生与学校联系起来, 对学校的发展自然非常关心,对学校的教育、 教学、 管理等信息也很感兴趣。 做好家长的工作, 学校工作就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 对家长的公共关系要取得成效, 应注意以下方面。

(1) 搞好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是搞好学校和家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第一愿望是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品行端正, 将来有较好的前途。 学校要关心、 爱护学生, 强化内部管理, 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学有所成, 不断满足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要求。

(2) 与家长加强联系。

外部对学校的评价, 一般总是来源于学生家长的感受。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 直接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 家长对学校、 对教师的态度和评价, 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 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 影响学校整体的形象。 家长对学校的尊重和支持,有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进行经常的、 坦率的交流和沟通。 一般情况下,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 前途都非常关心, 他们也有与学校联络、 沟通的需要。当然, 家长与学校联系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应从满足家长这一需要着手, 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 主动宣传学校的目标、 计划、 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困难, 让家长了解学校, 向他们宣讲教育科学知识, 指导他们配合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使他们由被动的客体转变成学校工作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 建立学校或班级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 进行家访、 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活动, 与广大家长加强联系, 增进相互了解, 建立感情, 从而实现公关目标。

(3) 正确对待与家长的矛盾。

学校管理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教育方针、 教育教学规律, 集资、 学费及其他杂费应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收取。 学校要从严格要求自身出发, 处理与家长的矛盾和问题, 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与家长的经济关系问题。 只要学校按要求努力工作, 严以律己, 就可以减少与家长的矛盾, 即使产生一些矛盾, 也容易妥善处理。

对社区的公共关系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里所讲的社区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是指大社区, 即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实体单位都处于两个体系, 即行业体系和社区体系之中。 学校属于社会的教育组织体系, 与所在社区里的各种组织有机结合, 组成社区体系。 学校公共关系中所说的社区关系, 是指学校与周围同处这个地域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的睦邻关系。 学校所在地的机关、企业、 商业、 服务业、 居民组织、 医疗卫生、 公安、 交通等单位都是社区公众。 这些公众构成了学校赖以正常运转的直接的外部环境。 学校的师生、 学生家长往往就是社区的居民,因而实际上社区就是学校内外公众的交汇处。

良好的社区关系, 是学校生存和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为学校提供生源, 提供食、 住、 活动的条件, 是学校工作的经常的监督者, 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 学生质量的优劣,社区领导和群众都会明断。 对社区的依附性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一条规律。 同样, 作为社区的一员, 学校的发展又能促进社区的进步。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学校对社区公共关系的基本目的是树立模范居民和模范单位的良好形象, 发挥对社区的积极作用, 争取与社区领导和群众融洽相处, 同时获得必要的支持。 学校对社区的公共关系要注重以下几点。

(1) 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专门育人的场所、 学校的教育代表了社会的要求,相对于社会来说, 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 精神面貌更受人称道。 所以, 学校要努力抓好校风、 学风建设, 开展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模范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 维护社区治安和环境卫生, 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 影响、 改变社区的精神风貌, 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2) 促进社区经济繁荣。

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 发挥文化优势, 积极为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服务, 努力培养当地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人才; 发挥学校人才优势, 为街道、 乡镇企业的产品开发、 销售出谋划策; 学校还可发展校办企业, 直接促进社区的经济繁荣。

(3) 争取社区支持。

学校在为社区服务的同时, 还要主动争取社区的支持,要经常走出去, 向社区公众介绍学校情况, 同时也可把他们请进来参与和指导学校活动, 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期望和要求,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帮助学校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促进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政府的公共关系

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有不同的层次, 如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 还有不同的职能类型, 如工商管理、 土地管理、 司法、 税务等。 这里所说的政府, 是就其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一般属性而言的, 主要是指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以及专司主管教育职能的教育行政部门。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 政府教育部门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教育部门是学校的调节器。 无论从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上, 还是对学校发展现模和方向的管理上, 它们都是从事某种协调、 指导和规范的巨大的调节器。 这种指导、 调节和约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 国立学校身上, 而且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校身上。 其次, 政府教育部门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尽管这些年政府鼓励多种形式办学, 但公立学校仍然是我国各级、 各类学校的主体; 尽管政府倡导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但政府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支出者和管理者。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施加影响, 进行宏观方面的调控。 再次, 政府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其他物质资料的保障者和供应者, 同时也是学校人事、 招生、 分配的主渠道。

总之, 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几经革新而多有变化, 但总的思路仍然是: 根据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和我国国情, 遵循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宏观上放开, 微观上搞活, 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与再调整, 政府管政府的事, 学校管学校的事, 调动两个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政治领导和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而不是削弱政府对学校的权威和领导。 因此,无论哪一级学校, 都要搞好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主管机构的关系。

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学校在行政上受上级的领导, 在业务上受上级的监督、检查。 政府教育部门运用政策、 法规、 信息等手段从宏观上调控学校。 作为下级, 学校只有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赢得上级的理解、 信任, 才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学校应采取切实的公关手段和措施沟通、 协调这种关系, 使之随时掌握学校教育活动的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校在对政府的公共关系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要采取主动台作的态度。

学校在宏观上自觉接受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 烙守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法令。 学校即使有较大的自主权, 校长有人事权。 财经权、 决策权, 但对上级的指示、 决定要认真领会、 执行, 尊重上级, 配合上级人员对学校的检查、 监督工作; 学校的各项措施、 行为应从所在地区政府教育部门全局着眼, 多体谅上级的难处, 要摒弃小团体思想。

(2) 要主动与政府教育部门沟通情况。

学校领导人要充分了解政府机构, 特别是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职能结构、 工作范围和办事程序等, 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接触, 按照职责范围和办事程序及时向他们报告本校的情况, 包括人员变动、 重大决策、 各项成就、 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等, 提供信息, 提出建议,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政府决策, 或通过与一些人大代表、 社会贤达、 社会名流、 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接触、 交往, 由他们去影响政府, 争取政府支持。

(3) 加强与政府主管人上之间的联系。

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良好的关系, 往往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又往往是学校主要领导人与政府主管人士之间的关系。 学校领导应加强与主管领导的联系,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 如开学典礼、 毕业典礼、 校庆、 大型体育活动、 文艺演出、 教学观摩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展览等机会邀请政府、 教育部门领导参加。 通过活动接触, 使他们了解学校情况, 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 同时也增进与学校领导个人之间的情谊和信任。

(4) 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学校良好的社会表现, 也有助于政府教育部门对其产生好的印象, 学校要根据政府的要求, 积极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努力工作, 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同时, 要热心参与社区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 比如积极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等。 开展这些活动, 有利于引起政府的关注, 有利于政府对学校产生好感, 从而为学校发展争取到更好的政策法律保障、 社会条件和外部管理环境。

对校友的公共关系

校友是学校独有的一类外部公众, 他们从母校毕业后分布在各行各业、 天南海北, 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 时刻关注母校的发展变化。 很多校友, 尤其是那些在事业上已取得成就的校友, 迫切希望为母校的建设、 发展出力。 搞好对校友的公共关系无疑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校友的公共关系, 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组织举办备种活动。

学校可利用节假日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校友座谈、 成果报告会等, 还可以通过编制校友通讯录, 寄送校刊、 校报等方式通报情况。 这样, 就能更好地使学校与校友、 校友与校友之间增强联系, 加深感情, 也使校友看到母校的成绩, 增强自豪感。

(2) 积极宣传校友的事迹。

学校应注重收集校友的信息, 应认真将那些在校表现较好, 毕业后成绩突出, 知名度较高, 为国家、 母校做出较大贡献的校友的事迹整理出来, 在社会上、 校友之间、 在校学生之间进行宣传, 也可邀请校友中的知名人士、 英雄模范、专家学者到学校做报告等。

(3) 组织好校庆活动。

校庆是校友返校、 共叙旧情、 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的绝好时机, 也给广大校友提供了一个报效母校的机会, 学校要认真组织, 达到搞好关系、 振奋人心、 争取支援的目的。 在校庆组织接待中要以情为重, 防止重钱轻情。 对校友要真诚接待, 要公平对待, 不能只欢迎、 宣传那些 “大款” 而忽略其他校友, 也不能只向校友伸手索取而对校友的事务、 困难不闻不问, 要体现出学校对校友的关心和支持, 使校友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真情。

对同行的公共关系

所谓同行关系, 这里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不正确的观念, 认为 “同行是冤家”, 对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重视不够, 有些甚至采取种种手段贬低对方, 抬高自己, 有的为了所谓的升学率和各类竞赛名次而不惜相互挖师资、 抢生源、 弄虚作假、 以邻为壑。 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 在我国当代社会, 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是一种既有竞争、 又有协作的伙伴关系, 但竞争和协作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而不是相互拆台、阻碍发展。 因此, 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联系、 信息交流以及互相学习、 互相支援和互相帮助十分重要。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实际上也是社会沟通的一部分,但是它更特别, 这是有更多共同语言的沟通, 这是可以带来直接借鉴的沟通。 一般来讲, 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学校, 全国各地有千万所学校, 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思想, 蕴藏着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重视对同行的公共关系。 对同行的公共关系重点应解决好这样的几个问题: 第一, 在思想深处彻底摒弃 “同行就是冤家” 的错误观念, 树立竞争协作、 共同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观念, 积极在相近地区的学校、 相近类型的学校寻求沟通、 交流和合作; 第二, 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校、 对待他校, 要尊重他校, 要看到各自条件的不同和起点的差异,学习他校的长处, 扬对方之长、 取对方之长, 抑自己之短、补自己之短, 同时积极就某些共同的问题定期进行探讨; 第三, 要创造自己学校的风格和特色。 管理需要有法规、 有模式, 培养人才也应有一些基本的规格, 但是, 在一些基本法规下, 在一些基本目标和规格下, 必须有创造, 有个性, 有特色。 学校是从事心智活动的地方, 讲究创造的地方, 管理上应该是富有个性、 富有特色、 富有创造的。 所以, 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交流, 虚心体会情况, 研究情况, 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 模仿他校的模式是重要的, 但要注重本校的实际, 不能一概模仿、 照搬, 要善于创造本校的特色, 也只有有个性、 有创造的学校管理, 在跟他校沟通和交流时才更有意义。

对媒介的公共关系

媒介一般是指社会上的新闻机构和工具, 主要包括报纸、广播、 电视、 通讯社等。 新闻媒介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 对宣传学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界的公众包括记者、 编辑、 节目主持人等。 这类公众对于学校来说, 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 他们是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 他们又是学校必须努力争取的公众, 也是一种必须厚待的特殊公众。 对于这些公众, 学校不能只从利用对方出发, 而首先应与他们交朋友, 从为帮助对方完成采访任务来考虑, 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 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 熟悉与他们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及时向他们提供报道线索, 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配合和协助他们完成宣传任务。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与媒介的良好关系, 才能不断争取媒介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支持, 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