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创新才有研究的灵感与机遇

改革创新才有研究的灵感与机遇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题海战术”造成的“教育的异化”,“零”作业追求的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全人教育”。学校在提出“零”作业的同时,也将全体教师置身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比的是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比的是效率。争抢时间涉及每一名教师的直接利益,因此违纪教师的行为会受到全体教师的舆论谴责。

回想我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经历,其实一直是围绕“减负”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有了目标,虽然在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接踵而至的困难,但的确也尝到了改革创新给自己和学校带来的成长机会与现实效果。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是坚持与目标专注成全了我的生命,也促使我不断地学习、思考与行动。这一主题推动了我的发展与行走,使我走向忠诚于教育的人生之路。

2007年3月,我通过考选有机会到利津县北宋一中任校长。这是一所与中国众多农村学校一样普通的学校,该校的最大的问题是管理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够,教师的专业精神不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不明,没有把自己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足。不少教师尚未形成读书、写作、反思和研究的能力与习惯,问题意识低,习惯了接受一个操作模式或者模仿别人,而很少关注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网络上曾经流传着有关学生作业的混搭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以上混搭诗句以夸张的手法幽默地再现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种变态的事实:作业成了中小学生学习的代名词,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形式,成了学生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学校,作业是老师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回家后,作业是家长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学生没有了自主空间和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为什么会产生“题海战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这种“战术”对当前“大规模时空限制下的纸笔考试”的有效性;其二就是我们常常不愿提及但事实上又真实存在的教师之间的残酷的博弈。

考试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博弈,其实也是教师之间的博弈。虽说学校里最基本的博弈是学生之间的博弈,但学生博弈的方式方法却不是学生能够自己做主的,而是由教师之间的博弈策略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师之间的博弈决定了学生博弈的策略、方式与方法。

校内教师之间的博弈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博弈;二是同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博弈。但不管是哪一种博弈,一个教师要想取得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成绩”,他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科上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当各学科教学时数一定时,教师必然要想办法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要想更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布置作业,布置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作业。当各个老师都想布置更多的作业以“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的这门学科时,教学中的“囚徒困境”就产生了。而“囚徒困境”的结果就是“没有互赢,只有互败,甚至皆败!”

这种“困境”困住了老师们的学生观、教学观、作业观,更“困住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使中国的基础教育总是在“困境”的旋涡中打转,根本无法拔出脚跟追赶时代的改革步伐。

当大家似乎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的时候,我和我的全体教师毅然决然地提出并实施了“零”作业。

北宋一中的“零”作业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因为,我们学校所有的改革措施,不论是我们寄予了厚望的耗尽了无数教育学者智慧的新课程改革,还是老师们无比向往的“有效教学”的实施,都只有在“零”作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零”作业,“逼”得老师们必须改变博弈的方式。

在“零”作业的前提下,“时间战术”已然失效,只能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向“课堂要效率”,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零”作业的主旨是建设有效课堂,它截断了教学的传统路径,全面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而这,正是新课程所翘首以盼的。

相对于“题海战术”造成的“教育的异化”,“零”作业追求的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全人教育”。“零”作业追求的“全人教育”使学生既心情舒畅,又学习高效,既可以考出高分,又能够让生命成长。

其实,我一直认为,“零”作业只是一次教育的回归行动,以它为切入点,目的是想牵动诸如课堂、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机制等学校教育因素和文化的观念与实际操作的全面创新与转变。“零”作业更预示着我们这群农村教师立志减负的决心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在“强制”执行下,老师由被迫,到习惯,到自觉,到真心拥护,因为他们从实践中已深深体会到,“零”作业不仅解放了学生,解放了老师,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诞生了异彩纷呈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产品,生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师的博弈策略变“题海战术”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学生的博弈方式变“低效劳动”为“高效学习”。

学校在提出“零”作业的同时,也将全体教师置身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比的是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比的是效率。争抢时间涉及每一名教师的直接利益,因此违纪教师的行为会受到全体教师的舆论谴责。

“零”作业改革以四种方式把教师逼向了课堂变革:一是不允许布置课下书面作业,课上完不成任务课下补的机会没了;二是自习时间谁也不准进入教室抢占学生时间补课;三是备课方式彻底改变,教师不备课便上课或上完课后补教案的现象杜绝了;四是打破了过去传统课堂的固定环节,重新为教师框定了教学流程。

变革的本质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需要坚守,它需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失败了,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应该怎么走。有了这种思维,我们便会把精力放到变革本身的变化研究上。

一是我们邀请了市县学科专家走进每一名教师的课堂,进行观课议课,目的是鼓励每一名参与变革的教师能够认同这项变革,自觉尝试这项变革,没有教师愿意参与,变革便会自行消亡。我深知,一刀裁式的推行办法最终会埋葬变革的进程。我就鼓励一些志同道合者组建了一些学习型共同体,如课堂改革研究者共同体、自主成长志愿者共同体、网络学习型共同体等,这样,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大家一起研究尝试变革,分享经验与教训,实际上互相都在给予勇气,推动改革的进程。还与兄弟学校建立了发展共同体,老师们可以采用互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变革成果,这些教师在展示学习中获得了信心,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变革策略与资源。

二是向相关人士寻求对变革的理解,解释变革的影响。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各级教育业务专家介绍变革的本质与实际操作效果,赢得大家的理解与支持。邀请领导和专家深入学校和课堂,与老师互动交流,在赢得指导的同时,也扩大了变革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级培训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研讨会、论坛沙龙等活动,寻找解释推介变革成果的机会。主动与各媒体记者编辑联系,邀请他们走进学校采访,从而能够宣传报道变革进展;积极鼓励教师就变革故事、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撰写文章与案例,大胆往相关报刊投稿,在教师自己的成果得以推介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的变革。

三是花费时间和财力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教师掌握执行变革所需要的正确知识和技能。学校紧紧围绕变革内容,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大力提倡教师读书,开展变革论坛、课例研究、论文比赛、专家名师报告会等活动。让老师走出学校到外地取经,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甚至派遣变革积极分子到一些名校挂职学习。为老师寻找教育专家和名师作为导师,寻找兄弟学校的变革先进教师作为发展伙伴。

四是构建有利于变革的认同性文化,设定切实可行的执行目标。每年寒暑假,都举行大型会议,发表热情洋溢的有关变革的讲话,梳理一段时间以来变革的成果与经验,设定一学期变革的执行目标,不断把变革推向新的高潮。在变革关键性事件发生时,及时组织一些专题性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修正策略,努力把变革引向正确的方向。组织一些比较庄严的仪式活动,让优秀教师上台展示自己的经验,为小有成就的老师召开教学思想探讨会,评选宣传变革创新人才。不断为教师设计成功路线,在变革的路上相互扶持,让参与变革的教师不断产生力量,尽量舒缓变革困难和风险所带来的恐惧感。

五是运用评估程序,跟准关键性的变革事件。学校根据变革关键性事件(包括成功与失误的事件)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和运行制度,对相关的文本材料和现场活动都会进行细致严格的检查与评价,其评估结果与教师日常考核挂钩。学校还注重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对话等,收集变革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促动关键性事件的及时调整和高效运转。

原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李秀伟老师这样总结北宋一中的教学改革:北宋一中的教学改革没有囿于课堂几十分钟内部的效率挖掘,减负的重要领域应当包括课堂,所以,李志欣校长带领老师们从开发“三大学习指导纲要”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从开发校本课程入手补充教学所缺,从而走上了教学改革课程化的理想道路。其实,“三大学习指导纲要”是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产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不经意的改革,却点燃了教师成长的欲望,引发了教师研究的信心与潜力。学校有不少教师开始热衷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其成果不断地见诸《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班主任》等刊物。是改革创新,为教师们创设了一定的环境,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潜力。

改革创新,让教师们触摸到教育创造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与学生一起生活是快乐的、人格是自由的,让教师们把教学变成研究,把教学变成生活,让教育回归到人的人格、品质和情感的培养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