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显学科特色,培养专业人才

凸显学科特色,培养专业人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我们以往培养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却往往是在提供“部分”。而且,相比受过严格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人来说,前者的这种可能性更大。只有完成彰显学科特色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师。在中文系就读的免师硕士,除了“中文学科前沿”这门综合课之外,大部分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不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来间接改进他们的教学,而是直接就学科教学知识展开探讨。

王意如,中文系教授。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舒尔曼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PCK是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一般的教学知识的独特的知识,是教师在某一学科中整合了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教学知识。重要的是,现代科学证明: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综合,它的成分比总和还要多一些,即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的性质。面对这样的整体,“既不是要人们必须接受部分,也不是要人必须接受这样的整体而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是在这些成分之间的那些关系”(皮亚杰,1979)。遗憾的是,我们以往培养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却往往是在提供“部分”。比如,在中文系,主干课程还是中国语言文学类的,然后外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每一种学科的知识都不缺少,缺少的就是具有整体性质的课程。近年来伴随免费师范生招生制度等政策的出现,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但现状和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很难立刻上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实习期。一些名牌师范院校的学生,往往被所聘用的学校诩为“后劲足”,这恰恰暴露出入职时的艰难。201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系统实施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上海市教委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意见(试行)》,并于2013年7月再度颁发《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些举措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等方面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我们在教师培养体制上的问题。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要经过如此繁复的专门训练才能上岗,那他们和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免师硕士”),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这方面的不足。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免师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彰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育并不等于中国语言文学加教育学加心理学。有人曾把“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区分开来,指出“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阅读,语文阅读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的阅读”,“语文阅读是文章阅读的手段,文章阅读是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但却不是语文阅读的现实目的”(程福宁,1987)。同理,文学阅读和语文课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有所不同的。换言之,语文课上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前者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后者则更直接地把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语文教育中有文学教育,但却无法与文学教育、更毋庸说与文学研究等同。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专门针对语文教育的课程。这个课程要能够帮助教师“将欲学习的相关语文知识从所选用的文章中剥离出来,置于它所从属的知识网络中,分析它在该网络中的地位,与周边相邻知识的关系,以此确定教学时学生应具备的、可学习的知识层级,这样学生从一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就能自然地被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的认知图式中的知识网络”(张秋玲,2012)。这是语文教育最关键的部分,而过去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关注是相当欠缺的。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语文教育和教育学、课程学关系密切,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它就是从属于教育学或课程学的。现在所谓的“学科教学”,很大程度上就含有这样的意思。但事实是:一个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学(包括课程学等)系统学习的人,很可能无法担当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且,相比受过严格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人来说,前者的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个没有学科教学知识背景的人,如果有丰厚的学科知识,还有可能教好语文;而一个没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纵使学了再多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也无法胜任语文教师的工作。

“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对语文教育教学特性的认识不足,正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危险倾向,其直接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语文教师可以取消,语文教师可以不要”(曾洁,2003)。这段话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师范生(包括免师硕士)的培养。只有完成彰显学科特色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师。

其次,免师硕士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中文系就读的免师硕士,除了“中文学科前沿”这门综合课之外,大部分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不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来间接改进他们的教学,而是直接就学科教学知识展开探讨。也就是说,以往我们提高学生教学水平的途径是——

教学重点在第一个方框,中间的两次转换是由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完成的。现在我们的课程直接指向这个过程本身,研究如何来完成这种转换,重点在菱形部分。这种变化对于免师硕士来说,指向十分明确,而且他们的学习基础非常好,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年的教学经历,实践给了他们经验,也给了他们困惑,使他们有热情、也有可能来投身其中,一起参与研究。事实也证明:这样的课程是有效的。来自西藏的落桑次仁同学给老师写信说:“这次我是带着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带着迷茫过来的。而您的课程对我启发很大,对我个人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多的帮助。原本以为这次读研没什么收获,而您的课程给了我最大的收获,我在此向您说一声谢谢,谢谢您没让我白跑一趟。”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有着很深的误解,总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认为这就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人津津乐道民国时期一些大师的教育趣事,以为这便是语文教育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这完全是我们认识上的误区。被称为章门弟子“四大金刚”之一的黄侃,讲课“总是信马由缰,未入门者,不得要领;已入门者,颇觉胜义纷呈”(刘金波,2012)。能让“已入门者”觉得“胜义纷呈”,这是由黄侃先生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深厚造诣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可能”所在,但同时他也让“未入门者,不得要领”,也就是说他是缺乏学科教学知识的。这在高等教育中可能问题还不大,但若是在基础教育,对象多为“未入门者”,“信马由缰”的教学就颇可议了。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它有自己研究的对象,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它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和方法论,原有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是不能满足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的需要的。免师硕士的课程彰显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说是为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