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相关问题探讨

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广播电视专业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步伐,既符合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符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广播电视专业而言,该专业要求教师必须关注甚至参与到当下媒体活动中,才能确保教师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对该专业保有高度的敏感性。
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相关问题探讨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

和 晓[1]

一、应用型人才与广播电视专业

1.应用型人才

我国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研究项目为2002年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部分高校参加的国家级课题立项“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系列科研课题,该课题全面深入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渊源、理念进行了梳理。

截至2016年4月,在中国知网搜索统计,相关论文已达74万余篇,研究人员覆盖各类专业,可见该问题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集中关注点。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阐释、经验介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研究的主体涉及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技校等。

对于应用型人才概念的解析,本文采用张士献、李永平在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一文中采用的分析对比方法,即同学术型人才、岗位技能型人才进行对比。学术型人才注重在学术研究中广泛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论、知识、方法创新的能力,培养过程中重于“思”和“知”,而轻于“行”。相比该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行合一”。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熟练技能,在生产、建设或服务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指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相比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更加宽、广、深的知识结构。与这两类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符合社会生产的需求,兼具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发展后劲。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行业,强调能力培养的系统化。

2.广播电视专业

广播电视专业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2年9月,教育部将其改名为广播电视专业,专业名称修改后,强调课程设置中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增强实践性,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转变与该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密切相关,广播电视专业是依托现代传媒技术产生的新学科,专业技能是该学科的基础。在已有文献中,普遍提到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重文化、文学基础课程,忽略影视语言本体问题的现象,该专业的核心知识与能力被淡化,不利于专业成长。加强广播电视专业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步伐,既符合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符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发展广播电视专业应用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动力不足

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而其对于该培养模式的认知不足或者偏差会直接影响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

要深入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理清理论和实践两者的关系,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兼顾理论教学。目前高校教师主要以重点高校研究生为主,从教师个体的学习经验以及工作经验来看,多数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学生直接变成教师,缺少与社会现实的接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处理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时,存在严重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势,过度强调两者的差异。对实践理解存在不足,导致教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只讲实践,不讲理论,将高校等同于职业高级学校,内心形成抵触情绪,动力不足。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成为一个热点讨论话题,教师队伍正不断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探讨。但总体来看,现阶段,高校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也就是俗称的“填鸭法”,教师讲授,学生记录。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多为带着耳朵听,过耳即忘,没有主动投入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对某种观点、某类知识持久的记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缺乏社会实践

在高等教育史上,高等学校向来是以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为主而远离社会现实,被誉为“象牙塔”。“象牙塔”形成的重要背景是学校和社会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对社会需求有一定认识,但又不盲从于社会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这种距离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了挑战。目前,国内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普遍存在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过慢、与社会需求不接轨的情况。例如,新媒体出现后对广播电视媒体影响巨大,广播电视业界不断谋求和新媒体融合,从拍摄手法、制作手段、叙事风格等方面向新媒体、新形态进行尝试。但目前该专业对于新媒体的探讨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具体应用层面严重脱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现实对学校提出了必须要了解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的新要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期望是来了就能上手。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理解现实,了解现实,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三、建构广播电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1.增强教师动力

笔者认为,增强教师动力应为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模式转型或者模式推广必须要从教师入手,转变教师抵触心理,改变教师对实践和理论二元对立的思考定势。

要增强教师参与培养模式转型的动力,首先,必须改变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为此,需帮助教师厘清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强调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突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理论与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

其次,要增设激励机制。转型意味着变化,大到教师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小到作业评判方式的改变,教师都必须围绕应用型培养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调整。特别在初期,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无形当中会增加很多。同时,伴随该模式的推进,教师在课堂外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教学活动或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也随之增强,这意味着教师在日常工作之外,甚至在假期当中仍要承担相应的教学、指导工作。为此,应当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增强教师转型的动力,顺利推进转型。比如,目前的考评机制中主要以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则多是流于形式,可以在考评当中增设相应的项目,允许教师将其辅导的产品、作品、成果等也列入考评体系当中。

最后,实现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高校这个象牙塔的建构一方面是教师主动所为,另一方面则是和学校管理机制相关。对广播电视专业而言,该专业要求教师必须关注甚至参与到当下媒体活动中,才能确保教师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对该专业保有高度的敏感性。而高校一般对教师参与实践工作不仅不鼓励,还以各种名义予以限制,这势必会减弱教师进行转型的动力。允许教师自己走向媒体,主动参与实践工作,采用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对推进转型必有裨益。

2.调整教学方法

20世纪6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展大量研究对课堂教学技术进行科学分析。该学科的研究表明,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在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参考、借鉴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科学地规划、设计、调整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必然能够形成相对持久的变化。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显示,通过学习达到能够背诵的材料,20分钟后只保持58.2%,8~9小时内只能保持37.7%。要帮助学生保持对知识点的记忆,就必须根据记忆的规律增强学生的智能投入,将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参与式的,增加情景讨论、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能让学生加入思考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抛出一两个该理论中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将现象或者个案逐步推演到最终的理论。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一个结果,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这个结果或者这个理论的由来,加深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印象。

另外,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学习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学习的知识中包含大量程序性知识,比如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程序性的知识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为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大对这类知识操练的频率,让学生自己多动手。

考试在评价教学效果中有重要作用,同时,考试也在影响和改变整个教学过程。要实现向应用型的转型,考试方式的调整势在必行。就广播电视专业来看,无论是各科实操课程的考试,还是最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考评,都可以更加灵活多元。可以将以往以一张试卷为主的考评方式转向以学生作品为主,同时引入口试、面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

3.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市场或者区域开展调研。广播电视专业所包含的职业构成很多,比如编导、主持人、记者等。不同的市场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不同,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所服务的市场进行调查,和行业之间保持沟通,随时掌握市场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特质,并以此为参照,按需培养人才。

其次,搭建学生作业展示平台。建立专业作品展示网站,将学生在课上课下的作品统一发布在网站上,同时,在该网站上链接作品点评、购买和使用的相关说明,引导企业参与、关注甚至购买和使用学生的作品。这一方面能增强学校和社会,特别是与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能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最后,增强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打破学校这个“象牙塔”最好的方式就是开放。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开放,主要指学校和社会及当地企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可以精选一些符合学校转型设定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可以将学生作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制作、投标等活动,拉近学生和市场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自发进行学习。

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媒介环境,可以联合企业共同针对广播电视建立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趋势研判、节目形态创新等研发中心。吸收企业的资金、经验和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2]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

[3]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0).

[4]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彭少健,陈少波.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和造就广播电视传媒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1).

【注释】

[1]作者简介:和晓,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电视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