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策略探索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策略探索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咨询发现,这部分女生均来自离异家庭,因此,本文通过两位来访者案例探索离异家庭女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因此,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是有积极意义的。离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本文以两位来访者为例探讨离异家庭学生的辅导策略。小林,几岁时父母离异,与爸爸生活,重组家庭有一个弟弟。

廖美芳[1]

[摘 要] 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发现有部分女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上存在偏差,对细节敏感,情绪波动较大,与同学交往时小心谨慎,比较被动,容易压抑。经过咨询发现,这部分女生均来自离异家庭,因此,本文通过两位来访者案例探索离异家庭女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字] 离异家庭;辅导策略;探索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可能只和父母一方生活,可能是随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是在重组家庭里生活,因此他们可能会遇到更多发展方面的困惑,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困惑

离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现象。19世纪中期,美国只有5%的婚姻解体,而现在几乎50% 的第一次婚姻最后以离婚而告终。我国也越来越接受离婚这一现象,离婚的父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将生活在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他们与父母、 同伴的关系存在更多的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中父母离婚的已不在少数,学生也能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能理解父母,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本身前来咨询。然而,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学生前来咨询,诉说感到焦虑、自卑、压抑,人际关系敏感,深受情绪困扰,随着咨询的深入,会发现这些学生都来自离异家庭。由此可见,虽然离异家庭本身已经为社会和大众所接受,但是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存在长期影响。本文以两位来访者为例探讨离异家庭学生的辅导策略。小敏和小林都是十分好学,且比较懂事的女生,就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来寻求帮助。

小敏,父母离异,跟父亲生活,父亲外出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母亲再婚,又生了一个妹妹,对母亲很依赖,很想念,但也有些矛盾情绪。和父母的交流沟通比较少,几乎总是自己想事情,向我咨询也是通过书信的方式。自称有强迫倾向,总是担心别人知道几年前网聊的事情,怀疑别人已经知道了,担心自己名誉受损等,因此在和朋友的相处中很敏感,总是小心翼翼。开始和我信件交流也是通过她的同学传递,在回信中我对她的困惑表示理解,也澄清了一些事实,重新解释网聊事件。与其建立信任,帮助她消除过多担忧,树立信心,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第二学期,她亲自来访,提前写好记有反映自己具有强迫倾向的事件的卡纸,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困惑。纸条上主要记录了自己对于什么事情担心:和同学走在一起担心自己会把同学推下楼,一个人走在路上担心自己突然出意外。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她都可以联想到自伤或伤害他人,自己拿把小刀也会想象自己去伤害别人,甚至很多时候能想象到别人意外身亡的场景。这些担心都有强迫性质、自我催眠、思维奔逸的特征。之前的青春期困惑是一个诱因,任何事情都可能联想到别人知道了网聊事件,人际关系敏感。通过信件交流,她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随后卡纸呈现出强迫倾向、迫害想象,影响到了正常的思维和人际功能。咨询后得知家庭环境缺少支持和沟通,强迫思维和担忧的场景有部分源于恐怖电影。

小林,几岁时父母离异,与爸爸生活,重组家庭有一个弟弟。现在与奶奶生活,内心想和爸爸一起住。在小林的印象里对爸爸的爱很渴望,希望爸爸关心自己,而爸爸会因为工作或者继母的原因忽略自己的感受,自己和继母也会因为琐事争执。小林十分想念妈妈,但是妈妈在外地,放假了能见一次面,在妈妈那里有安全的爱,很温暖,所以每次离开妈妈都会很难受,情绪化。因为人际关系困惑来访,对于忠诚的友情十分渴望,因此也就变得很敏感,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影响情绪,比较容易感受到背叛。

二、离异家庭学生困惑分析

第一,学生对父母离异的现实基本能接受。

王永丽等人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孩子对于父母离异没有责备,69%的离异家庭子女认为父母应该离异,88.1%的离异家庭子女表示理解父母离异,他们也几乎没有认为父母离异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对父母离异有着正面的认识,但由于父母离异出现的一系列变化需要不断去适应。

第二,自我概念不稳定,且情绪波动较大,人际交往上敏感、被动。

离异家庭学生会产生焦虑、孤独、自责、抑郁等情绪,没有安全感,在内心对于关爱、相聚等患得患失。对于友情很渴望,但是过于关注细节,对小事情敏感,因此往往会局限在背叛的自我暗示中。

第三,与父母一方疏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完整家庭中退出。在一起生活的一方忙于工作,交流时间有限,退出一方由于不在家庭里,不能陪伴,原本热闹的家忽然冷清、孤寂。

第四,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沟通不畅。我所接触到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访者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父母离婚的看法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认识,如案例中小林的奶奶在其小时候就时常和妈妈吵架,不喜欢妈妈。在很多方面爷爷奶奶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沟通,如小敏的青春期困惑,因为无人可以求解而固化,诱发强迫、迫害思维。

第五,家庭重组面临的挑战。父母离异后,家庭极可能面临着重新组合,且可能产生新的家庭成员,这对子女来说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去协调和新成员的关系,接纳家庭里新的成员。如果处理不好,会产生对于家的疏离感。

第六,从咨询者男女比例来看,女生多于男生。前来咨询的学生以女生居多,尤其是父母离异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男生不善于表达情感,男生在家庭关系中更能自我保护,由此出现的人际烦恼会少些。

三、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辅导策略

(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与辅导,建立健康档案

利用学校网络教室,登录心理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和学习适应性测量,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提前预测可能需要辅导的学生。对于离异家庭学生应抱着积极、平等、关注、支持的态度,帮助其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品质,更加爱自己,提高感知美好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沟通,增加同伴交往的安全感。

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及辅导综合评定意见等。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做好对学生档案的保密工作

(二)与监护人进行沟通,帮助其意识到亲子沟通及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张慧杰等研究发现,离异家庭的父亲亲子沟通主动性差,但离异家庭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主动性的缺乏,在沟通内容上,完整家庭比离异家庭亲子沟通内容更丰富。由于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冲击,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父母进行广泛内容的交流和沟通,因此,离异家庭父母更应对子女加强了解,这样才能丰富亲子沟通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案例中两名女生都存在与父亲沟通较少的情况,而父亲理解支持对女儿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很关键。

(三)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系统家庭辅导

桑标等认为家庭互动过程是父母离异事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过程非常重要的中介因素。很多国家已经对父母离异儿童进行援助和干预,但这些干预活动主要针对儿童本身,如直接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支持以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对其父母特别是非监护人一方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如再婚后的继父母和兄弟姐妹等涉及较少。因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家庭干预和治疗,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降低离异家庭儿童对父母离异及影响的易感性是离异家庭儿童研究和干预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学生的辅导中,发现很多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力量比较薄弱,自己需要独自面对组合家庭的适应问题。

(四)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关心离异家庭子女

父母离异在子女成长及生活中是一个重大事件,尤其是处在发展中的青少年。学校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温暖、团结的集体可使离异家庭子女增加归属感,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能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在日常交流中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离异家庭子女多关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开展个体咨询辅导与成长小组活动,在成长小组中让个体了解同类群体的共同想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方法, 以提高个体的应对效能感,让小组成员共同成长,增加人际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五)转变观念,以积极态度看待离异家庭学生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攀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数量不断扩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提到离异家庭人们就会想到“不完整家庭”“残缺家庭”等,至于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基本认为离异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随着对这一群体研究和认识的逐渐深入,教育者日益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积极心理的品质。王玲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 离异家庭的中学生与完整家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我们可以抱着积极的态度,淡化大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心理期待,重新考虑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的各方面影响,甚至可以从更积极的一面去审视和研究父母离异给子女成长带来的触动与影响。作为心理辅导者应该跳出消极预测框架,洞察学生在经历这些变化时的努力与不容易,发现并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积极品质。

参考文献

[ 1 ] 杨晓明,罗文萍.我国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教导刊,2011(14).

[ 2 ] 俞国良,王永丽.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7(5).

[ 3 ] 王永丽,俞国良.离异家庭子女适应的中介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0,(5).

[ 4 ] 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 5 ] 张慧杰,郭瞻予.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

[ 6 ] 林洵怡,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1).

[ 7 ] 王玲,郑雪,赵玲.珠江三角洲地区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

☆ 本文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廖美芳,女,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四川省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