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扬理想之旗

高扬理想之旗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理想连同相应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师理想和教育信念的改变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2]具有教育理想是教师专业自尊的一种重要表征,有了理想内心才可能充盈。[3]确立起远大的如教育家那样的理想,能有机整合与提升教师专业自尊各成分。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核心问题。

教师理想是教师对未来可能实现的专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常与教师的专业信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教师专业信念对象的未来形象和具体内容。它能激发教师的专业活动向着更明确的方向奋进,可引发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理想连同相应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师理想和教育信念的改变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1.教育是富于理想的事业

(1)教育本质上具有理想主义

教育,永远需要理想的激励。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人只要不拒绝未来,他就难以放弃理想。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许多优秀教师共有的宝贵品质,但仅有这些品质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关注远方的森林。教育始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一个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经常仰望天空的人。他应该清楚地知道人类的过去,懂得人类的未来,明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坐标和未来走向,知道未来的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知道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准备什么。[1]

教育本来就具有理想主义。教育就是指向未来的,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教育理想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关注教育现实,没有实践基础的教育理想只能是教育空想;同时,教育理想更着眼于未来,这种未来是可以预见并可能实现的未来。因此,教育理想超越教育实践,并能够引领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理想对教师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不管社会结构怎样改变,教育都需要理想的指引。古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画出了他的教育理想,近代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现代杜威则倡导民主主义教育理想。虽然他们提出的教育理想没有得到完整实现,但必须承认,这些不同时期的教育理想确实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理解。人们正是在这些理想的感召下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育改革尝试。可以说,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携带了教育理想的元素,教育理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认识前提与推动力。“每一种教育实践都是在以其实际的行动而追寻着特定的教育理想。”[2]具有教育理想是教师专业自尊的一种重要表征,有了理想内心才可能充盈。

教师可以在实现教育理想中得到理想的发展。内心充盈与温润,体现在教育理想的确立上。[3]确立起远大的如教育家那样的理想,能有机整合与提升教师专业自尊各成分。在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的世界里,澎湃着激情而真诚的理想河流。他们有向前的目标指引,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勇气,他们能够克服自我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在理想的召唤下一往直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未来生命中一个不能缺少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如果教师富有理想,就能激发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如果我们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人,除了把教育作为利益追求的手段之外,没有一点教育理想,没有一点道德勇气,没有一点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教育就不是教育了。[4]

要追寻理想的教育,就要有教育的理想。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任重而道远,因此要不辱使命,做一个有理想和播种理想的人。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人,是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有理想、敢于做梦,会给平淡的教育生活增添浪漫的色彩,会赋予人们超越自我的激情和力量。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了。

身为教师,我们可以为生活的不幸而直率地悲叹,我们可以为命运的不公而有短暂的消沉,但我们绝不能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失去理想,更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失望的种子。教育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它能把阳光种进孩子的心田,并且让它开出鲜艳的花朵;教育是一项浪漫的事业,它能让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勇敢而执着的生活的强者,使他在惊涛骇浪中搏击。教育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过一次精神之旅,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多关于世界的道路,有更高更远的精神追求。

确立教育理想也是教师自我生长的需要。教育理想可以为我们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同时还具有驱散自卑、忧郁的功能。现实有许多枷锁,有了理想,我们才能战胜倦怠、耐得住寂寞,提升职业幸福感;缺乏理想的指引,我们往往会疲于应付,成为世俗的吹捧者。[5]对教师而言,拥有一份远大而崇高的教育理想是跨越现实生活的种种纠葛、走向心灵充实与富裕的路径。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的教师,不会为了小圈子里的名利得失而殚精竭虑,不会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不会为了量化考核表上的数据而费心伤神。他们心中装着的,是自己的教育尊严与教育价值的实现。

没有理想的教师人生是灰色的、迷茫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不可能有进取心,也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倘若一个人的内心是寂寞空虚的,就像被虫子蛀空的树,迟早会死亡;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是缺席的,就像水中漂浮的萍,生命是浮华的,而浮华的生命难以镶入岁月之中,更难以拥有实际的意义。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问题。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生潜藏着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发挥其聪明才智的需要,“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来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6]。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能量的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发挥,即有一部分潜能从未以全部热情付诸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理想的召唤。

一位哲人说:“你要向天观看,瞻望那高于你的穹苍。”所谓观看和瞻望,就是以一颗赤子之心,与天地灵光相沟通。只有那与宇宙灵魂相通的人,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把握人生的真谛,才能拥有博大高远的生命和伟大高贵的灵魂。“未来不是时间,而是精神。”我们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胸襟。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美好的教育目的,不是怀揣一个纯真的教育理想,其实是不应该到教育这块清贫而纯洁的土地中来的。

(2)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陶行知当年的教育理想是,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培养出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真善美的活人”。

人们所憧憬的教育理想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都是“教育是为幸福的人生奠基”,是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真善美的人,培养出能把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的人,通过对教育的改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总之,就其本质性和共性来说,理想应该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应该集中关注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阳”。教育理想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期盼与追求。要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园地,要使学生过一种幸福而美好的教育生活,这是我们当下最“逼近”的教育理想。教师的理想与整个教育事业的理想是一致的,即培养出更多和谐发展、有创新精神和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桃李满天下”。

教育的理想中蕴含着理想的教育。康德认为:“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幸福的人类前景。”这里既描述了教育的理想,也刻画了理想的教育,即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使人的天性发展得更美好,使人类的前景更幸福,而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身手,第二有科学头脑,第三有改选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两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这是陶行知理想的乡村师范教育,同时他还提出了“第一流的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的教师专业发展理想。

理想的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优良个性的教育,是高效有用的教育,是优质美好的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理性与情感交融的教育,是师生双方都主动发展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是学校师生幸福生活、共同发展的教育。我们要努力以理想的教育去实现教育的理想,以教育的理想去激励学生和自我更理想地发展。

教师的理想不能低俗化、功利化,不能以培养的人“能挣钱”来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来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教育要给人向往崇高、追求伟大的力量,在任何岗位工作的人都需要这种力量。我们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教育要面向未来,而非仅关注当下。教育和教师的理想过分低俗与功利,只会培养出精神的侏儒。

教育的理想,是在不断改变现实和构建未来。让教育作为一种理想在我们心中闪烁,不是我们对现实的妥协和推卸责任的借口,而是让我们清醒地了解到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客观存在,它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和运行规律,既可以和现实发生联系,又不完全受现实的约束和评价。它高于现实、超越现实、沟通未来,帮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物,以乐观的心态看待未来。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观念和心态。[7]

“对理想的透视,是在触摸我们内心的挣扎和我们这个社会的脉动。它还可以给我们对社会走向的思考,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8]当今中国的教育,追寻我们教育的理想,修补我们理想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那些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乏爱国爱民的情怀,总是真诚地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育活动力图将思想付诸实践,使理想得以实现。他们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深思、对于教育道德良心的追问、对于自我精神深处的探询、对于幼稚学生揪心的关注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我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2.理想以信念为基

广义的教师教育信念是指教师经过选择并用来指导自己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狭义的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教育原则的确认和信奉。[9]在此我们更多的是指狭义的教师教育信念。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信念的支撑。信念不仅是对未来美好的想象,而且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意志力量。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为基,理想就会变得苍白、空洞而难以实现。当然,教师教育信念的维持与强化也需要教育理想的时刻召唤。

(1)教育信念是教师心灵深处的力量

教育信念建立在对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是与教育者的目标和行动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教师教育信念是高度概括的行为指令组成的个人教育思想或理论,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教师、学生、课程、教育质量等事物的看法,是教师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定位与追求,是教师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对自己的预期常常能够在以后的行为结果中得到应验,自我概念的这种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自验预言效应。更何况,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活动、创造未来的心理力量,所以乌申斯基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信念是无形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教育信念都在通过态度影响着教师的行动。一般来说,教师教育信念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专业的忠诚、对事业的使命感、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对专业道德的坚守、对学生成长的期盼。教师教育信念引领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价值观,实现教师在心理和文化上积极的专业认同,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其实,每一个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会形成与拥有许多信念,如拥有关于教师发展主体的信念,关于学生学习实质的信念,关于教学本质与功能的信念,关于学科、教法、课程、角色和学校等方面的信念。这些教育信念有的是属于宏观方面的,有的是属于微观方面的,其中不少教育信念是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接纳、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协调统一、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其中有些信念是显性的、可陈述的,而有些是内隐的、不便言传的,只能通过教师的态度所起的中介作用,在教师行为上表现出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陶行知的精辟论断中就蕴含着他在教育观和学生观上的坚定信念。

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弥漫于教师群体中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气息和工作氛围,也能窥见教师的思想与信念。其实,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对学生、课程、角色和责任等都会有不同的信念。教师的信念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总是承担着引导的作用。当教师稔熟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时,教师的教育信念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他的教学行为。

合理而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个性化成长的精神支柱,它包括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科的迷恋、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对教育理想的向往,其中熔合着不怕困难、勇敢坚韧等意志力。同时,教育信念也是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基本保证。“对一些教师来说,迈出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非常难!因为他们的知与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不是他们的知识与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对自身以及对教育目标的信念。”[10]理查德森认为,教师态度与教师信念具有一致性,但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实践影响更大;如果教师教育不涉及教师态度和教师信念的领域,教师教育对教师的影响将微乎其微。

对于教师教育信念的结构体系,尽管我们很难完全客观地加以描述与精确定义,但不能否认其客观存在。一般来说,教师教育信念由教育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行为倾向构成。可以说,认同感是信念的基础,责任感是信念的内在要求,使命感是信念的高级表现。然而,正确的教育信念和牢固的专业理想的确立是以教师专业自尊为前提的,它们本身就是教师专业自尊的集中表现。因为专业自尊我们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坚守,我们有教育理想与信念;也由于我们的专业认同与专业坚守,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了我们的专业自尊。

教育改革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信念的确立、改变或放弃。因此,教师要对自己既有的信念不断反思、自我提升,并发展新的教育信念。

(2)教育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信念是一种“对事物或命题确信不疑或完全接纳的心理倾向或状态,是对某种事物、对象或命题表示接纳、赞成或肯定的态度”[11]。研究显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决策以及所表现出的行为,深受教师信念的影响,并通过教师的态度来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12]研究发现,教师在自主决策过程中,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经验对其课程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具有积极教育信念的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善于利用各种生活事件与学生互动。

信念是无形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信念都在通过态度影响着教师的行动。从一些优秀教师对自己求学时代的老师的回忆来看,他们最敬重的是老师所秉持的理想和信念。是这种理想和信念触动了他们职业选择的神经,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一生。他们深信,教师的理想与信念会潜在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看到人生的方向。学生也会从教师对理想和信念身体力行的身影中看到信念带给人的力量,学会践行自己的信仰。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理想与信念的确立。

目前部分教师的信念状况映射出他们精神的匮乏。崇尚权力,崇拜金钱,为了车子、房子等物质的东西疲于奔命,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人的心理写照与精神特征。受此影响,有的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念和真情。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两个范畴,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衔接和“和谐”相处。教师不应该因为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就放弃理想,而应坚信,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会照亮你我。我们并不认为乐观可以拯救一切,但有时选择乐观确实能帮助人渡过人生的黑暗。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总是追寻光明和理想,“如一株芳草,阳光是她漂泊的方向,季节是她芬芳的守望”[13]

教师的理想与信念,不仅是激情的产物,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为什么有的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放弃与坚持之间久久徘徊,对人生感到迷茫?主要原因是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痛苦和磨难会让他们的教育之梦更执着。

随着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意识到教师的改变和发展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富兰认为,教师改变的三个维度分别是课程材料、教学实践以及教师对改革的信念与理解。信念是与意志、态度、情感乃至价值观密切相关的。教师信念、理解和思维方面的改变最难出现,所需时间最长。教师信念与态度的转变才是教师改变的内在动力源。

考察一个教师有没有教育信念,至少应该涉及两方面:一是看他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二是看他是否能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教师眼里只有分数和升学率,没有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智发展放在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不断寻找方法,改进行为,也不能算是一个有正确教育信念的教师。

“更正确的幸福观是指,人们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14],而不是物质生活上的一味享受和舒适。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立在为了实现教育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中。这种创造性工作的开展,要依照教育本身的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然而,现实世界中的教育,有时却是功利甚至荒诞的。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心中的教育理想,就必须要有一种追求教育真理的信念与勇气。这种信念与勇气体现为不断反省甚至否定自身,在自我省察中践行教育思想。拥有了这样的信念与勇气,教师心中充盈的就是超越了狭隘功利的浩然正气,就是为了实践自身的教育理想而矢志不移的情感追随。

3.教育理想的守望

要让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特别需要意志的力量。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是否还坚信教育的价值、知识的力量、道德的高贵?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知,还需要我们有良好的意志力的支撑。

真正的理想、信念与坚守分不开。坚守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诠释理想与信念,是用理想对抗时间、困难,是用信念张扬生命的激情。教师对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是专业自尊的表现,更是孩子飞翔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理想的实现,我们需要坚定,需要不惧跋涉的艰难。

1939年,国难当头,生灵涂炭。重庆西北80公里处合川草街镇凤凰村,在年久失修的古圣寺内,怀着“要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陶行知为抗战烈士遗孤和保育机构难童创设育才学校。师生常常以稀粥解饥,以蚕豆下饭。好心的朋友劝他不要“背着石头过河”,但他却乐观地回答:“我是背着爱人去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到达胜利的彼岸。”陶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爱人”,是指以民主、大众、科学、创造为四大方针的生活教育。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时时激励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做有创新精神的中国人。钱老的一生,是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是对祖国、人民款款深情,信念坚定的一生。他向我们证明,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不会觉得个人的渺小。

当下,理想主义的教师也许应该把学生从题海里“打捞”上来,让他们看看太阳,进行“生活化”的学习。或许我们的理想不能立刻成为现实,即使如此,我们也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力图通过自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15]

承担意味着坚守、隐忍,意味着对现实有清醒的认知。一个懂得承担的人通往完满和成功的路途遥远又艰难,所以他不会一味地苛责制度和环境。在近几年的新课程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最少,但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好。在现实面前,他们没有放弃理想,但他们仍然成功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坚持理想的勇气和毅力,也有坚持理想所需要的智慧。

熟悉我的读者,已经从我的《爱心与教育》中认识了“万同”,从《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中认识了“陈鑫”,这都是让我和所有老师头疼甚至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学生。……实际上,从第一眼见到这样的孩子开始,我基本上就断定,他的升学是无望的。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我曾经对许多老师说过:“明知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还依然锲而不舍地爱他,这才是真爱。因为这份爱超越了任何功利!”

要命的是,很多时候在我的班上,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乃至全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是由年级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六十三名学生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何其艰难!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品尝了坚守的孤独,所以,在1995年7月下旬,我得知我班学生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后,却怀着悲壮的心情写下这样的文字——

所幸的是,从那时到现在,我的教育理想(我不敢说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说“教育理想”我肯定是问心无愧的)和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我的周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在这个几乎开口就要问“多少钱”的社会,我居然还能够找到“尺码相同的人”(朱永新语),很是欣慰。[16]

教育改革并非易事,教师专业化之路任重道远,而这恰恰就需要理想的激励、信念的支撑、意志的坚守。有的教师开始带着对教师职业诗一般的向往迈进校园,热情满怀地走上讲台,后来在各种现实困难面前却心灰意冷,对教学工作抱应付、敷衍的态度,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理想撤退了、信念沉沦了、意志消失了。

“教育本来就是追梦的事业,是师生共同找寻的心灵故乡。所以,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有时人生是悲壮的,但正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所说:“人生来都要挣扎、奋斗,因为人有思想,即使脆弱如苇草。”——做不了大树,就做一棵小草;成不了鲲鹏,就做一只小鸟。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是为芳草碧连天的大地增添一抹新绿的小草,是为百鸟比翼的蓝天送来自己清脆歌声的小鸟。

教育理想不会凭空而来。为了那美好的理想,我们需要认真地进行心灵建设,在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用内心的充盈与温润来培育并滋养教育理想的花朵。阅读让人明智,思考令人聪慧。前贤用智慧凝聚成的华章,是生命的最好滋养。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到校园外更宽广的世界,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教育的实质;借助专业阅读与反思,我们能摆脱平凡的匠气,走向教育理想之途。

无论如何,我们坚信未来的教育会越来越美好,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好,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加美好。“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撒出去的种子总有一些会发芽”,如果根还在,看似沉默的泥土下,漫长的等待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孕育![17]

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教师,需要执着地追寻理想前行。无论何时,我们的教育理想不死!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可能燃起灿烂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