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知识工具论到知识信仰

从知识工具论到知识信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处于“灵魂发育”期的大学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具有普及常识、启蒙思想、激发纯粹理性等功能。但是,当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困难重重,政治学教师不仅面临身份危机,而且面临权威认同危机。从表象上看,当前“政治学原理”教学面临的挑战或问题主要是:其一,学习者认识误区。总之,引导学习者确立政治学知识的信仰,应当成为当下中国“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历史使命之一。

摘 要:“政治学原理”教学具有传授知识、引发兴趣、思想启蒙、能力培养等目标,而统领这些目标的是引导学生认同“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知识体系的合理安排与讲授,辅之以案例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经典文献导读等,可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 知识信仰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引 言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的“仰望星空”表明了他对知识的虔诚。无疑,知识本身是目的而非工具,应当是学者的信念之一。一个社会,多数人当然不以学者作为志业,但主流观念认同以知识为追求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尊重学者、学者及其体系成为社会权威之一,应当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评判标准。

经高考而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百千万青年人心中的梦想。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学里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消磨了青年人的学习兴趣,以高考为指针的频繁“模考”等“驯化”出知识工具论的践行者[1],而社会上权力本位、金钱至上等大行其道,导致知识工具论最终演变为知识无用论。爱因斯坦曾告诫说:“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此,笔者的提问是:面对缺少求知欲、以标准化考试作为知识重要性判断标准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或通识课且以理论抽象、“枯燥乏味”等特点著称的“政治学原理”教学,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以及引导他们树立知识信仰,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思考,精神成人”[2]?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等,逐渐形成了“引导学生确立知识信仰”的教学理念,并由此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辅之以相应教学方法。这一探索是历时性的,从过去数届学生听课、反馈或学生评教来看,产生了积极效果。笔者不揣浅薄,求教于方家。

二、应试教育与教师权威认同危机——“政治学原理”教学困境探源

“政治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或通识课,往往安排在本科教学计划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因此,对相关专业学生而言,是他们的大学学习经历的早期课程。从学习者角度来说,早期课程所形成的关于大学教学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之后的学习态度、方式等。面对处于“灵魂发育”期的大学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具有普及常识、启蒙思想、激发纯粹理性等功能。但是,当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困难重重,政治学教师不仅面临身份危机,而且面临权威认同危机。[3]当然,这一危机并非政治学教师所独有。

从表象上看,当前“政治学原理”教学面临的挑战或问题主要是:其一,学习者认识误区。如学生习惯于视该课程为“政治”课,任课教师是“政治老师”,若教师不加以引导、纠正,此种误会将会持续。当然,认识误区不止于此,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误区。其二,学习者在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同时,一般均学习一门意识形态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三,国内通行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教材,虽然意识形态说教成分大大减少,但部分内容仍与高中“政治”重合,尤其是缺乏可读性、趣味性。引进的国外政治学教材,如罗斯金的“政治科学”,因其知识的美国属性,作为教材也不合适。其四,教学方式陈旧。“教”的方面,出于基础课等考虑,教师通常“满堂灌”;“学”的方面,若无教师引导及组织,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应置于“当下中国这一特定时空的青年人成长、人才培养”这一命题之下思考才能把握其本质并加以解决。无疑,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广泛关注。柳延延教授曾经如此评价大学生:“中国学生对事物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决定取舍,缺乏足够的好奇精神,对自己的学科领域缺乏合理的怀疑和探究精神,由此不仅导致满足于‘知其然’,而不去追问‘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且还导致对自己听到、读到、看到的东西往往表现出认知上的偏激——反对但不研究,或者非此即彼的认同,对其他人的意见缺乏足够的宽容和体悟。”[4]这一评价具有洞察力,她由此倡议大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丛日云教授曾经从“人的教育”与“人才教育”区分的角度对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加以分析,指出“我们的学习是完善自身,提升自己,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等观点[5]。笔者深以为然,“学会思考,精神成人”的过程,即有教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具有反省和批判意识的公民的成长过程。但从当前“白领”阶层意识特征看,笔者的判断较为悲观,他们中的很多人停留在“愤青”层次,更谈不上具有“学习是生活内容”“知识本身即目的”这一理念,由此缺乏对科学家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尊重,其言行离典型的中产阶级公民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大学教育应为此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大学教师在学生“精神成人”过程中应当扮演导师角色,这一角色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打破学生中几乎深入骨髓的知识工具论观念、能否引导其形成对知识的尊重与信仰。

是故,“政治学原理”教学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我国教育乃至社会体制中的弊端造成的后果之一——中学应试教育与“灌输式”意识形态及“官本位”“一切向钱看”等合谋,陷入知识工具论进而知识无用论的泥淖。面对这一困境,政治学教师纵然无法凭一己之力去改变,但也不能袖手旁观。笔者认为,政治学人可以担负的责任是:一则以知识分子的认知践行自己对知识的信仰,以期言传身教,至少让学习者看到另一种不同于达官显贵的、怡然自得的、以知识为追求的生活方式;二则激发学习者对政治学的兴趣,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工作,并发现和初步训练政治学学术的薪火传人。总之,引导学习者确立政治学知识的信仰,应当成为当下中国“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历史使命之一。

三、敬畏学术:“政治学原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内容等是相辅相成的。理念只有渗透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之中,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基于前述理念,笔者认为,“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传授、兴趣引导、思想启蒙、能力培养等方面,而教学方式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即知识体系传授方面,应完整体现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所谓现代政治学,从理论导向上说,应兼顾传统政治学与西方现代政治学。我国传统政治学,广义上包括古代政治思想,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恢复、重建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这两种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既非水火不容,也非水乳交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学同源,但又是两种话语体系。笔者采取的策略是在部分章节采取“比较视角”,分别讲解、阐述,然后予以分析。由此,笔者确定“政治学原理”基本内容包括概论、主体论、行为论、发展论、文化论等板块,具体包括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国家、政党、利益集团、政治权力、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世界政治等章节。[6]为弥补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讲授内容中增加“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弈论”等专题。

教学中体现兴趣引导、思想启蒙、能力培养等目标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其一,基本知识、理论讲授中,辅之以经典故事或案例等(案例详情参见表1)。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考虑其典型性、与政治学知识原理等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学习者的已有基础、对学习者的吸引力。案例提供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这一教学方式的优势,除了增强教学吸引力外,还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如案例苏格拉底之死,学生对这位伟大哲学家被雅典当局判处死刑一事一般会好奇,然后通过判刑、处死等过程的了解,学生自然会对雅典民主制、审判过程等印象深刻,由此具备了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基础。同时,苏格拉底作为殉道者,其选择慷慨赴死也可让学生体悟“杀身成仁”。[7]经过这一教学过程,知识传授、兴趣引导、知识信仰等目标一般可以较好地实现。而且,通过调整方式,还能实现其他教学目标,如要求学生先行准备案例并在全班汇报,然后教师补充、引导讨论等。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促进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 《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案例及教学目标

其二,通过组织经典文献的课外阅读、课堂报告等,引导学生敬畏学术与知识。“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的思考平台。经典将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起来,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基础。”[8]笔者安排阅读的文献如表2所示,包括两篇学术论文和一部著作。文献选择的原因部分与前述案例选择相同,如趣味性、学生已有基础、与课堂教学的相关性等,但突出了政治学的学术性,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学术文献来确立敬畏学术的意图。如《“石器时代”的规则》,是著名学者姚洋与其学生撰写的一篇基于网络游戏演变的学术论文,其理论部分有些难度,但网络游戏却是学习者们熟悉且兴味盎然的事物。该论文主要运用博弈论框架来分析,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在全班对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加以讲解。笔者试验下来,凡自愿认领此项阅读任务的同学,一般均能较好地完成阅读、PPT制作、全班报告等工作,其对游戏的讲解往往出乎意料的娴熟、生动。基于此,即使学生不能把理论部分讲解透彻,但辅之以教师补充讲解,这项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能达到效果——透过学生特别有感觉的话题,不仅更进一步了解新制度论的古典国家学说、国家及制度起源学说,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学术可以这么好玩儿”,“玩游戏也能‘玩’出学术”。又如《开放中的变迁》,对于熟悉近现代史的中国学生来说,其阅读难度其实不大。通过阅读、PPT报告整理、小组成员每人全班报告一章等,再加上教师引导的讨论(如对当前中国国家建设问题的思考),学习者一般均信服超稳定系统理论等,发现中国近现代史原来是以这样的逻辑展开,因而产生对原著作者的崇拜。一般也不用担心信服或崇拜带来思想的封闭,因为超越了习得知识或观念的信服或崇拜,离独立思考等就不遥远了。简言之,借由阅读经典,达到促进学习者敬畏学术与知识的目的,从而学会思考、敢于思考、体会思考的乐趣。

表2 “政治学原理”教学课外阅读经典文献一览

续 表

其三,作业安排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接受初级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笔者尝试的作业形式如表3所示。其中,“政治学原理”学习者因在低年级,一般采取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两种办法。作业目的等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作业交流及评价方法——笔者做法是:一般另行安排时间,在全班随机分组,然后小组内交流作业、交叉阅读、评定,并举行全班作业报告会,评价方法中包含互相评价。此安排的目的是引导“朋辈”竞争及相互学习。

表3 “政治学原理”等课程作业安排

续 表

四、结 语

对于“政治学原理”的主讲教师教学而言,传授知识、引发兴趣、思想启蒙、能力培养等,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统领这些目标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认同“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理念。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面对历经考试“驯化”的芸芸众“生”时,引导他们跃出知识工具论的泥淖而信仰知识——这是当下中国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老师的历史责任,唯其如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具有转化为学生所知的可能性。

[1] 考试“驯化”并非中国独有,福柯也曾发现:“学校变成了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成了一个个人面对巨大的国家、社会和制度的较量。”

[2] 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3] 孙绍先.中国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J].粤海风,2005(3).

[4] 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5] 丛日云.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EB/OL].http://criyun.blog.hexun.com/76421190_d.html, 2012 5 13.

[6]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 [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译序”[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 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