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诗意的教育

追寻诗意的教育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感受生命美好的过程。我们依然确立“以心育人”的办学思想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研究为切入点,探寻能够开发每一个孩子潜能的教育方法,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诗意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追寻诗意的教育,是在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他们成长中的美妙风景。

流光似水,不知不觉中已走过26年的教育人生路。时光的堆积,让人可以对一件事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如果要我基于教育实践的体验,用一句话描述我眼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今我眼前看到的,会是一片绿地上充满生机的幼苗,是在阳光雨露滋润下成长的欢悦。内心涌动的一份温暖,让我很清楚地认识到,一切发自内心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功利,充满着对生命本真的热爱与呵护。教育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感受生命美好的过程。教育是永远也没有尽头的人生旅程,我们行走在这样的旅程中,每一天都在与一群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认知与心境,领略一路的风景。因此,教育理当充满美好的诗意。我们需要努力做好的,就是坚守教育的本真,在返璞归真的行动中,去实现教育的诗意。当我们用诗意的情怀去触摸教育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相伴,或许是教育可以成就美好的根本。

灵魂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办学思想正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是每一个生命成长最为重要的隐性磁场,反映出的是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因此,在我们接手渝北巴蜀,开启一段全新的教育之旅时,我们首先要寻找的,依然是我们的根,我们的灵魂。在不断提炼与完善学校办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校长不是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在更大程度上,他应该是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办学思想的最终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个人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教育理解、价值选择。有了26年的教育经历,有过4年锦绣的办学体验,我致力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与实践,领衔渝北巴蜀,已有的教育思想便成为根基。

我们依然确立“以心育人”的办学思想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从认知层面上讲,它源自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同。陶行知曾提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底发出,才能抵达内心深处。”我们认为教育是育情励心的事业,施教者的敬业心、责任心、博爱心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无论学校、家庭社会,所有承担教育任务的相关方都应自觉以这样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认同中,抱着最大的真诚,形成最大的合力,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引导培养每一个孩子。从实践层面上讲,我们认同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师对儿童的关注不应停留于学科本身,而应是儿童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即科学。教育首先应当尊重、理解儿童,掌握儿童心理认知及发展的科学规律。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研究为切入点,探寻能够开发每一个孩子潜能的教育方法,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是每一个巴蜀人必备的教育内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是教育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

办学思想要统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并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就必须经历一个价值归一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植根于思想,建立清晰的路径体系。尊重生命的本真,把握教育的规律,植根“以心育人”的办学思想,就需要从关注人的隐性心智模式切入,落脚于显性生命状态,进而让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滋润,整个校园弥漫着勃勃生机。基于此,我们提出“聆听心语,律动巴蜀”的办学理念,将其作为营造润心入情校园文化的行动内核,并从“爱”与“美”的视角去建构践行路径。

一方面,在“爱”的磁场中聆听心语。诗意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就是播种爱的过程,这份爱,不只是受教育者感受到的爱,更是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爱,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来的不竭的爱。这份源自心灵深处的爱,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并在爱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励中,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互动圈。爱在很多时候是点点滴滴的细节。在校园里,爱以尊重为前提,而尊重以学会聆听为基础。我们倡导从三个维度“聆听心语”:在对象上,我们要聆听自己的心声,聆听同伴的心声,聆听孩子的心声;在空间上,我们要聆听校内的声音,还要聆听校外的声音;在时间上,我们不仅要聆听今天的声音,还要听到历史与未来的声音。只有以对自然生命最大的真诚与敬畏,我们才可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才会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帮助。我们才有可能为师生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被接纳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中成长,进而转化为自身爱的情感和行为,使人格获得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在“美”的磁场中律动巴蜀。校园生活因教师与学生而精彩,每一个生命都有不一样的色彩,“美”的磁场,就是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有一条展示生命色彩的道路。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律,以课程为中心,从“服务发展、团队熔炼、课程推进、文化治校”四个方面设计路径,努力提供师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可选性,在课程、团队、服务、文化等多个维度中,建立每个维度可以有的二级空间、三级空间,让人人获得发展的可能,呈现各美其美的校园生态。

追寻诗意的教育,是在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他们成长中的美妙风景。在尊重、聆听的基础上,我们将“唤醒生命自觉,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宗旨,聆听是唤醒的前提,只有唤醒才会奠定主动创造幸福的根本。然而,在主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基础阶段,有其独特性,万不可拔高或者有所偏颇。周国平在对教育的思考与认识中,反复强调:“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他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教育。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命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现生命律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课程建构、课堂重建、服务引导等多个渠道,为生命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各行各业瞬息万变。在这样一个崇尚速度的时代,每个人的愿望就像春天的花朵,争先恐后地绽放,办学也往往会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处于一种奔跑的状态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丢掉了安心、安静、坚守、耐心等宝贵的品质。儿童立场、儿童价值常常被功利立场、功利价值取代,成为一句空谈。强调在“美”的磁场中,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律动,我们的教育就应当更多地在理解儿童、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坚守“唤醒与奠基”的宗旨,在践行办学行为中,我们需要不断做好的就是杜绝功利思想对教育规律的侵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耕耘,需要等待,“一路行走,鲜花自开”应该成为学校在整个办学体系中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