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伏俟古城追寻吐谷浑的踪迹

伏俟古城追寻吐谷浑的踪迹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追寻吐谷浑的足迹吐谷浑最初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首领吐谷浑率人民移民到了甘松地区,占领数千里地区,并以吐谷浑为氏,成为部落的名称。这件事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明存在于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浑民族之间微妙的历史渊源关系。

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当时北魏朝廷封伏连筹为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并在此建筑城池。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在此建立起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吐谷浑王国,定伏俟城为都城。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三里,虽有城郭而不居。”

伏俟古城的历史地位

伏俟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东西200米、南北200米,城墙保存完好,高12米、基宽17米,只开东门,门宽10米,门外有一折角遮墙,遮墙若以瓮城看待,瓮城门应向南开,但无瓮城城门痕迹。城内自城门向西有一条中轴大道,大道两旁各有长50米、宽30米三个相连的房屋基址遗迹。最西端有一东西70米、南北68米的小方院,小院东、南、北三面墙已坍塌,略高于地平面。西墙则与西城墙重合为一。在小院与南部房屋基址之间有一直径约15米、高9米的夯土台,土台上遗留有建筑痕迹。另外,城内地面散布有少量瓦片、陶片。

外城南北长1400米,东西残长700米,系用沙砂泥土堆积而成,现已塌陷,只略高于地平面,若不仔细观察则不易看出。北面已被水冲毁,只存留有东、南、西三面。外城中部稍偏东又筑一面墙,将外城分隔成东西两部,西部较东部大近一倍,古城居西部中心,东部似为后来加筑的。

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不但吸收了汉族城郭的形式,也有其本身独特的建城风格,这是吐谷浑与中原汉族及甘青其他少数民族交融的结果。

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4世纪至6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

追寻吐谷浑的足迹

吐谷浑最初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首领吐谷浑率人民移民到了甘松地区,占领数千里地区,并以吐谷浑为氏,成为部落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带,而靠近东部农业地带、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东部是其重要的根据地,很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在这一带进行。

在吐谷浑的历史上有一位杰出的首领阿豺,不仅开疆拓土“兼并氐羌数千里,号为强国”,而且同时与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两方政权睦邻修好,求得安定的外部条件,使吐谷浑休养生息,得到生存和发展。在临终前,他还留下著名的“折箭教子”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土族中被当作“护法神箭”一直供奉着。这件事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明存在于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浑民族之间微妙的历史渊源关系。

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553年,由东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600头、240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了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1956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457~483)时的银币,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

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河源一带与吐蕃征战多年的吐谷浑于唐龙朔三年(663)终被战败,作为吐谷浑国已不复存在。

伏俟古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在战争和岁月中渐渐刻上了自己独特的光辉。历史的黄沙湮没了大漠中的这座古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它残缺的身躯。它曾经辉煌、热闹、繁荣,却被时间无情地雕刻着容颜,如今沉默孤寂地兀立在浩瀚无际的戈壁上,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已随风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