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省高校经费紧张的成因及对策

河北省高校经费紧张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针对河北省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目前一些院校所需采暖锅炉,因经费紧张而不能购置。造成高校经费紧张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省财政未能给高校核拨与其所承担任务相应的经费指标。而省财政核定教育事业费时很少考虑这些涨价因素。省属高校每年从经费中开支的“基建配套”费用约300万元。(一)财政部门要切实保证高校经费的“两个增长”。这是解决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经费紧张状况的根本措施。

近几年来,尽管高校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但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还很不适应。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科研等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高校经费紧张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本文针对河北省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经费紧张状况

河北省高校经费紧张状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衡量经费状况的几个主要指标看

1.经费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至1987年,省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45%、13.40%和12.59%。而同期省属高校经费开支分别增长14.02%、12.05%和2.81%,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2.经费增长速度低于学生人数增长速度。如1987年与1986年相比,省属高校经费开支增长2.81%,而学生平均人数增长7.19%。

3.学生年人均经费在全国所属位次呈下降趋势。高校本专科学生年人均经费在全国所占位次,1982年为第8位,1984年下降为第14位,1988年又落至第22位。

4.公用经费开支占总经费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省属高校公用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由1984年的68.3%下降为1988年的50.17%,其中设备费由35.08%下降为12.99%。

(二)从高校经费的实际困难情况看

经费的短缺,给学校的各个方面造成困难,致使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1.教学方面:现有仪器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必需的先进设备不能添置。省属高校的教学设备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由1984年的17.5%下降为1988年的5.5%。特别是一些新增专业的设备更为短缺。1984年以来,省属高校新增专业共77个,专项设备补助仅676万元,平均每个新专业不足9万元,不及所需的经费的三分之一。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开出率较低,而且是低质量的。由于教学实习费不足,有不少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一些必要的外出实习活动。

2.科研方面:省属21所高校每年纵向科研经费不足200万元,一些学校的专门科研机构没有专项科研经费,只能挤占学校的正常经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因经费不足进展缓慢。正常的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也受到不利影响。

3.后勤方面:基础设施差,特别是供水、供电、采暖等设备老化,严重短缺。目前一些院校所需采暖锅炉,因经费紧张而不能购置。一些院校因财力不足未能按当地政府的统一要求参加集中供暖。部分破旧校舍得不到维修或重建。这些已成为直接影响师生学习和生活的“老大难”问题。

二、主要原因

造成高校经费紧张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省财政未能给高校核拨与其所承担任务相应的经费指标。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增开支因素增多、开支标准提高。近几年增加了工资、奖励工资、副食品补贴、肉价补贴、水电补贴等开支项目,提高了交通补贴、出差补助、抚恤金、夜餐费等许多项目的开支标准。而这些新增开支因素其中大部分由高校内部“消化”。仅1988年省属高校就有329万元新增因素是由学校自己负担解决的。

(二)教学仪器设备及用具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一般社会商品。据测算,1988年与1986年相比,一般教学仪器设备平均提价30%,图书资料为30%~50%,外文影印期刊为60%,化学试剂为40%~120%,玻璃仪器为30%~45%,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每只提价8元~56元。而省财政核定教育事业费时很少考虑这些涨价因素。

(三)社会不合理摊派和收费日趋繁多。不少学校所在区域,要向学校收取计划生育管理费、托儿所管理费、垃圾点集资费、门前卫生清扫费、临街房屋围墙改造费、学校附近公路维修费、超用水电指标费等。这些费用使省属高校每年多开支100多万元,给学校增加了经济负担。

(四)历史欠账多。我省高校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震和许多学校频繁搬迁等,给高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两亿元左右,致使现在不少经费用于归还历史欠账。

(五)公费医疗超支严重,这间接给经费造成压力。截止1980年底,省属21所高校医疗费超支高达700多万元,主要是由于药品涨价,特殊病号增多,卫生部门未按现有实际人数和规定的标准核定医疗费等因素而造成的。公费医疗超支部分均由用于补充学校经费不足的预算外资金垫支,实际上加剧了经费的紧张状况。

(六)基建缺口过大。我省高校基建项目做计划时均留有缺口,如室外工程、室内外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这些均应在基建投资中列支,而我省则大部分由教育事业费开支。省属高校每年从经费中开支的“基建配套”费用约300万元。此外危房重建也由经费中开支。1986年至1988年有8所院校的11栋楼房及部分平房(建筑面积近30000m2)进行重建,投资共计580多万元。成为经费管理的一个沉重包袱。

(七)一些专款挤占了正常的教育经费。如离退休人员费用每年约400多万元。1986年开始,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接受的世界银行贷款配套费(其中设备部分)近200万元,按照有关规定均应由财政单独核拨专款,但实际都是挤占正常经费开支的。

(八)经费管理使用上存有漏洞。这也是造成经费紧张状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基本对策

综上所述,解决高校经费紧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治理,主要途径是:

(一)财政部门要切实保证高校经费的“两个增长”。为做到这一点,现已初步提出了两条比较硬性的措施:一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二是地方政府设立教育税费制度。这是解决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经费紧张状况的根本措施。但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防止出现高校经费的“虚假增长”现象。例如,1988年初,省财政下达省教委高教经费指标为10383万元,比上年的9816万增长5.78%,但增长部分中包括了三个因素:1.物价上涨指数18%(按国家公布的数字)。2.省属高校平均学生人数比上年增长7.81%;3.其他新增开支因素。剔除这些因素后,1988年省属高校的经费比上年实际是下降的。因此,财政部门在核定高校经费时要剔除人员经费增加和物价指数上涨等不可比因素,保证高校经费“实际的两个增长”。此外,对一些专项费用要单独核拨,如离退休人员的费用、世界银行贷款配套费用等,不应挤占正常的教育经费。

(二)社会有关方面要制止不合理摊派,实施优惠政策,减轻学校负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高校要给予特殊照顾,如高校征地费用予以减免,可不交纳城市开发配套费等;取消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摊派和变相摊派。2.制定一些扶持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学校开展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财政、税务、物资、工商等部门,要从资金、税收、物资等方面放宽政策,予以扶持。对高校供水、供电、用煤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需要,有关部门要按计划价格优先保证。3.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及海外华侨、外籍华人集资、捐资助学等,扶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主管部门要发挥对高校经费使用的宏观调控作用。具体形式有:1.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改革经费分配方法,达到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之目的。如从1987年开始,省教委对省属高校实行“综合定额、专项补助、奖励经费”三位一体的经费分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1)主要按学生人数分别乘以各自的综合定额核定经费指标,对超编的教职工不再核定经费。(2)在省财政厅下达省教委高教预算总指标中划出一部分作为“经费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那些经费使用合理、效益显著的院校或经费使用项目。试行这种宏观调控办法后,取得了明显效果。1988年省属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为1∶2.15,比1984年的1∶1.88提高了14.36%,每年减少人员经费开支约250多万元。此外,其他经费项目开支的效益也明显提高。当前,省教委应逐步提高按学生人数分配经费部分在总经费指标中的比例,制定具体的经费效益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2.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对一些特殊开支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和经费开支审批制度。需要审批的项目包括:(1)购置小汽车、彩电、照相机、录像机等国家规定的专控商品;(2)用经费搞危楼重建;(3)购置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设备(按规定应列入基建投资)而又必须在经费开支的。此外,对一些其他特殊用款项目,仍实行“戴帽下达,专款专用”的原则,以保证全省高校整体发展的需要。3.协调手段的宏观调控。它既不同于经济手段,也不同于行政手段。它是通过统一协调,使校内或校际之间经费开支项目合并的一种手段。如长期以来我省高校教学设备由各系、处、室进行分散管理和使用,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小而全、利用率不高等浪费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1987年在省教委的协调下,部分省属院校把分散在各系、处、室的教学科研设备集中起来,实行由“学校统一管理,全校共同使用”新的设备管理办法,并在学校之间调剂余缺设备。现已有48个实验室合并为17个,集中仪器设备1.5万台(件),大大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目前,省教委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做好校际之间设备“统管共用”及其他适宜共用项目的联合。初步设想,(1)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如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可建立实验中心、电教中心、微机中心、图书资料中心等。(2)在相距较近的院校,如河北师范学院、河北财经学院、河北中医学院、河北教育学院可建立集中的大型锅炉房,实行集中供暖。(3)在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可建立大型设备联合维修中心,如汽车维修中心、锅炉维修中心等。这些都需要省教委协调解决,并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搞上述校际之间的联合,首先要集中并利用原有的房屋和设备,之后再由省教委集中投资进行扩展。对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设备统管共用,都要实行设备有偿使用的办法。这样可以避免设备的浪费现象,节约设备费的开支。

(四)高等院校要在开源节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上做文章。1.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各高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挖掘潜力,依靠人才集中、知识密集、门类齐全、设备技术比较先进等优势,积极而又稳妥地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这是解决高校经费紧张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1984年至1988年,省属高校预算外收入累计达4339.8万元,为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及解决教职工福利待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省高校有偿社会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1)有偿社会服务活动的渠道太窄。1988年省属高校的学校基金收入为702.6万元,其中委托代培等办班收入为407.6万元,占收入的58%,而校办厂(场)、科技成果转让和服务等形式所取得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小。(2)对“三项基金”的分配不够合理,用于事业发展和“扩大再创收”的较少,而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部分偏大,削弱了有偿社会服务的后劲。(3)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管理工作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管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拓宽渠道,保证我省高校有偿社会服务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2.试行学生资助分配办法。我省高校试行资助分配,可先以财经、政法、新闻、工民建、电子计算机等短线专业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大。资助分配的收入不同于一般有偿社会服务,它是利用国家经费培养学生取得的,对这些收入高校主管部门可提取一部分,同时又要照顾到学校和毕业生所在系,具体可采用“五、三、二”的比例分成,即省教委提取50%,主要用于增大省教委掌握的预算指标,进行统一分配;学校提取30%,用于发展学校的事业;系提取20%,用于系内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开支。这样就保证了资助分配的大部分收入用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3.推行经费承包责任制。高校可借鉴企业的经验,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经费管理中来,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费承包责任制,主要是:(1)在人员经费开支方面,按计划编制的教职工人数核定经费,实行“定额包干”;(2)在后勤方面,对整个后勤部门定经费、定任务、定人员,实行“大承包”;(3)在教学方面,对各项开支确定效益指标,实行“效益承包”;(4)在科研方面,主要是对一些应用性科研项目,就课题、经费数额、成果等内容签订合同书,实行“课题承包”。对达到承包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高校推行经费承包责任制,是经费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它能够增强经费使用者的责任感,用较少的经费发挥较大的使用效益,各高校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这种办法。4.切实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高校财务部门,要增强改革意识,从传统的单纯记账、算账、报账的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和监督”的经费运转全过程管理方式。同时,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堵塞各种漏洞,制止浪费现象。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张益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