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绘画作品赏析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绘画作品赏析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绘画作品赏析郭晓红改琦是清后期仕女画中成绩突出的画家,也是一位天姿英敏、诗词书画并臻的艺术家。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的御圆瑞蔬图改琦幼时天资聪慧,又勤勉好学,喜欢舞文弄墨。《四季美人图》《兰竹图》《御辕瑞蔬图》是宁夏博物馆珍藏的大量书画作品中的瑰宝之一,为了弘扬民族艺术,揭示地方馆藏,抱着鉴赏、学习、交流、切磋、学习的目的,现将改琦这几幅绘画作品介绍于众,以便于欣赏。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绘画作品赏析_文博耕耘录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绘画作品赏析

郭晓红

改琦是清后期仕女画中成绩突出的画家,也是一位天姿英敏、诗词书画并臻的艺术家。改琦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改琦的先祖为西域人,以其族于王室,先世赐姓改籍,世居北京,祖父和父亲以武职官供职于江苏松江,(今上海市),遂为松江人。

img263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的御圆瑞蔬图

改琦幼时天资聪慧,又勤勉好学,喜欢舞文弄墨。自小就喜绘画、诗文、成人后善画山水、花草、兰竹、其仕女画成绩尤为出色。秦祖永在《桐阴论化画》中,把改琦的仕女画评为“妙品”,并说他“落墨活净,设色眼妍雅”,是一位能脱去脂粉习气的高手。他受宋、元、明、清艺术大师们的影响,领悟于心,自成体系。所画的人物、仕女、佛像等技法出自于李公麟、赵孟頫、唐寅、陈洪绶等大家,笔势秀逸,脱尽后凡蹊。改琦的画,能于优美中见骨力,平凡中显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遥远的遐想。他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了自身禀赋的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吸取先辈们的优点和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生活体验,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操,尤其是勤奋不懈的创作,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面貌,在清代画坛,与其子改篑、女改允绵一同开创了“改派”。他的诗多为题画与朋友之间的酬酢之作,含蓄、清新、抒情、深入浅出。30岁以后,精力多放在填词上,著有《玉壶山房集》,收词155首,多为游记、题画等抒情之作,造语精练、优美,意境完美洒脱,读之淡雅幽远,在清代文坛上享誉甚高。他的书法多宗法唐褚遂良的笔势,疏瘦精炼,雍容婉畅,给人以飘洒潇逸、神爽超迈的感觉。改琦体弱多病,暮年多住寺院,与僧人过往甚密,似乎有意皈依佛门。

在清代的文化领域中,改琦不但在绘画上有所成就,书法也很好,在绘画、书法和诗词等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并具有较高的声誉,是诗词、书画并臻的艺术家,时人称他为“三绝”。但是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人物仕女绘画上有着自己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心灵意境,所以,他的画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深度,享誉画坛,与费丹旭并称“改费”。《红楼梦图咏》可以说是他生平的精心之作,在清代各家“红楼梦”插图作品中,都属上乘之作,对当时的插图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改琦的人物仕女画对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烧制瓷器上的仕女人物彩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玄机诗意图》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作《侍女图》轴,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道光三年(1823年)作《钱东像》轴,图录于《中国传世名画》下册;《修竹侍女图》轴,图录于《中国传世名画》;《善天女像》轴,图录于《宋元明清绘画大观》。1924年有《改七香百美喜春图卷》影印本出版。

《四季美人图》《兰竹图》《御辕瑞蔬图》是宁夏博物馆珍藏的大量书画作品中的瑰宝之一,为了弘扬民族艺术,揭示地方馆藏,抱着鉴赏、学习、交流、切磋、学习的目的,现将改琦这几幅绘画作品介绍于众,以便于欣赏。

一、《四季美人图》即《四季侍女图》又称“一堂屏”。条屏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一般用4幅、6幅、8幅、12幅(偶数)同样规格的竖长幅字画,经装裱后配成一堂。由于画身狭窄,为4尺或5尺宣纸对开,条屏单独挂的称为“条屏”(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亦有四幅以上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条”或“通屏”,又称“海幔”。

《四季美人图》即《四季仕女图》,立轴、绢本设色,93厘米×20厘米。仕女画是我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绘题材范围广泛,既有现实生活中的闺阁、妓女,理想世界中的美女佳丽,又有为《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所绘的插图。通过妇女形象的描绘塑造来体现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俗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成为绘画艺术中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门类。《四季美人图》是一件颇具代表性的清代仕女画作品,画中所描绘的人物瘦弱、削肩、椭圆面孔、疏眉、细眼、小口。就全图的画法而言,上承晚明陈洪绶的造型风格,运笔苍劲有力,衣纹简练高古,线条流畅,设色淡雅,整个画面很朴实,所画人物仪容纤细清秀、柔弱、姿容文雅、多愁善感,勾画精微、笔画舒展,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女性美观念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改琦的这几幅画作已属他的早期作品,根据落款可知此画作于“己卯仲春”,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时他只有21岁,作品显得不是十分成熟,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仕女画技法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吸取明代仇英在纤细、精巧和艳丽画风之中,透现古朴、典雅的意趣,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画法,在毫无背景衬托,只是通过人物本身的不同姿容动态和神情,以及不同服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绚丽清雅的画意,使形象具有神生状外、生具形中的魅力,成功地塑造了四季仕女不同的姿容神情。饶有兴味的是,其笔下的妇女形象,无不是呈现一种图式化的形态:如细眉丹唇,纤纤素手,小巧身段,成为一代审美典型。现将其作品介绍如下:

条屏一:春屏(图一)。画一少女执扇而立,右手持绘有鸳鸯戏水,兰草飘逸,红日当空之团扇,并以扇掩面,左手下垂。内穿红色内衣,外着月青长褂,镶黑色阔边衣襟,襟上绘有云状花纹,两条宝蓝色的衣带飘出褂外。所绘人物文静、娟秀,比例匀称,体态轻盈,神态悠闲。全身没有饰物,衣着典雅,脱尽脂粉香艳气息,给人以韵致天然的美感。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呈现绚丽清雅的画意,并一题诗曰:“逐队鸳鸯戏水嬉,阑场镇日试迟迟。春风泛滥蓝桥路,雨露新承出浴时。”诗末有“七芗改琦”落款,钤有“玉壶山人”红泥白文篆印一枚。

条屏二:夏屏(图二)。画中一女子,右手拈花草上擎,左手下垂。内穿鲜红内衣,外着月白长裙,衣领、袖口、裙摆均镶有淡蓝色线边,腰间配有锦纹织物及玉环小绶,所绘人物体态婀娜,腰肢侧倾,似有回首顾盼之情,人物形象虽娴婉秀美却无妖冶之容。有意突出的身体曲线以流畅的长线条表现,增强了这位女子轻移莲步的动态美。此图右上方题诗曰:“化画丫头井易钗,轻歌妙舞杂诙谐。隔帘记曲招红豆,调笑风流亦自佳。”落款为“玉壶山人”,并钤有“七芗”方印一枚。

条屏三:秋屏(图三)。画中玉立一头盘方髻的女子,左手执一排箫,右手向前摆动。上着白色上衣,外系褐色长裙,腰间佩有锦纹小绶。所绘人物步态轻盈,飘然若行。衣着素洁,身材姣好,秀美的面部轮廓显示出她的青春年华,亭亭玉立的风姿,使一位窈窕淑女栩栩如生地立在观者面前。画的右上方也题诗曰:“公子沉酣乐未休,明瑞雾鼓笑声稠。一声鬼啸丛祠月,击破霓裳几曲秋。”诗末有“七芗改琦”落款,并钤有“雨词人”方印一枚。

条屏四:冬屏(图四)。画中伫立一头盘螺髻女子,左手拈一枝梅花上擎,右手下垂。上穿红色外衣,衣袖和领口均镶以淡蓝色丝边,外系白色曳地长裙。头上没有簪钗贵饰,腰间似有玉环小绶,宝蓝色披肩拖曳地面。所绘人物,神情矜持,表情多愁善感。设色妍丽而秀雅,突出了一位恬静端庄的仕女形象。画的左上方题诗曰:“香车旧梦集怀来,吊古微辞费索猜。才调无双人第一,红梅白雪艳花魁。”落款“时在己卯仲春,改琦”,并钤有朱泥白文篆印“七芗”一枚。

这幅《四季美人图》原藏民国时期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的敦厚堂中。宁夏解放时,马鸿逵仓皇逃离,于是这幅《四季美人图》连同敦厚堂中其他文物一起由宁夏革命委员会接管,后保存于银川市文化馆。宁夏博物馆成立时,由银川市文化馆移交给宁夏博物馆收藏。

二、《兰竹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33厘米,横33厘米。兰原是一种风格独异的花卉,它品性坚韧,四季长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风霜凛冽,春寒料峭,依然含苞待放,香气飘逸;竹性坚强,宁折不屈,无论是山间石缝,还是悬崖峭壁,都能茁壮成长。它们凌霜傲雪,虚心高节,在古人的心目中,兰与竹都象征着人的崇高品德。所谓“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画家摹兰写竹以寓意,自宋代起,兰竹就屡见于画家的笔下。宋代的文同、苏轼、赵孟坚、郑思肖;元代的高克恭、赵孟頫;明清的石涛、郑燮等都擅长写竹、画兰。他们以兰竹来抒写胸中逸气,表达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兰竹图》,此图左下角画一簇兰草,画家用双勾白描的手法,以浓淡相间、圆转自如的线条,勾出兰草婀娜多姿的叶子,以淡墨勾出叶面,分出阴阳向背,兰叶潇洒舒展,穿插有致,翻转自如,柔韧婉顺。兰花以浓墨勾花点蕊,五瓣相出,如飞碟起舞,临风舒展。整簇兰草欣欣向荣,清气飘逸,且有幽香浮动。此图右下侧画秀竹两竿。前一竿看似新篁,竿以浓墨写出,微有倾斜,叶小而舒展。后一竿,瘦劲挺然。两竿竹叶多以湿墨写出,水分充足,在婆娑摇曳中还带有一股清润之气。叶的浓淡、疏密、阴阳向背,层次井然,各俱有致。两竿秀竹似轻盈的秀士,俊雅飘逸,前者潇洒敏捷,后者老成清高。二者相映成辉。在兰草与秀竹之间,画有气韵生动的湖石一块,湖石先勾勒、后皴擦,再以湿墨渍染,凹凸明暗的遮光部以浓墨点苔点,整块湖石湿润而玲珑剔透。湖石从地位和分量上介于兰竹之间,起纽带作用,并使画面稳定而舒畅,把兰竹的飘逸和潇洒衬托得恰到好处。湖石后旁出一枝新篁,正有雨后蓬勃之势。地上的苔草信笔点来,大小相间,聚散相生,增强了地面的潮湿,把自然生命在雨后勃发的特色表现得十分突出。此图左上方画家自题诗一首:“江南三月雨晴时,兰叶幽芳竹弄姿。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题诗不仅点出了此画的寓意,而且在构图上与右下侧的修竹相呼应,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使诗、书、画相互交融,增强了作品的韵致。诗后有画家落款“丙子春日为子翰先生雅居,玉壶外史改琦”,此画作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值画家42岁。全画钤有“改琦之印”“七芗”“七芗诗画”3枚方印。整幅画构图稳定,意境深邃;虚处空旷无际,实处繁茂郁盛,富于立体感。兰、竹、石显露出雨后各自的风采。是一幅诗、书、画三绝的佳作。

img264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的兰竹图

三、《御圆瑞蔬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26厘米,横57厘米。图轴左上方画家自题款:“御圆瑞蔬图,嘉庆丁丑年七月临蒋南沙真迹,伯蕴改琦。”并钤有“改琦”“七芗”两枚方印。由此可知此画乃改琦于1817年临摹蒋廷锡的作品。蒋廷锡(1669年~1732年),字扬孙,号南沙、西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官至大学士,谥文肃,是科举出身而以绘画供俸同廷的宫廷画家。为人怡雅,好逸笔写生,他的画笔墨简逸,墨中带赫,传世之作甚少。

此画构图简洁,留有大片布白,左下角画有一棵瑞草,呈树状,分出数枝,整株斜生,丰润苍劲,呈赤褐色,菌柄受光部分颜色较浅,菌盖颜色较深,且勾画细腻,质感极强,瑞草根部有兰草相伴。图画右下侧画有一簇鲜活的萝卜,柄红叶翠,在叶片的画法上先勾勒、后敷色。叶片的绿色根据受光部位及阴阳叶面的不同而深浅不一,富于变化。在叶柄与萝卜交接的根部以叶柄捆绑,萝卜上部深红,向上渐白,须根鲜嫩细长。布白左上侧画家本人题款,不仅点出此画的由来,而且在构图上与右下侧的萝卜相呼应,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整幅画构图精妙,生动传神,瑞草、兰草、萝卜从构图到设色都极其自然、和谐。画法上吸收了西洋画法中透视与明暗的技法,布局上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立体感强,以瑞草、兰草来衬托宫中御用萝卜的瑞祥,设色妍雅鲜润,因为画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因此生动逼真,使观者倍感亲切。

此画与《四季美人图》来历相同,曾被马鸿逵收藏。由于多次转移,画已有破损,经书画专家鉴定,属改琦真迹,并定为三级文物。

改琦是清代著名回族画家,他的绘画在清代画史上独树一帜,焕发异彩。作为回族聚集区的宁夏博物馆珍藏清代回族大师的绘画作品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作为文物工作者,将地方珍藏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是我们的职责和光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