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讨论给我们的启示

基础教育讨论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来,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界。2015年7、8月间的一场关于中国教师在英国一个“中国实验班”教学情况的讨论,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例子。纪录片的公开播放,引起了中英两国,甚至其他国家对教育的大讨论。BBC因此启动了一项研究项目,要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寻找5位中国教师,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教学一个月。

多年来,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界。对中外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许多教育专家在研究,民间和媒体也在热议。仅从一些媒体报道的涉及我国和国外的一些教育事件的讨论中,也能得到不少启示。

[案例1-2]一项关于学生质量近期调研的初步结果

据报道,2015年7月在中科院学部召开的“科学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王夔院士透露了中科院学部一个咨询项目的一项调研初步结果[1]。该项调研了解了高中化学教师、大学化学教师和化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质量的看法。

王夔院士说,调研发现,高中化学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质量没有下降,和以前“差不多”。大一教师“大多数认为差不多”。大学高年级教师则“多数认为质量下降”。研究生导师更普遍地明确回答“较以前质量下降”。调研专家分析认为,高中主要是以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从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逐年提高,不能得出学生质量下降的结论。大学低年级因为学时和内容较少,学生质量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一的教师们也发现,“有20%~50%的学生学习有困难,多数学生处于懵懂状态,不适应大学学习方法,不会读书、不会做实验、不会提问题”。在大学高年级教师看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大多数学生不会读书,不会提问题、讨论,对学习没兴趣”。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质量最不满意,他们认为“学生不会查文献、写总结和综述,学习缺乏动力,对研究没兴趣”。许多专家的感受是:中国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出类拔萃,但在独立学习和创新的研究阶段,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

王夔院士认为,这是由于高中阶段没有落实好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分为三个层次,最外一个层次是知识和技巧;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科学素质,也就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素质;最核心的科学素质,是读、写、听、说的能力。”

他认为,阅读、分析、判断、讨论和写作的能力,与一个人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有关,决定着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自己发展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现在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只知道结论,不知道科学需要取证和论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科学。

有的专家认为,教育重“术”不重“道”,教师往往只告诉学生结论,只教给学生如何做习题,而不告诉学生科学的历史,不告诉他们学科的基本范式,以及范式中存在的缺陷,这样的学生会对已有的科学产生“迷信”,不敢质疑、不会提问、不能创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做做赶时髦的“比基尼科学”,在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上、在心理上,都无法做好应对科技革命的准备。

多年前孙云晓所报道的在中日夏令营里的较量的故事,引发了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的全民讨论。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涉及中外教育交流的事件,又引起了大众持续的讨论。2009年,上海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勇夺世界第一,震惊美英等西方强国,让我国民众扬眉吐气。3年后,上海学生再次夺得该项目全球第一,让许多人觉得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好的。2015年,一些人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课一练》将登陆英国的新闻,更感到自豪。英国BBC邀请我国中学教师到英国名校教学的事,让英国“熊孩子”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式教育,让英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高效率、高质量,也使许多教育界人士感到鼓舞。与此相反,也有不少人通过中外基础教育比较,找到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疾呼改革。

2015年7、8月间的一场关于中国教师在英国一个“中国实验班”教学情况的讨论,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例子。

[案例1-3]对一部英国关于“中国实验班”纪录片的讨论

2015年8月,英国BBC播出的一部三集纪录片《中国式教育——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2]在中英两国舆论引发了热议。 纪录片记录了5位中国教师在英国博航特中学“中国实验班”运用中式教学方法,在数学、科学和中文等课程进行的为期四周的教学活动的情况。纪录片的公开播放,引起了中英两国,甚至其他国家对教育的大讨论。

据媒体报道,“中国实验班”的产生是由于英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亚洲学生(差距可大到三年),这个问题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重视。BBC因此启动了一项研究项目,要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寻找5位中国教师,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教学一个月。BBC希望以此试验中国式教学法对于英国学生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参加实验班教学的5名中国教师必须符合从事英语语法、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至少满5年;要具备全英文教学的能力;在英国要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5名中国教师需要教导“中国实验班”里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教师教导。在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观察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 BBC希望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探寻中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

被选用的5位教师都是国内公认有能力的好教师。“中国实验班”有50名学生(英国通常以30人左右分班),每天早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课,到晚上7点结束自习,要接受12小时高强度教学(还不包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从纪录片反映的教学实况,可以看到为期四周的教学,绝大部分学生都难以适应,不少英国学生对中国式的教学方式并不买账,由于受不了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表现出种种叛逆行为。教师们按照中国的做法,在实验班设立了每天的升旗仪式,以中国国旗与当地旗帜的共同升起唤起英国学生的热情,但学生不太响应,认为爱国与学习无关。

中国教师对英国学生的表现也很不理解。英国媒体也认为,在“中国式教学”中,尊重权威与比拼成绩是最大的学习动力,但英国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随时都可以提问和讨论,强调“自我发现”。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花费时间维持课堂纪律。

参加实验班教学的一些教师认为:“英国学生不想学习,只想着玩。”“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英国没有这样的高福利制度,学生们就不得不专注学习,珍惜他们的学习机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国家没有责任心,他们将来怎么应对生活?”

面对学生的种种挑战,中国教师为了改善纪律和关系也做了一些理性的调整。但是,两种方法的冲突仍然非常明显,中英两国文化背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差异和矛盾难以调和。

一个月后,学校对“中国实验班”和仍然用英国方式教学的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结果说明接受“中式教法”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比采取英式教法的学生更胜一筹。“中国实验班”学生在数学、科学等测验中比其他学生成绩高出10%。 这是否意味着“中式教育”赢了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种看法。

应该说,BBC启动的这个研究项目,并不是理想、严肃的教育比较研究。教学制度和5位教师的教学并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整体现状。一些英国校长和教师也认为,纪录片并不能完全反映英国学生的真实情况。要从纪录片反映出来的实验情况做分析,得出一个有关中英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结论,并不现实。但是,从纪录片引发的讨论看,无论是两国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民众对教育问题的讨论,还是在英国引发的民众对本国福利制度的思考、在中国引发的人们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民网曾刊登一篇文章,报道了到英国执教的科学教师杨军向新华社记者所谈的一些看法[3]。“杨军认为纪录片的剪辑方法不够客观,英国媒体的一些批评也有失偏颇。中英教育应该互学互鉴,加强交流。”杨军在英国中学有十年教学经验,曾在私立、公立以及公立重点中学任职。在她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是为公众提供一种服务,就和福利一样,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水平。而私立学校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很相似。她说,英国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按照英国的教学标准,学生需要通过讨论、调查、加入团队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国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引导的方面过重。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发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相对较弱,学生也缺乏挑战心理。因此中国小孩很“听话”,容易“死读书,读死书”。杨军说:“我认为,这里一定要有一个平衡。”在问及哪些中国教育理念值得英国学习时,杨军表示:“我认为是中国全社会对知识、老师、长者的尊重,以及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精神。”与中国学生相比,英国学生性格更成熟,知识面很广,社会交际能力很强。她说,“中英两国应该开展更多的教育交流,让两国的孩子有更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中英两国教育部门和从事教育方面的人士有更多探讨和合作的机会。”

在我国的媒体中还报道了许多看法和评论。例如:

“博航特中学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研究中国的教学方式。但是英国不可能简单地接受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国也应该向英国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提问和独立思考空间。”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教育注重孩子基础知识学习的优点,又要借鉴英国教育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特点,从中相互吸收各自好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相互融合、各取所长,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有千秋。在很多英国小学,班主任同时负责多门课程的教学,但不要求所有孩子达到一样的标准,而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中国,每名教师只负责一个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方式标准化程度高。”

“英式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英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自我,可以自由提问,提出不同意见,标新立异,即使哗众取宠也不算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尊师重道、残酷竞争是主流,和英国学校奉行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英国学校鼓励学生问问题、互相讨论,强调要发现自我。”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受到普遍认可,然而, 这种优势明显是建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上。”“中国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与同龄人竞争,甚至刚进幼儿园就要考试,在这个年龄段过度竞争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是竞争,学习也不是为了让分数高人一等。”“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走入社会以后,到底能有多少人沉浸于数学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如果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他往往是真的感兴趣,并且在这个领域一直奋斗下去。”“国外教育教授给孩子的是如何快乐地生活和独立地思考……这是对于创造性的培养。”

“中国的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升学率高的学校,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障碍。在英国,大部分学生在公立学校上学,这些学校没有自主招生制度,也不会拼命地抢优秀的师资,学生一般不会对学校挑三拣四,而是就近入学。”

“我国教育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对学生严格的纪律训导和训练,但与此同时也有严重不足,如注重权威和服从,学生不可以‘造反’质疑老师,必须要听从老师的说教。西方文化则注重表达自由,学生不但可以大胆质疑老师,而且老师和家长也非常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和批判。他们上大学后,在学术上的成就却更好,也许是因为学术成就依赖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多玩,让他们在玩和做中学习;让中学生张扬个性,学会批判性思维,独立自主认识,放飞想象力,激活创造力。这并非是教育崇洋,而是在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学习和借鉴。”

上述议论中有不少来自我国许多教育专家、中学校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声音,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要看到教育制度方式是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讨论教育,不能忽略社会现状来比较中西方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以赢得人才选拔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目标,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是和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经济社会、以科举制度培养和选拔士人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进在一篇文章中说:“教育方式只是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一种工具。 中国教育方式更适合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西方社会的现实需要。”“ 在现实中,中国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在中国社会大多是吃不开的。很多中国父母、老师、老板、上级领导更喜欢的还是听话办事的孩子。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和学生服从,考试注重测试学生准确无误的复制能力,这种教育在培养听话办事的孩子方面无疑是有效的。”“而西方学校所培养的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善于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的人正是高度依赖创新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样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有助于培养所在社会‘欣赏’的人才(不一定是社会真正需要或应该需要的人才)。”[4]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变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正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5]

其次,比较的目的在于反思我们的教育,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基础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弄清楚我们有哪些教育的优良传统需要保留、需要弘扬,有哪些教育的弊端需要抛弃;思考我们基础教育的课程、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途径和策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和内涵。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应该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

【注释】

[1]齐芳.学生质量真的下降了吗? 光明日报,2015年7月31日

[2]任沁沁、徐彤. BBC纪录片上映: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 中国新闻网,2015年8月7日。戴军(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中英教育对比实验的启示.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8日

[3]夏晓. BBC中英教育纪录片老师发声揭秘. 人民网,2015年9月14日

[4]孙进.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新京报,2015年8月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文件,2014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