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速阅读法”及相关综合训练

“变速阅读法”及相关综合训练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荒凉美丽的戈壁,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藏羚羊和其他高原动物的家园。一九八二年底,中央军委批准了他退居二线的请求,但是他仍旧照常关心着党的各项事业和有关工作。“陈潭秋同志不但为我树立理想进行教育,并且在一九二三年冬,又亲自介绍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引导我走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之路。”

一、用“变速阅读法”快读《青藏铁路沿线的美景》

练前提示

1.“变速阅读法”是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变换读速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其要诀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与读物内容的需要不断快速地变换读速,做到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当丢则丢、当要则要,一遍下来,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2.《美景》一文,共列六大景点,快读每一景点的顺序是:先文后图。

3.快读每一景点“文字”介绍时,请用笔勾出你最感兴趣的重要信息。

4.仅凭记忆,写出六大景点的名称及相关重要信息。

(1)纳木错

关于这座藏传佛教的圣湖的美丽传说已经数不胜数,在这个颜色纯正得不可思议的地方,用最差的相机也可拍摄到色彩饱和的照片。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西藏的高僧在这里利用圣湖的映像来判决活佛的转世灵童真身,它的朝拜者更是年复一年地绕湖而行,转湖一次需要长达3个月的时间,沿途绵延不绝的玛尼堆以说明这种信仰的坚定绵长。

图5-5 纳木错

(2)草原八塔

如果不下车,你将错过这著名的相传为西藏的传奇英雄格萨尔王所修建的八座白塔。这是藏民的英雄情结的寄托地,在祭祀日(15日、30日)常有人来此朝拜。同样,为了更深刻了解西藏的这种英雄情结,你还应当去听一次说唱《格萨尔王》。

图5-6 草原八塔

(3)羌塘

从荒凉的无人区到羌塘,也许你会激动得不知所以,羌塘草原是高原上的江南,每年七八月份的赛马会更是一年中的盛事,是整个青藏高原最热闹的赛马会。

图5-7 羌塘

(4)长江源

大江的源头是冰川,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这里有冰笋、冰桥、冰斗、冰湖、冰舌等冰川地貌,水从冰川滴下后形成方圆百里的河网,长年冰冷刺骨。当年许多人为了一睹长江源的真面目,往往冒险经数十天穿越,从格尔木辗转而来,今天这里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旅游点,也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图5-8 长江源

(5)可可西里

荒凉美丽的戈壁,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藏羚羊和其他高原动物的家园。如果在五六月份,有可能看到藏羚羊转场的美妙奇观。

图5-9 藏羚羊

(6)察尔汗盐湖

中国最大和世界第二大天然盐湖,总面积5800平方公里,湖面有厚达一两米的盐盖,湖上有著名的盐桥公路。(李梓)(《新世纪周刊》)

图5-10 察尔汗盐湖

二、用“变速阅读法”快读《理想,贵在坚持》

练前提示

“变速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变换读速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它的使用率极高,读者常常根据自己阅读目的与内容的需要,变换读速,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当丢则丢,当要则要,一遍下来,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请用此法快读《理想,贵在坚持》。

自测试题

1.根据文章所述,整理出伍修权同志简历。前4项,各用5个字概括;后3项,各用4个字概括:

(1)1922年:认识陈潭秋。

(2)1923年:________。

(3)1925年:________。

(4)1931年:________。

(5)长征时期,在三军团任:________。

(6)建国后,从事党和国家的:________。

(7)1982年,中央军委批准他:________。

2.伍修权同志1931年回国后,第一次参战就负了重伤,并以虚弱的身体,参加了长征、翻过了雪山。请慢读、细读“负重伤”“过雪山”两处,并想想:在那种严峻的时刻,伍修权同志本人是怎样体现出“理想,贵在坚持”这一可贵精神的?

理想,贵在坚持

——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伍修权同志

一九八三年元月一个晴朗的星期日下午,我来到伍修权同志家中,按照事先的约定,请他通过自己的革命经历,谈谈现在许多同志尤其是青年同志热烈探讨的理想问题。

伍修权同志今年七十五岁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解放后多次远涉重洋,奔波国外,近六十年来,为党和国家的军事、外交工作,付出了全部精力。一九八二年底,中央军委批准了他退居二线的请求,但是他仍旧照常关心着党的各项事业和有关工作。这次访问就是利用参加一个会议的间隙进行的。

我刚坐下,伍修权同志就拿出他早就准备好的谈话提纲,第一页上便是苍劲的字迹:

“理想,贵在坚持。”

只听伍修权同志亲切而诙谐地说道:“年轻人喜欢谈论理想,老年人何尝不喜欢谈谈理想呢!我们这些‘老家伙’奋斗了一辈子,不就是为的‘理想’二字吗?去年我接连参加了党的十二大和团的十一大闭幕式,两大会都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高举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程进军!这就要求将我们几代人的共同理想,早日变为现实。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然主要是靠中青年同志去完成,但是我们作为老战士,仍然应该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也要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而继续尽力。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将老一代人为追求理想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的经验教训,回忆出来示知后人,以利更好地迎接未来。”

说到这里,伍修权同志的表情有些严肃,他拈着手里的谈话提纲说:“当然,我们谈的理想,一向是指共产主义理想。那种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和个人第一的人,实际上谈不上什么理想,他们并不懂得‘理想’二字的真谛。”他缓慢地说:“我们的党,为了将全国人民不仅从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还要从贫困的落后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党,顽强奋斗了六十多年,走过了多少艰难曲折的道路,付出了多少重大的代价,多少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此献出了鲜血以至生命!与他们比起来,我不仅今天是一个幸存者,就是在当初寻求理想时,也是一个幸运者。”

伍修权同志情绪又转为振奋地说:“回忆建党初期,偌大中国,只有几十名党员,到一九二五年,全党还不到一千人,确实只是几颗星星火种。当时反动统治者不准公开宣传革命思想,一般青年要想找到正确的目标,走上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就为此走错路甚至掉了脑袋。但我却有幸于一九二二年认识了我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同志,正是他,成了我参加革命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那时,我正在武昌高师附小五年级读书,陈潭秋同志来校担任我所在班级的教师,他和董必武同志一起领导着武汉地下党的活动。我那时才十四五岁,由于家境贫困很晚才读书,上学期间还常常忍饥受寒,因而对自己的处境是很不满的。当时还常常看到一些外国阔佬任意欺压和侮辱我国同胞,也引起我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恨。这些都使自己萌发了要改变现状的愿望。就在这时,陈潭秋同志对我们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启发教育。有一次我问他:我们这样的穷孩子都上不起学,该怎么办?他说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只有彻底推翻旧社会,才能解决穷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他在讲历史课时,常常讲解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指出当时有人提倡什么‘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等等,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完全改变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才是消除社会弊端的根本出路。”

“陈潭秋同志不但为我树立理想进行教育,并且在一九二三年冬,又亲自介绍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引导我走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之路。”谈到这里,伍修权同志脸上露出了一种欣慰的表情,高兴地说:“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是党和团的各级组织随时在关心着青年,引导着他们走正确的道路。不必再像我们那样去苦苦摸索和寻求了。但是,也许是因为条件太优越,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反而不被人们所珍视。其实,一些青年人不了解,他们今天视为平常的事,却不知都是几代人长期摸索和苦斗的结果,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为理想而奋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伍修权同志沉思了片刻后,又继续回忆说:“一九二五年,我被党组织选派去苏联学习。当我们满怀豪情告别故乡和祖国时,目标都是一致的,理想也基本相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初一道的人却陆续走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同志为了革命不幸牺牲了,有的幸存到今一直为党工作着,也有人却逐渐落伍甚至转到了相反的方向。在这许多人中,最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久经考验、坚持理想、保持本色的好同志,老同志!”

伍修权同志以敬重和怀念的心情,谈起曾与他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张闻天王稼祥和至今还健在的乌兰夫、吴亮平、孙冶方等同志,谈他们都是为革命理想而斗争的楷模。当我请他再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时,他谦虚地说,要比贡献他比不上许多老同志,但在怎样坚持为理想而奋斗这一点上,自己倒也有些不同的经历和体会。他说:“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后,我根据国内斗争的需要,转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被派到苏联远东国家保卫局工作。当时的苏联虽然还比较困难,但与我们国内相比却优越得多了。我在那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都很好,过着自己从未享受过的优裕生活。有的中国同志也就安于这种生活,找了苏联爱人,安了家,乐不思蜀了。我当时也有这个条件和可能,但是我总是不能忘怀祖国的革命斗争,时刻提醒自己到苏联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享清福的,我应该同祖国的人民在一起,为自己的理想去战斗。我抱定这一决心,身在苏联,心在祖国,一直密切注意着报纸上有关中国游击战争的消息。到一九三一年我再也待不住了,反复要求回国工作,领导上一再动员我留下。最后我想了个小花招,说要去莫斯科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女朋友,获得了假期,找到了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和联共(布)中央组织部,由他们批准了我的回国请求。当月我就偷越了被反动派重重封锁的中苏国境线,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并辗转来到久已向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投入了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而将一度享受过的安逸生活连同自己的许多衣物和存款等等,全部丢在遥远的苏联境内。在物质上我是失去一点什么,但是我觉得自己得到的更多,那就是为理想而斗争的幸福!”

伍修权同志曾将自己这段经历,写成一篇题为《征程漫漫》的革命回忆录。我便向他讲了自己读那篇文章时得到教益,并且转而问他“你回国到达苏区后,第一次参加战斗就负了伤,几乎丧失了生命。按现在有的人看来,真是有点不划算。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自己当时又是怎么想的?”

伍老听后不在意地抚摩了一下自己面颊左侧的一个深陷的伤疤,接着微笑着说:“那次负伤确实相当危险,稍上一点就打着大脑,再下一点就是气管,那都是致命的部位。我一下失去了知觉,一分多钟才慢慢地恢复过来,当时我想什么呢?是有点‘不走运’,但我没有泄气,也没有悲伤,而是觉得庆幸:因为我发觉自己仅仅负了一处伤,并没有被打死,我还能继续战斗,还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机会。甚至,还为此而感到骄傲,在我党的胜利红旗上,也有了我的几滴鲜血。”

“在治伤过程中,我还是那么无忧无虑,有次带伤到一个群众大会上,应邀向千名苏区军民作了个国际形势报告。记得讲话时伤口还在流脓,有时流到嘴边也顾不上擦一擦,仍是滔滔不绝地讲着。就在事后我才知道,那次讲话时,敌人的子弹还留在我的腭里。今天说来,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当时哪儿来的这么一股劲!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热情,都是与革命理想的鼓舞分不开的。”

接着,伍修权同志深切地对我说:“我们这种‘理想观’也许会被现在有的人视为天真可笑或不可理解。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他的理想不是他个人能获取什么,而是为了革命,自己还能贡献出什么。我们的斗争能使人民得到什么。他的心目中永远记着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革命大目标,个人的一切与此相比都微不足道的。正因为我们有着这个大目标,也就有了战胜困难,坚持斗争的力量,我在长征途中过雪山时就曾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伍修权同志用缓慢的语调叙述长征的艰难历程,他说:“长征一路,千难万险,特别是过雪山时,真是对每一个人毅力和体力的严重考验啊!我那时在三军团任副参谋长,身体虚弱,又没有马,只有个警卫员同我一起走。上山不久我就落在后面了,看看前面的目标,夹金山山顶还很遥远,而自己的体力都已消耗殆尽了,就同警卫员相依为命地挣扎着前进。为了鼓励自己不断前进,我们为自己定下了任务指标,每走一百步休息一次,用这个办法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地往前走。不久一百步也坚持不住了,就改为五十步休息一次,后来又减为三十步休息一下,走不动也得走,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拼搏。我们的意志只要稍稍松懈一下,那就永远也到不了终点了。就在这条路上,有的同志由于体力不支,坐下想休息一小会,谁知一坐下就起不来了!多少好战友,好同志,就这样默默地葬身于雪岭冰峰之下。几十年来,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见当时的情景。长征过雪山这段经历,就好像是我们整个革命历程的缩影,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十年来靠党的正确领导,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长征胜利了,抗日战争胜利了,解放战争胜利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加给我们的重重磨难,都这样一一被战胜了。这一切生动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大生命力。”

当我深受教育地连连点头时,伍修权同志站起来,舒了一口气,宽慰地对我说:“好的是,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中国人民胜利了!”

“胜利了!”随着他的话音,我的眼前好像又出现了新中国的一幅幅光辉而又曲折的历程画卷。新中国成立以后,伍修权同志长期从事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曾经担任我国驻外使节,多次出国访问,直到近年还曾代表我国人民解放军出访欧亚诸国。几十年来,他几乎一直在与外国人打交道,可算得是见了世面,经了风雨的老人了。由此我想到,近年来,我国有些人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影响侵袭下,对于如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摇摆现象。应该怎样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率直地向伍修权同志提出了这一点。

他想了一想说:“现在是有些人有点言必称外国,似乎外国如何如何好,而我们却怎么怎么差,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外国。就我个人见闻而言,有的国家的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在科学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是他们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却从来没有使我羡慕过。记得建国初期的一九五○年,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去联合国的特派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作关于美国侵略我国台湾和朝鲜的发言,住的是纽约一家非常豪华的旅馆,每天接触着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虽然那时我们离开山沟并不久,生活很清苦,但是却毫不为面前的花花世界所动。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的所谓发达和文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侵略、剥削和掠夺其他各国人民取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污。所以,虽然我国还相当贫困落后,但是她的每一点建设成就和经济发展,都是我们自己用劳动换来的,都是值得珍惜并引以为自豪的。我们离美回国时也带了点国内还没有的东西。其中分量最重的却是一些书籍,单是大百科全书就有好几部。对于我们来说,知识和文化才是真正的财富,个人的物质享受从来就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外国生活虽好,但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我们祖国的未来,却更为美好和值得向往。而那些看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有着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并非一切都好。相比之下我国都有自己的长处,至于在社会制度等基本方面,我国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虽然我们走过弯路,受过挫折,一段时间内未能发挥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我国毕竟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国民经济基础,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总是在步步前进和天天发展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这就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了前提,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有信心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我国赶上发达的工业国家。”

“在当前形势下,一些人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通过合法途径,买到进口收录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之类文化和生活用品,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革命者不是清教徒和排外主义者。但是有些人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或者为了要满足更大的私欲竟不惜违反党纪国法,不顾国格人格,走了犯罪的道路,这是绝不能容许的。不要说是新中国的公民、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就是旧中国的先进人物和爱国者,也讲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都强调理想和节操,所以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们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用更加美好的理想前景来吸引和鼓舞大家努力奋斗。”

最后,伍修权同志表示,他对我国当代青年是充满信心的。他兴奋地说:“如果你们今天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到本世纪末,你们才四十来岁,那时我国的经济总产值已经比现在翻了两番,国家的面貌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而这一切主要是通过你们的努力才取得的。等你们再干个二三十年,也到了老年,社会主义事业又大大前进了一步,那时你们也可以骄傲地对自己的后代们说:我们这一代人,为实现几代人的共同理想,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那时,你们也有责任将我们几代人的奋斗经验再传交下去,使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化为现实。”

伍老的谈话结束了。他使我懂得了创业的艰辛,懂得了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理想必须坚持,贵在坚持!老一辈革命者已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尽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如今,继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托,已经落到了我们年轻的一代人身上。但是,是否所有的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是否都有毅力不辞劳苦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坚持实现这一理想,归途中,我想了很多很多……(纪扬)

三、用“变速阅读法”快读《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

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

刘安海

描绘出两幅不同的画面,是鲁迅小说对比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鲁迅实在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他善于调配各种各样色彩,描绘出不同的生活画面,镶嵌进艺术整体里,造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故乡》中,鲁迅以丰富的色彩,明朗的线条,出色地描绘出少年闰土生活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杈,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真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二十多年过去了,少年闰土已变为成年了。他生活其中的那幅“神异的图画”还存在吗?闰土还是那样的闰土吗?作者用他的笔勾勒了另一幅画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说起他的生活情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一切“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特别是灵魂上的痛苦的煎熬,使他懂得和“我”不能如孩提时代“哥弟称呼”,分明地叫“我”老爷。这是两幅迥然相异的生活画面。如果说前者是一幅多彩的油画,后者则是一幅失却光泽的速写。一个是那样的充满生机,一个是这样的死气沉沉;一个是那样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一个是这样的笼罩着悲凉的雾障。这个对比有力地表现了闰土前后不同的生活际遇,揭示了农村经济凋敝,广大农民生活贫困至极的严重现实。读后,你不能不留心到这种变化,不能不注意到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能不同作者一道燃起告别旧的生活、追求未曾有过的新的生活的热烈希望。

鲁迅并不是孤立地将两幅不同的画面排列在一起,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让一幅画面在作品里起两重甚至多重的对比作用。成年闰土出场的画面除了同少年闰土生活的画面相对比之外,还同杨二嫂出场的画面相映照。杨二嫂一出场,首先是“胡子这么长了”的尖利怪叫声,其次是翻出“我还抱过你”的陈账,再次是“贵人眼高”的恭维,接着是摆开架势要东西,以及关于“有三房姨太太”之类的讽刺挖苦,最后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的议论,以及“愤愤的回转身”,并顺手将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的行动。倘若说闰土活动的画面是一场哑剧,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毫无声响,那么杨二嫂的出场则是一场闹剧,一切显得乱糟糟、吵哄哄的;前者引起人的情感是深沉的、悲哀的,后者引起人的情感是厌恶的、鄙夷的。作者通过这一“哑”一“闹”的对比,将闰土的麻木与杨二嫂的刻薄、装腔作势、明欺暗拿、栽赃于人的形象相对照,更引起了人们对闰土的同情和怜悯,从而更加激起疗救的热望。

摄取不同的镜头加以放大、突出,然后组接在一起是鲁迅小说对比艺术的又一特色。鲁迅确乎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的眼光时时在社会生活中扫描,一旦发现了可以用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意义的人物、场景,就把镜头精确地对准、仔细地摄取,并予以放大、突出,然后把不同景物的镜头组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一件小事》这篇千字左右的小说,一个对比接一个对比。全篇由一幅一幅的对比画面组接而成,显示了作者运用对比艺术的高度技巧。作者一落笔就将“所谓国家大事”同“小事”相比,将“很不少”同“一件”相比,将前者的“都不留什么痕迹”同后者的“至今忘记不得”相比,突出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小事”。作品的开头与结尾相照应,将所谓“文治武力”“背不上半句”同“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相比,强调了“一件小事”的巨大意义。在小说的高潮处,当车夫扶着那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的时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在这里,作者层次分明地推出了车夫的特写镜头:先是“满身灰尘的后影”,接着是“霎时高大了”,再是“愈走愈大”,直至“须仰视才见”,最后占据了整个银幕。和这个大特写相对比的是关于“我”的特写:由“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到“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最后愈来愈小,直到从银幕上消失。这个对比鲜明、强烈,对车夫的由衷赞美,对“我”的严于解剖都溢于言表。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对比把他提出的维系着中国革命希望的这么一个足以震撼历史的深广的问题,哐当一声掷在我们眼前。

鲁迅小说对比艺术的另一特色是通过第三者把互不相同的人和物联系起来,以酿成对比。为了使《祝福》这个悲剧显得更加悲惨,为了造成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通过“我”把祥林嫂的死同鲁四老爷的忙于祝福,安排在除夕前后。这一对比触目惊心:一边是“活得有趣的人们”,一边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一边是榨取血汗的人在拜求好运气,以便长生不老地活下去,继续安排人肉的筵宴,一边是被榨干了血汗的死者的尸体野露在寒夜的雪地里;一边是“凶手的愚妄的欢呼”,一边是“悲惨的弱者的呼号”被“遮掩”。这两相对比使祥林嫂的死不啻是一声挟着雷电的悲惨的呼号和溅着血泪的愤怒的控诉,它激励人们奋起向吞噬祥林嫂生命的封建社会作坚决的斗争,“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在《药》中,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一具体物体作中介对比。如先通过人血馒头将革命先驱者夏瑜同普通群众华老栓一家进行对比,接着通过坟将夏瑜死于反革命暴力和华小栓的死于封建迷信进行对比,最后通过上坟将两个死者的年老的母亲进行对比。这种连续的对比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所展示的不仅是悲剧的延续,而且是悲剧的发展,它暗示人们:怎样才能使如此愚昧、麻木的群众迅速地醒悟过来呢?今后的革命难道还能不发动群众以致重蹈覆辙吗?

鲁迅小说对比艺术的特色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多种多样、富于创造、富于变化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如《狂人日记》巧妙地将狂人的狂姿与醒态进行对比,塑造了一个看似疯疯癫癫,实则清醒无畏的向着封建制度勇猛进击的精神界战士的形象;《风波》形象地将辫子的盘起和放下这一细节进行对比,揭露了封建势力不甘失败、伺机反扑的反动本质,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幸福的家庭》以漫画式的笔触将一个闭门撰写小说的青年作者所描写的幸福生活同他眼前面临的穷困潦倒的生活进行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强烈爱憎的思想感情。

鲁迅曾经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运用对比艺术使所写的不同画面、不同镜头区分得清清楚楚,清晰、深刻地存在于读者的记忆里,活动在读者的思想中,引起读者的“留心”和“注意”,深思和探索,“疗治”和“疗救”,这就是鲁迅小说对比艺术的力量之所在。(刘安海)(选自《写作》,1981年第2期)

自测试题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作者是:____。

3.本文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涉及的鲁迅小说主要有以下四篇:(1)____;(2)____;(3)____;(4)____。

5.鲁迅小说对比艺术有三个突出的特色,请在文中将它们勾画出来(各一句话)。

四、用“垂直阅读法”快读科普读物

练前提示

1.读物:自找;

2.任务:自定;

3.要求:见本章第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