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写作的是是非非

教育写作的是是非非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教育写作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名优教师评选有论文方面的要求。不少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论文而无缘职称评审,从而有了教师职称评审因缺乏论文被“一票否决”的说法。教师的写作主要是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不是成为写手。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教育写作就是在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这样的教育写作,写的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内容,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来自然不会有隔阂感,不会做成“夹生饭”。

教师的教育写作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身可持续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教师如何牵手教育写作,加快自身的成长步伐?笔者觉得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值得关注。

一、唤醒教育写作意识

教师的教育写作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名优教师评选有论文方面的要求。不少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论文而无缘职称评审,从而有了教师职称评审因缺乏论文被“一票否决”的说法。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有关于教师职称评审需不需要论文的讨论。不过,讨论的结果是教师的职称评审依然需要提交论文。2014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教师职称改革的要求指出要淡化论文,但并没有说要取消论文。可见,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论文还是必需品。

教育写作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句话对很多教师而言可能没有吸引力。但是职称评审必须要有论文,这使得教师不得不面对教育写作这一现实问题。

从当前的教师教育写作来看,存在两个极端,那就是“拒绝写作”和“功利写作”。

一些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因缺少论文而被“一票否决”,这其实是“拒绝写作”导致的结果。一般而言,中级职称对教师的论文要求并不高,不少教师是在评高级的时候被论文卡住的。从评上中级到有资格参评高级,至少有5年的时间。那么用5年的时间,用心来写几篇达到职称评审要求的文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很多教师平时根本不把教育写作放在心上,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平时工作忙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来写论文。到临近评职称的时候,才想到自己还缺那么几篇文章。于是,临时抱佛脚。但由于平时不写作,写作的水平自然也不高,在短时间内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这样,他们的抱怨就来了,认为职称评审有论文要求就是在为难自己。相反的,那些有教育写作意识的教师平时就在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几年下来,他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做得很不错,而且也不缺乏职称评审所需的文章。这样,当有机会参评职称的时候,他们评上职称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教师的写作主要是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不是成为写手。有些教师走上了过于功利的路子,他们并不缺职称评审的文章,他们的写作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片面追求发表的数量。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重复他人,也不超越自己,这样就远离了教育写作的本意。

如果我们把教育写作作为日常工作的常态和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并远离功利,那么教育写作除了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外,也会给我们送上“副产品”——职称评审所需的论文。

二、找准教育写作方向

“不是自己不想写,而是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是很多教师面临的困惑。其实,教师的教育写作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描述自己的教育生命历程。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教育写作就是在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因此,教育教学的工作现场,就是我们教育写作的“富矿”,有很多的内容可供我们挖掘。比如,如何关注中等生、如何提高作业布置的“含金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序和有趣、如何提高班会课的实效等,这些教师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教师研究的内容,同样也是教师教育写作的主题。这样的教育写作,写的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内容,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来自然不会有隔阂感,不会做成“夹生饭”。

教师的教育写作,其实也是“小题大做”,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件事情,只要用心,也能写出一篇含金量极高的大文章。2015年5月1日,《浙江教育报》以“宁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为题,刊发了该报记者对2015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评委的访谈。相关评委认为,教师平时应该多写些小文章,更多关注身边的小事。抓住小的切口、小的载体,就可以写出有亮色的好文章。反之,如果写论文题目很大,谈不深,只能引用一下别人的理论,戴顶帽子。比如,《浙江教育报》全文刊登的2015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范文《例谈“问题链”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就是一篇小题大做的文章。

可见,只要用心,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能发现很多值得写作的东西的。

当然,我们平时也可以结合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所读的书籍,写一写心得体会;结合专家学者的讲座,写一写自己的听后感悟;结合外出学习考察,写一写自己的所感所想。

应该说,我们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日常的培训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

三、提高教育写作水平

教师最终写成的教育文章,并不是简单地记流水账,而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和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准。当然,教师平时把一些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就是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写作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是很多教师因为向教育报刊投稿老是石沉大海而丧失写作热情的困惑。《中国教育报》因此开展了“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写作焦虑”的讨论,并分几次刊发了讨论文章。当时,笔者撰写的《跳出写作来看教师的写作焦虑》一文也获刊发。事实上,我们不能就写作而论教师的写作,否则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不少语文教师写散文的水平很高,但是却因没有相应的论文而无法参加职称评审。按理说,语文教师是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的。但是一些语文教师从来不看自己学科的专业刊物,不知道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自己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自然就很难写出有思想含量的教研文章。

获得“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的著名作家阎连科前不久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专访的时候指出,如果有一天他停止了写作,一定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阅读了。因为停止阅读,实质上是停止思考。一个著名作家都如此强调阅读在自身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教师更应该从阅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了。

对于教师的写作来说,阅读是吸收,没有吸收,自己的肚中没有干货,自然就写不出有思想含量的文章。而缺少阅读正是当下教师的软肋。自《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对教师阅读现状不理想进行重点关注后,教师“阅读少”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1月,《现代教育报》以“教师不读书怎能让学生爱读书”为主题,对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聚焦。这也说明,几年来教师的阅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功夫还是在诗外,必须要以大量的阅读来打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教育著作、综合教育类刊物和学科专业刊物。这样,自己的视野将会大大开阔,自己写作的立意就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表达水平也会有所进步。

础上多写作。教师平时要多练笔,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等均可以尝试,在练笔中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凝练大小标题的能力。教师只要能做到读写结合,那么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网络在为教师的写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不少教师形成了从网上拿来的习惯,甚至连计划、总结之类都直接从网上扒下来,使自己少了很多练笔的机会。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教师引起警惕的。

四、安放教育写作成果

成果发表是教师教育写作的最后环节,也是不少教师写作的最直接的动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既是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标志,也为自己的职称评审等实质性的刚性需求积累了“资本”。但有些教师就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稿。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与教师的发表需求来说,刊物所能提供的发表机会是僧多粥少。

跟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也有很多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的就业现实一样,尽管可供发表文章的刊物相对较少,但是教育刊物对适合自己刊物特点的优秀文章仍是很渴求的。只要是好文章,并且是针对刊物需求的,就不怕发表不了。笔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直接投稿,也不认识编辑,但是很快就登了出来。

所以教师想投稿,必须研究相关刊物的用稿特点,然后投其所好,这样才能提高发表的可能性。不少教师找到一个投稿邮箱,也不做功课,盲目投稿,投中的可能性自然很小。教师可针对性地加入一些刊物的QQ群,留意一下编辑公布的征稿信息和用稿要求,这样就能有的放矢。

很多刊物也会结合自身的情况,开展一些主题征文,教师可以关注这样的信息。如果自己所写的文章正好对路,适当修改一下就可以参加征文。即使没有现成的文章,如果自己有兴趣,也可以写写这样的命题文章,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中国教育报》曾就“名师不鸣”问题向全国的读者征稿,笔者看到征稿信息后,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写下了《“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之困》,很快在《中国教育报》刊发。

教师在选择刊物的时候,注意不要选择那种只要出钱就能发的刊物。教师可以通过中国记者网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期刊查询”查一查有没有相关刊物。如果有,可以进一步查询中国知网收录的刊物的情况,看是不是有这个版本,看这个刊物的厚度怎么样。如果一本刊物是旬刊,每一期都有200页以上,这样的刊物是什么刊物,立马可以得出结论了。

参加各级评审也是安放教育写作成果的一种途径,但一定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业务部门或学术团体的正规评审。现在很多“文化骗子”针对教师想评奖的心理,炮制了很多“克莱登”大奖,动辄给你送上个全国一等奖,当然获奖证书是要购买的。原先这样的“克莱登”大奖都是全国性的,不少教师就有了免疫力。现在,这样的奖项也向下延伸了,比如“某某省教育教学研究会”“某某省基础教育学会”,这样的机构开展省级论文评比,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事实上,这些机构是子虚乌有的。结果,还是有不少教师上当受骗,甚至有些是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这样的评选。对此,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反诈骗”能力,多一个心眼,多一些调研,不要让自己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