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之德有哪些?

君子之德有哪些?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自古以来,都有“君子佩玉”的说法。《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使玉成为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的象征。大意是说玉的品质与君子品德一一相映。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的,所以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应用、佩戴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

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宝贵资源,融合在道德观念与礼仪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

自古以来,都有“君子佩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里如是解:玉,本义作石之美者,即色光润,声舒扬,质莹洁之美石名之曰玉。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法天地也。珠玉之玉,三画正均,像连贯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横笔画均衡的为玉,中横靠上的即王)之义,“玉”字加点于旁,以别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规范着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他曾提出“玉有五德”。使玉成为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的象征。

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悦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大意是说玉的品质与君子品德一一相映。

玉的品质即君子之德,也就是人内在本善的外现。君子之德有哪些呢?

仁,即厚以待人,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同情爱护曰仁。“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君子只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强求于人,所以无怨无恨。心里有别人是善的开始,心中没有别人是恶的开始,内心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人可能就会强取豪夺、无恶不作。“仁者人也”,任何时候能想到别人,才是真正的人。“仁者无敌”,真正的善良人,没有敌人。

义,天理正路曰义。朱熹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可见遵从天理道德就是义。

玉的品质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的高洁:“挠而不折,锐廉而不忮。”展示了玉的宁可折断也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玉的可贵,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智,本意当“知”讲。玉的纹理细致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考虑周全,触类旁通。君子做事沉稳而不焦躁、周全而不偏执。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就是智慧。

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所以,诚就是信。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玉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上不欺天下不骗己,就是君子之信。信,还有听从人言之意,也就是能听进去别人说的话,听从不疑,为信。

礼,礼是人类与生俱来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自然法则。玉坠,只要人戴上它,它就自然地垂下去,垂之如坠,非常生动地表述了礼的形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谦恭有礼。正如君子,自卑尊人。卑是谦卑,不是卑贱,是放低自己,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尊敬别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古人所称玉所蕴涵的五德。

古代人重视道德修养,这从古人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

后来,孔子在《礼记》中全面提升扩大了玉的品德,又赋予了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因为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所以《诗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炼品性的象征。

玉石,在中国的认识与西方现代科学对矿物岩石的认识是不同的。西方的矿物学、岩石学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物质成分、形成过程等,并以此为基点对岩石与矿物进行分类、鉴定。而中国古代对岩石矿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牵扯了思想领域的问题。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待人宽则己严;光华内敛不彰不显。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的,所以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应用、佩戴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

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分类也不是以成分为标准,而是以玉石的温润程度、致密程度、坚韧程度为标准。同时对于颜色也十分重视,只有正色的玉石才被认为是上品。正人君子是中国的道德追求与渴望。杂色者将不被重视。玉石中只有纯色的,才会被利用。特别是白色,纯正的白色如羊脂,是上上品。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温润坚韧,白如羊脂,被中国历代帝王所推崇。“君子比德于玉”,我想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认同与警醒,更是物质上的相近。

古代在玉石的应用方面,也绝不是现代所认为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中国古代人们相信神的存在。神庇护着人,人们按照神告诉的道德与行为标准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们为了感谢天地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开始了祭奠。也就开始了用玉石“礼天地四方”。

为什么用玉石呢?当然是玉石所具有的特性,坚韧、内敛、外物难入,虽被污浊遮盖、石皮隐藏却不可能改变其本性,经过艰苦的琢磨就会显出本来的面目。

古代用玉是有严格规定的,帝王、公侯、将相等都有明确的分别,即使是佩戴,也不是为了显示财富,而是警醒自己的思想与言行。随着玉石的应用,带来了雕刻技法等等方面的东西。但这不是主流,如果人们将心思用到这些方面那是不合适的。

而今的人们把玉石当作发财的工具,漂亮的装饰,甚至财富的炫耀,随之而来的作假、上色、优化等手段只是为了经济上的获利,完全忘了玉石的真正意义,加之媒体上的炒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玉石的根本用途,想来让人痛心。

玉石的色泽通明与天的白气相似。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与天相配,与天道相应,犹如君子气贯长虹,代表高贵、纯洁、祥和和永恒。而斑点也如此显而易见,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饰。另外,玉的色彩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纵在暗室,也诚信不欺。玉之精神可见于山川之中,如“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使所在之处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因为高尚的品德是道的显现,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历史上的圣贤无不遵循天道民心,以德化人。孔子一生以弘扬道德仁政为己任,虽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唐太宗仁爱万民,开创大唐伟业,缔造出一代天朝盛世,为后世做出了典范。

当今,社会道德风气一落千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不断突破人类道德底线,有多少人还能保持自己真正如玉的本色?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岁寒三友”的节操呢?

社会舆论对传统文化的呼唤,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有识之士按照传统道德标准的理念去做,净化自己的心灵,传播善念和良知,唤起更多世人的道德回归。玉之精神,梅之风骨,松之气节,竹之操守,是这些有着崇高品格和节操的君子的写照,是这些勇于捍卫真理的仁人志士的写照,是这些有着无比坚定信仰和信念的中华民族脊梁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