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培训课程的开发流程

班主任培训课程的开发流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内容框架的确立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开发意义和研究价值。专家们给出了新时代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八种专业能力,我们根据这八种能力的培养制定出了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八项实务工作。优秀的班主任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往往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开发,也符合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规律。由于课程开发团队成员都是一线班主任,他们往往经验有余、理论不足。

(1)确定课程框架

课程内容框架的确定其实就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什么是现今班主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才真正符合当下班主任和学生发展的社会新需要……课程内容框架的确立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开发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们详细分析了区域内班主任工作推进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又邀请了德育专家给我们把关,站在教育部文件精神及社会需求高度,进行课题的顶层设计。专家们给出了新时代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八种专业能力,我们根据这八种能力的培养制定出了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八项实务工作。

这样的顶层设计,把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和班集体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两者之间能够互相促进推动,而且课程内容都是一线教师每天会碰到的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工作室的成员对此也充满了研究的兴趣。

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更大层面上的资源共亨和培训辐射,是为课程的学习者服务的,因此课程的设计要充分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课程开发的专家和参与教师们共同研讨,进一步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本课程的八项建班育人实务工作都需要按照科学的逻辑顺序和系统的结构体例来进行设计,即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理论跟进,结合具体案例的操作策略详解,岗位实践和友情链接的提供,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讲解建班育人的理论,切实提高课程的使用有效性。

(2)选择研究主题

课程的框架和研究路径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分组认领研究主题的工作了。在这方面,我们遵循“发扬优势”和“组内互补”的原则,以便各个主题的研究能够取得效益的最大化。优秀的班主任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往往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我们建议课程研发团队根据自身的强项和优势来认领主题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开发,也符合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规律。

例如,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的傅老师曾经研究过中外家长会的异同,对如何有效进行家校互动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她选择了“三位合力”的主题研究项目,以便更好地分享自己独特的经验做法;姜老师所在的浦东新区浦三路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生目标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她选择了“目标制定”的主题研究项目,以便更好地提供案例佐证。

同时,在组建各个主题研究项目团队的时候,还要注意组内成员的结构互补,尽量做到拥有不同学段、不同教龄、不同性别、不同风格的组合……只有这样,对每个主题的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客观,避免片面性。例如,在“活动组织”这个主题研究项目组中,三位组员分别来自小学和中学,有男有女,还有的教师来自民办学校,他们的组合正好兼顾了小学、中学学段,公办、民办系统,以及男女性别搭配等特点,是互补性合作的典型代表。

(3)实施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第一个步骤是解读内涵,正确定位价值意义。由于课程开发团队成员都是一线班主任,他们往往经验有余、理论不足。对此,专家陈老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指导:“解读课题内涵首先要接天线,其次要接地气。”

所谓“接天线”,就是要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寻找标准,从教育学的各项理论中寻找依据。专家带领课程开发团队查阅了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班主任建设的意见》、20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及德育工作的大量理论书籍,这样的文献学习使我们的研究走向了严谨,把课题中的核心概念界定得十分清晰。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分析出现今班主任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专家指导我们每个主题研究小组都要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实证对现状进行诊断归因。

例如,负责“激励评价”的主题研究小组收集了一定量的评语实例,并且选取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师评语的看法和期望;“文化建设”的主题研究小组针对学生文化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关联性,梳理出班主任眼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差异性,为后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找到了突破口。

课程开发的第二个步骤是根据实践经验,提炼可操作性策略。充分运用理论对课题内涵进行解读之后,就要针对标准依据及实问题提出有效策略。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原则恰恰就是去理论化。因为理论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应该成为我们探索方法策略时的定向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时时用理论去检验:我们的方法策略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针对问题内因……但是方法策略的制定不能纯理论化,语言的表述也不能太过深奥,而要有可操作性,步骤清楚具体,让人听得懂、做得了,这样给出的策略建议才能更好地得到推广辐射。

因此,在提炼可操作性策略的研究阶段,我们广泛地进行案例的收集,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策略制定,都要对应地用案例来加以说明,这种“讲道理、举例子”的经验总结方式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可操作”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方法策略都力求按流程、分步骤。

课程开发的第三个步骤是反思细节,浓缩精华以便辐射。理论分析和策略详解使实务课程的开发不断推进,各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初稿都达到了近万字的文本量。然而,为了后期更好地宣讲和辐射,我们重新从整体上对主题内容进行反思,对细节进行打磨,把长长的研究报告浓缩为15—3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讲稿。

课程开发团队对研究报告使用的案例进行了分类整理,形成一个资源库。一方面,可以随时根据宣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这些案例也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情境问题,供聆听宣讲的班主任进行实战模拟,使得课程开发团队的建班育人实务研究更加具有课程的系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