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及其意义

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及其意义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课程教学法认为,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可以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分析学生视域和教师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之后,图5-1-2表示的三大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更加清晰。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微课程教学法关于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的划分

课程教学法认为,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通常表现为“微课”,但不绝对)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可以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由此构成微课程教学法关于翻转课堂的框架。如图5-1-2所示。

图5-1-2 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两个阶段

图5-1-2表明,在微课程教学法中,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内学习两个阶段。课前学习指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课内学习指学生在课堂从事以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为标志的协作探究、“展示—质疑—阐释”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就把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在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基础上统一起来,成为学习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当然,从教师教学工作看,两个阶段又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

分析学生视域和教师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之后,图5-1-2表示的三大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更加清晰。

2.学生视域的“两个阶段”划分

从学生视域看,在课前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根据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在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教学视频,解决困惑之后,再去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假如一遍看不明白,还可以通过暂停、重播等方式继续学习,或者通过网络与同伴或教师互动,直至解决困惑。这样,学生在家完成精熟学习,大致达到差不多的学习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变量,因人而异表现出花费时间上的差异;达到学习目标是常量,每个学生在花费需要的时间之后都能达到掌握的目的。

在课内学习活动中,由于之前的在家学习已经达到学习目标,这时候参加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比较好的收获。课内学习活动程序可以有四个:①测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当堂完成测评;②作业:完成进阶作业,在自主学习或测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学力;③协作:协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从事科学实验;④展示:展示协作学习成果,提出质疑,回答同伴的质疑。

课内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感悟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能力与方法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知识在人生道路上沿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终身学习两条路线发展,而能力与方法却伴随人的职业生涯的始终。而且,拓展能力、感悟方法的过程中,知识也必然得到发展。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内化知识,提出质疑,碰撞智慧,养成平等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发展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感悟学习方法乃至工作方法和待人接物方法,是综合素质发展的绝佳领地。

我们能够发现,在学生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前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时空,其中的寓意,相信您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恍然大悟。

核心提示☞ 课前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达到精熟学习的程度;在课内活动中,学生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综合素养。

3.教师视域的“两个阶段”划分

从教师视域看,在课前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将在第六章详述),录制教学视频(将在第七章详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帮助他们达到精熟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不经意间,教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视频,是教师开发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不经意间,教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由此开始了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的历史性进程。

在课内学习活动之前,教师需要阅读学生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发现问题,以便对课堂学习形式做必要的调整。

在课内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好四项学习活动:①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做出测评;②布置进阶作业,在自主学习或测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学力;③组织协作学习;④组织全班进入展示活动(包括展示、质疑、阐释,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模块中详细阐述)。在四项学习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对课堂协作学习成果做出评价(以“评价”取代传统的“小结”):主要是针对协作探究与“展示—质疑—阐述”中的情况,肯定成果,提出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课内学习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到了同一个时空里。这时候,学生仍然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是不停思考的问题引导者,教师“导”与学生“学”融为一体,再一次表现出“导学一体”的性质。

总之,传统的讲授的职能慢慢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智慧的引导,教师正在渐渐地靠近点化智慧的智者。

核心提示☞ 在课前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在课内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问题引导者)。演员型教师开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

4.“两个阶段”划分的意义

微课程教学法关于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划分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微课程教学法把学习活动划分为课前学习活动和课内活动两个阶段,成功地把翻转课堂嫁接到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

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按照“任务单”的指导和“微课”的帮助,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保证学习目标清晰,又有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时间掌握学习内容,过好“瑞士奶酪”式的“间隙”,达到精熟学习,解决“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讲课造成的问题。

到课堂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发展,使翻转课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微课程教学法并不排斥在必要的将来使学生摆脱“任务单”的束缚,实现真正自觉意义上的学习,促进课程改革走向更高的层次。

(2)微课程教学法把学习活动划分为课前学习活动和课内教学活动两个阶段,完成了对“先学后教”观念的超越,为教师转型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开了通道。

在课前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入课内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大致站在相同基础上。这个时候,“先学后教”已经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导”,即引导学生更好地内化自主学习成果,拓展基于自主学习的多元能力。一句话,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此时,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成为微课程教学法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的每一个模块中都渗透着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清晰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行为,使“导学一体”成为微课程教学法最鲜明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