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时教学设计样例

课时教学设计样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化”、“再创造”的学习方法。体会函数f=x与f=x2的图像升降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为学习增减函数做认知铺垫。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通过限定区间,强调突出单调性描述中取值的“任意性”,从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符号表示,获得学习增减函数的第二次认识提升。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完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突破教学难点,获得学习增减函数的第三次认识提升。

二、课时教学设计样例

课时教学设计一:

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数学2009届学生提供的修改稿)

◆教学课题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直观认识函数的单调性;

(2)从函数解析式的角度,学会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增减函数的定义;

(3)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像的升降,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定量分析增(减)函数,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的规律。从图形语言到数学语言,将“数”与“形”有机结合,得出增减函数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自主探究过程,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并能用定义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探究式、问题驱动式

(基于学生的认知储备,就图像角度直观描述函数单调性的特征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困难在于,把具体的、直观形象的函数单调性的特征抽象出来,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这里需要教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

学法:观察—猜想—推理—证明—应用

(学生通过对直观函数图像的观察,以描述性语言表述自己的猜想,并从定性到定量进行推理,数形结合加以证明,最后到巩固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化”、“再创造”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将部分函数图像和文字说明做成幻灯片;借助几何画板制作函数图像,追踪点的轨迹,直观、便捷地展示函数的图像;将部分表格和图像以学习资料的方式发给每位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导图

具体如图2-1所示。

img13

图2-1 教学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min)

【问题】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为何要定在8月8日吗?

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8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合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并关注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氛围。

【活动】图2-2是北京市2008年8月8日一天24小时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img14

图2-2 2008年8月8日北京一天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信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升降情况,即函数的单调性,并列举生活中其他的数据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体会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明确本课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步步探索,形成概念(18min)

1.借助图像,直观感知

【活动】观察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见图2-3、2-4),研究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

img15

图2-3 f(x)=x图像

img16

图2-4 f(x)=x2图像

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同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上升”与“下降”的变化差异。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得到:不同的函数,其图像的变化趋势可能也不同;统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的变化趋势也不一定相同。函数图像的这种变化规律反映了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即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体会函数f(x)=x与f(x)=x2的图像升降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为学习增减函数做认知铺垫。

2.定量分析,理性认知

【问题】如何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下降”呢?

【活动】以二次函数f(x)=x2为例,列出x,y的对应值表(见表2-6)来研究它的上升与下降情况:

表2-6 三次函数f(x)=x2的x、y对应值

img17

对比函数图像与表格,引导学生从区间(—∞,0]和(0,+∞)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图像在y轴左侧“下降”,也就是说,在区间(—∞,0]上,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值反而随着减小;图像在y轴右侧“上升”,也就是说,在区间(0,+∞)上,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值也随着增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数值变化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将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表示。这是学习增减函数的第一次认识提升。

3.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问题1】如何利用函数解析式f(x)=x2描述“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随着减小”“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也随着增大”?

【引导一】以区间(0,+∞)为例,任意改变x1,x2的值,当x1<x2时,都有x21<x22吗?

学生随意给出一些(0,+∞)上的x1,x2的值,当x1<x2时,用计算器验证是否都有x21<x22

【引导二】我们验证的是一些具体的、有限个自变量的值,对于(0,+∞)上任意的x1,x2,当x1<x2时,都有x21<x22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得出:(图形语言)函数f(x)=x2在(0,+∞)上图像是上升的,用函数解析式来描述就是(符号语言):对于(0,+∞)上任意的x1,x2,当x1<x2时,都有x21<x22。(文字语言)即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具有这种性质的函数叫增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限定区间,强调突出单调性描述中取值的“任意性”,从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符号表示,获得学习增减函数的第二次认识提升。

【问题2】如何定义一个函数f(x)在某个区间D上为增函数呢?

【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进行分析、点拨、评价,给出增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为增函数。

图像表示(见图2-7):

img18

图2-7 增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一般引出增函数的定义,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3】根据函数f(x)=x2在y轴左侧图像是下降的,类比增函数的定义,由此你能概括出怎样的结论?如何给出减函数的定义?

【活动】由学生观察、验证、讨论、交流,并类比增函数的定义表述减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为减函数。

图像表示(见图2-8):

img19

图2-8 减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完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突破教学难点,获得学习增减函数的第三次认识提升。

4.辨析判断,深化理解

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函数f(x)=x2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③若函数f(x)在区间(1,2]和(2,3)上均为增函数,则函数f(x)在区间(1,3)上为增函数。

【设计意图】

题①是为强调函数单调性是针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是一个局部性质。有些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单调的;有些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部分区间上是增函数,在部分区间上是减函数;有些函数是非单调函数,如常数函数。

题②是为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一个单调区间上的“整体”性质,x1,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题③是为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A∪B上是增(或减)函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6min)

【练习1】如图2-9所示,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y=f(x)的图像,根据图像说出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img20

图2-9 练习1

【活动】以学生自学的方式学习此题,进一步理解增(减)函数的定义,教师巡视课堂,个别辅导,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增(减)函数的认识,学习单调区间的概念,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的能力。

【练习2】物理学中的波利尔定律p=img21(k是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体积V减小,压强p将增大。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之。

【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口述回答,教师进行板书演示,规范书写步骤。

分析:怎样来证明“体积V减小,压强p将增大”呢,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只要证明函数p=img22(k是正常数)是减函数。怎样证明函数p=img23(k是正常数)是减函数呢?只要在区间(0,+∞)(因为体积V>0)任意取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值,证明较小的值对应的函数值较大,即

设V1<V2,去证明p1>p2.p(V1)>p(V2)也就是只要证明p(V1)—p(V2)>0。

证明:设V1<V2,V1,V2∈(0,+∞).p(V1)—p(V2)=img24img25。因为k是正常数,V1<V2,所以img26>0,p(V1)>p(V2)。所以,体积V减小,压强p将增大。

最后,总结概括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任意取值—作差变形—判断定号—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3】画出反比例函数y=img27的图像。

①这个函数的定义域I是什么?

②它在定义域I上的单调性是怎样的?证明你的结论。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几何画板给出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图像,引导学生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猜测,并模仿练习2的解题过程,进行独立分析与论证。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不会正确表述、变形不到位或根本不会变形等困难。

师生: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最后,借助投影仪投影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师生共同分析与探讨,强调分区间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完成解题后,点明从中渗透的探究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图像,先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猜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并从中学习探究函数性质的方法,为研究其他函数性质提供方法依据。

(四)课堂小结,学习反思(5min)

【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从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

在方法层面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类比等,重点强调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来解释定性结果;同时对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巩固新知(1min)

必做题:教科书第39页习题1.3A组第1、2、3.

选做题:①证明函数y=x3—b(b是常数)在R上是增函数。

②定义在(1,1)上的函数f(x)是减函数,且满足:f(1—a)<f(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的目的在于服务不同的学生,分层提高。必做题是基础练习题,强化巩固函数的单调性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用于扩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img28

课时教学设计二:

“合情推理”(第一课时)[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了解归纳推理的作用,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归纳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经历归纳推理概念的获得过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通过欣赏一些伟大猜想的产生过程,体会并认识利用归纳推理能猜测和发现一些新事实、得出新结论;能初步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解题,进一步感受归纳推理的优缺点及其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欣赏合情推理的价值,认识到“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重要性,并受到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推理的含义与作用。

【难点】利用归纳法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某市为了解本市的高中生数学学习状态,对四所学校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如表2-4所示:

表2-4 问卷调查

img29

根据这四所学校的情况,你能推测全市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吗?

【设计意图】既为归纳推理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也为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观的转变埋下伏笔。

生: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绝大多数表示接受和认可表中的数据)。

师:你是用怎样的方式得出结论的?这个结论一定正确吗?

师生:得出推理的概念:由已知判断(前提)到新的判断(结论)。

师:显示少年侦探柯南、埃及金字塔、医生诊断病人的症状、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等4张图片,说明推理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存在的。

【设计意图】推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我们需要从数学上作深入的研究。

2.顺其自然,解决问题

(1)由实例归纳出归纳推理的概念

师:请仔细分析、比较下列推理,说出其推理的方式与特点。

①由铜、铁、铝、金、银等金属都能导电,猜想一切金属都能导电。

②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凸四边形内角和360°,凸五边形内角和为540°,猜想凸n边形内角和为(n—2)・180°。

地球上有生命,火星具有一些与地球类似的特征,猜想火星上也有生命。

④因为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对推理作出合理分类,并抽象概括出合情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概念,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师:给你们一列数,第一个数是2,第二个数是4,第三个数是6,第四个数会是什么呢?

师:集中显示下列4个推理,请学生归纳其特点,并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

img30

生:得出归纳推理的概念,明确归纳推理的特点。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归纳推理的例子吗?

(2)进一步认识归纳推理

师:介绍浙江省地图着色问题,再现四色猜想产生与探究的过程;再介绍相关历史,如1852年英国人弗南西斯・格思里为地图着色时发现了四色猜想,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两台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等。

师:观察下列等式:3+7=10,3+17=20,13+17=30,…,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如果换一种写法呢?

10=3+7,20=3+17,30=13+17,…

师:你验证“偶数=奇质数+奇质数”对任何大于4的偶数成立吗?

师生互动:当正偶数比较小时,由学生直接验证,然后再由学生任意提出一些比较大的偶数,教师借助计算机软件马上把它分解为2个质数之和.

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并用式子2n=p1+p2(n∈N,n≥3)表示;然后再介绍陈景润和陈氏定理2n=p1+p2・p3

(3)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归纳推理的魅力与价值

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举出生活中用归纳推理发现结论的例子,一组举出科学研究中用归纳推理发现结论的例子。

师: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再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植物的向光性等例子,并指出:应用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归纳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

(4)归纳出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及其注意点

师生: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观察分析;②发现规律;③检验猜想。

师: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否一定可靠?为什么?

师:介绍费马猜想:

①已知221+1,222+1,223+1,224+1都是质数,运用归纳推理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②半个世纪后欧拉发现,224+1=4294967297=641×6700417,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人们又发现226+1,227+1,228+1都是合数,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师:这是一个“猜想—验证—再猜想”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把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3.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例 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1,且有an+1img31

(1)请用直接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方法分别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仔细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2)记Snimg32img33img34+…+img35,试求Sn

【设计意图】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解决,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2)小题重在让学生感受归纳推理发现新事实、提供研究方向上的价值,并增强学生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练习:任取两条平行直线l1,l2,在l1上取三个点依次记作A1,B1,C1,在l2上任取三个点依次记作A2,B2,C2。连接A1 B2,A2 B1,记交点为P;连接A1 C2,A2 C1,记交点为Q;连接B1 C2,B2 C1,记交点为H,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同时认识到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

4.回顾总结,提升认识

师:请从知识、方法、思维三方面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请谈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与心理感受。

师:合情推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思维花朵之一。

5.拓展延伸,继续提高

(1)书面作业:课本第93页A组第1,2,3题.

(2)选做作业:

①登录网站(课后指定网站),选择两个猜想并探究其来源.

②如图2-10所示三角阵,从上往下数,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全行的数为1的是第3行,…,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____________行:第61行中1的个数是_________。

img36

图2-10 三角阵

实践与思考

1.什么是学期教学计划与一节课教学设计?并叙述两者的主要区别。

2.自选中学数学教材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书写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注释】

[1]洪琼.“合理推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数学通报,20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