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情感注入每一节课/段丹丹

让情感注入每一节课/段丹丹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是教育的首位。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具有优秀人格品质的偶像,并不断地塑造自我。对那些积极的、淳朴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段丹丹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位教育大家将传道放在首位,一语中的。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是教育的首位。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规定让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有法可依”地去拓展,去深发;让文章之中的道,痛快淋漓地彰显出来。

有人说老师手里握着无数的金种子,老师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对知识渴求的希望种子。我想说文章之中也有无数的金种子。李白、杜甫的诗作中可以为学生们种下热爱祖国的种子;海明威的小说可以为学生们种下坚强的种子;马丁路德金演讲词可以为学生们种下梦想的种子;史铁生的散文可以为学生们种下生命哲思的种子……

只要深入地挖掘课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我手写我心”的经典,每篇文章中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这是自然的德育渗透,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具有优秀人格品质的偶像,并不断地塑造自我。对那些积极的、淳朴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课文中的教学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其实教师不仅要会从课文中挖掘德育素材,还要学会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例如高中文言文引申文段《记王忠肃公翱事》,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腐败现象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曾子之妻之市》,文章虽然短小,但关乎诚信,结合现实诚信缺失的现象进行深挖,不仅为学生的作文找到了素材,也引起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总之,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当然适当开展一些语文主题活动,也能起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并且在学生内心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例如,我校结合高一诗歌单元在国庆节组织了年级性的爱国诗歌朗诵。积极地准备素材,声情并茂地朗读,都是一种爱国情操的升华。高二选修民俗文化时,参观本地的民俗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老百姓的智慧。组织学生了解时政,结合演讲稿单元,组织学生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必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新形势下的语文谱写出崭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