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

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线教师的迫切需要。每学期组织一次,让全体教师参加,侧重于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际的对照中发现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学校持续发展的引擎

施卫平

校本教研是融教师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实践性研究,是学校激励和扶持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活动方式和推进策略,也是教师学习、反思和合作研究的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师、学生现状,制订和完善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并把校本教研制度纳入学校管理制度。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线教师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校中考、高考成绩喜人,中考成绩居全县前茅,高考一次上线率连续三年名列普通中学第一,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较高赞誉。

是什么原因使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学校得到持续的发展?可以说,校本教研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引擎。

一、以制度建设为着眼点,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的发展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证。只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可行之平台。因此,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着眼点。

我校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研修制度,拟定了《三烈中学三年继续教育规划》。每学期,学校针对校本研修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校本研训活动;学科教研组间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每周集体研究教学设计一次;每学期组内教师上研究课一次;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研究课活动。

学校对每位教师也提出了“五勤”要求:勤读书、勤思考、勤交流、勤反思、勤实践;要求教师练好“五个一”基本功:能写好一手规范字、能讲一口普通话、能做一件演示文稿、能教一节示范课、每学期能发一篇教学论文;开展“五比”活动:比课件制作、比计算机辅助教学、比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比课改理念的实施、比教育科研成果。每学期,学校采取听、看、谈、查、写等办法对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在培训的方式上,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是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历提高培训,学校主动为其调整课序,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二是骨干教师培训,我校参加市级名校长、名师培训3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27人。我们给骨干教师压担子,要求他们每学期完成“五个一”任务:带一名徒弟、读一本好书、上一节好课、写一篇教研论文、辅导一名学困生。通过培训,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来辅助教学和科研。

二、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问题研究

校本教研应该以教师最感棘手的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1.分层分类找问题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2.“三课”问题是重点

真正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校本教研必须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把“问题”专题放在“课改、课题、课堂”这“三课”方面。

课改理念“问题”专题。每学期组织一次,让全体教师参加,侧重于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际的对照中发现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题实验“问题”专题。由教务处或教研组组织,每学期一次,切实关注课题研究内涵的发展和理论提升,将课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使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问题”专题。由学科教研组组织,每月一次,本学科教师参加,侧重解决教材“问题”、教法“问题”和学生“问题”,将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三、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首先,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介绍近期的阅读书目与阅读收获,解读主要观点,发表自己见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有效促进了教师读书的自觉性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感悟到了阅读的乐趣与教学的真谛。其次,改革反思形式,不要求教师再写教学附记,而改为要求教师阶段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每人每月叙写一个课堂里发生的真实、典型的“教学案例”,或教学机智与智慧小故事,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把教师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现身说法,并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

为了提高教师的上课质量,我校还要求教师在完成每一节教学后,要经常反思:这节课是否有效?怎样处理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会更趋完美?通过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然后寻找相关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学问题或困惑得以解决,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使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引导和鼓励教师有选择地撰写课后随笔、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录等体会文章,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成败和启示,记录自己积极反思、追求美的心路历程,使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近两年中,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四次来我校进行教学调研,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效果均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优质课大量涌现。

四、以平等对话为生长点,实现同伴互助

如果说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那么同伴互助合作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对话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研究意识外,还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助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

我们学校是岛上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教师备课办公相对集中、接触频繁、交流方便。我们利用这一资源开展了有效的集体备课,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些教研活动化解到备课,引导备课组把教研的焦点聚焦课堂,以问题引导学习,互助研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凭借集体智慧的投入和撞击,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案,使备课组成为攻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坚强堡垒。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科同行之间的教研气氛更浓厚、更亲切、更自然。

如上一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期初,教研组、备课组就围绕这个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备课组内的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要在“有效”两个字上下功夫。学期中段,每个备课组围绕教研主题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推出公开课在教研组内展示,经过不同层面的听课、评课后,由备课组、教研组反思总结符合我校学情的本学科、本年段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像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使集体备课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了备课组成员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都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

为此,我们安排了说课、议课、评课等对话环节,要求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作为教学案例与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让教师们一同来进行“教学诊断”。教师在互动研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领悟教学技艺,体味教学乐趣,改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最终实现教师之间的共同提高。

五、以教师需要为立足点,寻求专业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引领。我们通过校内新老教师“结对子”、“领导带骨干”、“骨干带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签订《帮带责任书》,促进青年教师由入门、过关逐渐走向成熟。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不仅要记入个人业务档案,还要记入帮带者的业务档案。同时根据课改实施的进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努力为教师创设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确定全校“学科课改骨干教师”,让他们承担校级以上课改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既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又有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我校有高级职称及各类骨干名师近70人,占任课教师的1/3。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涵养,是学校潜在的财富。为此,我们大胆启用这些“土专家”,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他们引导青年教师突破教材和基本教法的研究,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校定期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要求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必须承担一次以上的示范课,让青年教师在听课中受到启发,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同时,为了减少校本教研的盲目性,我校先后邀请了县教研员给全校教师讲学、指导,实现对教师教学理念经验的引导和教学实践的援助,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通过以上工作,使全校教师把课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投身于课程改革的热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六、以优课探究为突破点,实施行动研究

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提示了“实战课堂”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在“做中学”,即开展行动研究,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体现“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的优课探究,通过评优课、自荐课、汇报课、教研课等形式,为教师们创设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各种课例的研究中基本形成了“执教者个人反思+交互式评课”的模式,努力做到“五有三保证”,即:“五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困惑问题、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三保证”——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通过扎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有力促进了校本教研的不断推进。

两年来,我们每学期举办学校骨干教师课堂展示、课堂教学大奖赛、教学周等活动,营造校本研修氛围。活动中,我们要求逐步做到每位教师事先准备好教案,然后组内交流,优化教案,在此基础上由执教教师在组内进行试教,并集体研讨,再次修改教案。每次活动都集中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教师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学会寻找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提高了研修活动的质量,也使每位参加展示课、课堂教学大奖赛活动和教学周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部分青年教师就此脱颖而出。因此,对骨干教师来讲,促进了自身教育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学校来讲这是进行校本研修,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课程资源,而对新教师来讲,则是一次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此外,我们学校还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县级公开教学活动,努力使一部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成为学校推进“二期课改”的主力。教师参加公开教学活动,特别是县级公开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在专家引领下的一次校本研修活动,课的成功与否是次要的,但整个备课过程对一个备课组、对上课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收获。

由于我们紧紧抓住教师发展这一核心要素,通过抓好校本教研来构建教师发展平台,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从而构建起一个实践研究型的学习型组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作者系崇明县三烈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