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引领,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绿色引领,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管理是校长的重要任务,而课程领导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也是校长的课程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校长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创造性地有效实施新课程。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提高课程管理率 提升课程领导力

董伟超

课程管理是校长的重要任务,而课程领导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也是校长的课程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校长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创造性地有效实施新课程。所以要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效率,首先就要提升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力。

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领导力是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理想或目标而影响和改变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崇明县登瀛小学是一所百年农村小学。历史的积淀赋予了她深厚的底蕴,岁月的沧桑难掩她新锐的光芒。近几年来,登瀛小学的领导与老师始终坚持“管理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扬校”的办学思路,贯彻“为学生营造幸福成长的空间,给教师搭建成功发展的平台,让学校成为师生发展的共同体”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面貌井然有序,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师风教风端正,教师勤学肯钻,教育科研论文在县、市级,乃至全国评比中屡屡获奖,保障了学校主学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并在科技、体育等学科上形成了乡村学校的特色。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连续三年获县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奖、县实施素质教育年终考核优秀奖、县文明单位、县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县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县科技教育(项目)特色学校、县体育(群体)特色学校”等荣誉。校风正、教风优、学风活、教育质量稳中有进、社会声誉好、办学水平进入全县同类学校先进行列。

作为学校的新任校长,如何在登瀛小学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呢?我认识到,从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所以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因此,我根据“精心打造阳光校园,倾情培育阳光少年”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课程管理率,提升课程的领导力”为切入口,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以此全力创建礼仪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温馨校园,让学生愉悦发展、教师自主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设置目标,规划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就是学校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

在课程规划时,要让教师参与课程愿景的规划,充分理解校长对学校长期发展方向的思路,让与自己一同工作的所有人拥有相同的努力目标。我们发动教师,规划学校的课程愿景、方案,人人投入,个个参与。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了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1)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为了给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严格按上海市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执行基础型课程;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从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开设符合校情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互动、实践能力,开设适合学生后继学习与工作所需求的探究型课程。

(2)学生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精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紧抓住教学五环节,加强家校联系,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针对学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评价。

(3)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塑造一支“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师群体队伍;确立“角色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理念。在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课程的开设上,鼓励教师发扬个性特长。结合学校实际,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校本的课程进行扎实有效地拓展,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执行计划,促进课程校本化

根据上海市沪教委基〔2010〕4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0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精神和学校2010学年度的课程设置总计划,力求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

我们倡导“全面课程·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观,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进行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和有效实施。

1.优化基础型课程,让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结合本校基础型课程开设实际,我们对基础性学科课程进行重组、充实和更新,并尝试各学科的分项评价,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重组:我们致力于基础学科特色的攻克,各教研组力求找到适合校本个性的学科的新增长点,基于教材,对教材中的相关年级段的线性或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二度整合与统整,并形成序列和特色。如语文学科,我们着力于基于教材拓展阅读的研究;如体育活动课,一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另一节体育课分成每周二、四、五下午第二节课后,全校性开展以“绳毽”为主的“阳光体育”活动。

充实:针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留白处,我们进行一些内容的拓展、方法的补充,我们在数学学科中增加了图形拼剪教材,语文学科中增加了“走近中华经典”系列诵读。

更新:对现行教材中的滞后的内容进行更新,及时凸显与时俱进的相关知识体系。

2.丰富拓展型课程,让不同学生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载体。基于学校实际,以“快乐活动日”为平台,与县“今天行动”计划相结合,进行拓展课程的充实与实践探索。

精选:在每周的快乐活动日开展全校性的自主拓展和限定拓展,学生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志愿科学合理地组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层次性。对初步形成的校本教材《绳毽》系列、《建筑模型》、《感恩的心》等课程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致力于形成本校特色的开发学生潜能的校本课程。认真组织教师积极编制了拓展型微型教材或主题式活动教学设计单等,对《口风琴》、《图形拼剪》等微型课程进行了开发与实施。探索教师与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努力使校本课程既能体现本校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做到一个精心:精心设计选择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四好学习品质”——即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方法习得、学习心态改善;开展五大道德行动——即微笑、感恩、承诺、合作、节约行动;锻炼六项兴趣技能——即会写一手漂亮字、喜爱阅读、演奏一种乐器、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小制作、小课题;三个确保:确保拓展型课程的课时、教材和师资;四个结合:班级学科拓展型课程与走班式兴趣拓展课程相结合、拓展型课程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拓展型课程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绳毽)相结合、拓展型课程与“今天行动”计划相结合。

融合:限定拓展型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学校设计发展绳毽系列特色课程,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时学校重点做好了绳毽与体育课程结合项目:加强日常的训练、完善梯队的衔接、重视家校的沟通宣传、完善带队教师的评价制度。

限定拓展型课程与德育活动相融合:一是主题教育课程——践行明德。开展具有校训文化特色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即:感恩节、元宵、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学生深入学校、社区、自然,或实践体会,或聆听感悟,接受感恩、诚信、尊重、责任等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实践课程——接轨社会。开展具有年龄特征的社会实践课程,结合学校各个实践基地,设计限定拓展型活动,形成课程;三是少先队仪式教育课程——礼仪教育。以一年级的入学典礼教育、入团仪式教育、二年级的入队仪式教育等为序列的限定拓展型课程要求全员参与,体验成长步伐。

3.开发探究型课程,让每个学生自主发展

课内外结合——课内,利用探究型学习包进行研究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实践;课外,采用主题探究活动、小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课程探究。一至三年级以探究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与活动,完成一个个小小的主题探究活动;四、五年级则主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采用小队活动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小课题的调查实践研究。

校内外联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探究课程;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开展《瀛南村桃园基地》等探究课题。

三、精细管理,规范课程方案

1.基础型课程

(1)严格执行和落实上海市课程教学计划,(一二年级周课时32节、三年级周课时33节、四五年级周课时34节),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保证每周0.5课时的语文阅读课和写字时间(单周阅读双周写字)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稳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紧紧抓住五环节管理。①认真完成教学五环节,针对课程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及教研组计划,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及评价进一步作明确规定;②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等进行常规的检查与反馈。从而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3)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以上质量调研,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予以关爱。

(4)开展网上教研和小班化教育活动。继续抓好网上教研和小班化教育工作,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打造主动有效的课堂,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5)教学质量调研与监测。做好语、数、英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尤其是要做好三、五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做好质量监控分析与反馈工作,此外做好非考试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我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推行修改后的《教学成绩考核经济激励方案》。

(6)认真落实学科实施“两纲”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有效开展专题式教学研究,将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有效推广与运用,促使“两纲”教育在学科中的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7)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学校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在各学科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布置课外作业,鼓励教师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要求设计分层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

(8)做好校本教研工作。选好教研组长,策划、组织、主持好双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要定活动的主题、组内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开展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业评价)的研究和培训。同时做好校本教研的过程性管理。

(9)注重课例研究。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力求破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教师提高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服务,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水平。

(10)做好教师校级教研课、片级教研课、县级教研课的指导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

2.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1)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2)教导处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每学年对校本课程项目进行调整。教师在学期开学一周内做好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汇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学生志愿的调整工作,并确定快乐活动小组成员名单,根据教导处的课程安排进行教学备课与实施。

(3)拓展型课程的自主拓展部分以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主,根据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开展活动。校本兴趣活动课的时间主要集中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全校各个年级均开设,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体育等少数课程安排在周二至周五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拓展型课程的限定拓展部分分为专题教育和班团队活动,利用班队课的时间进行。拓展型课程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结合少先队和德育室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小卫士、参观访问、看望孤老以及校园实践、升旗仪式等,视具体情况每学期不定期开展。

(4)探究型课程结合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学科探究等活动进行。研究制订登瀛小学探究型课程主题模块一览表。各学科教师在研究领域中的主题模块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研究。

四、深化内涵,彰显课程特色化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张扬个性、彰显特色,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健康发展。学校利用各种资源、挖掘自身优势,坚持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积极开发“绳毽”、“行规教育”、“建筑模型”“走近中华经典”等校本特色课程。

1.绳毽特色——飞扬魅力绳毽,点燃璀璨生命

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关于要求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多年的群体项目(绳毽)特色学校,我校针对农村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把育人放在首位,以“绳毽”项目为切入口,开发了满足与提升师生成长需要的“绳毽”系列校本课程,分为《快乐长绳》、《绳彩飞扬》、《毽儿飞飞》三册。除了在《体育健身》基础课程中渗透外,我校特地辟出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25分钟作为“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列入课表,落实体育校本教材的教学,努力开展好以“绳毽”为主的校本特色活动。每班都有一支长绳队,每个学生都有“一根绳”、“一只毽”,从热身运动“绳操”开始,到每一分钟的短绳测试,各式花样跳绳、踢毽及跳长绳,每天有记录、每人有成绩。学校行政与体育组共同制订计划、实施教学的评价、考核、奖励,进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并把德育工作自然协调、潜移默化地融合于“毽绳”特色项目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以师生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宗旨,构建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活动体系,为学生多元的体验和自主的发展提供可能,营造快乐、和谐、阳光的校园文化,使思想道德理念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此拓展“阳光体育”的教育功能,挖掘“绳毽”活动的育人价值,提升德育工作内涵。飞扬的绳毽不仅是学校特色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分享体育活动、健康快乐学习的见证者。

2.诵读特色——走近中华经典,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每个学生如果有幸在这样一种灿烂、积极、和谐的经典文化中熏陶过、历练过,打下做人的底子,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驻足回望,深深怀想,终生受益。因此我校认真实施崇明县《区域整体推进“走近中华经典”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并开发了“走近中华经典”民族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课程体系由县本和校本两类课程构成,分别为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弟子规》、三年级的《论语》、四五年级的《诗词雨露》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插画方式,将原文、译文以及学习感悟穿插期间,并适当配置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营造浓烈的以“走近中华经典”为重点的读书、活动氛围,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

3.建模特色——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崇明县建筑模型项目特色学校,我校科技组开发了校本教材《建筑模型》。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建筑的不同风格;让学生熟悉有关房屋建筑和结构,懂得识图知识,学会识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零件加工、拼装制作、涂色打磨等工艺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实践技能的培养;既有学生个性的张扬,又有思想品德的熏陶。

五、绿色引领,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改变把学科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最终评判依据的做法。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为切入口,构建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绿色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十项指数,实施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努力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逐步建立以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动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的项目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学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评价和成功的心理体验。

(2)评价主体的开放性,即行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甚至其他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均可参与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评价。

(3)动态化的评价方式,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评价针对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与描述,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4)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即教师评价采取自我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并以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促进教师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独创符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三结合的方式进行,让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5)学校对学生评价不仅限于成绩,同时还对学生“礼仪、劳动、爱心、勤奋”等方面进行评优,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完善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机制。

教育是充满灵性与智慧的事业、研究是产生智慧和灵性的途径。提高课程管理率、提升课程领导力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探索、学习、积累。在今后我们将在不断努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同时,着力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实施力,以此夯实课程管理,提高课程有效率,整体优化办学行为,进一步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让教育抛弃平庸、走向卓越、走向崇高!

(作者系崇明县澄瀛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