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以及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素。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我国课程管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因此,学校课程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体现和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途径。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或本校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即以校为本,从学校的条件和需要出发,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反映学校师资水平和课程资源及整合能力,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人文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开发校本课程,其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等等。

因此,校本课程应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第二,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第四,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以及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开展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以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一项常规活动。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并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为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最大范围的培训。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过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报刊、照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网络节目、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实物资源;学生、教师、父母、邻居、社会人士(专家、政府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校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这就要充分开发这些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文本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我们要使用好教材、报刊、著作、照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其中,教材是文本资源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各学科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是极为重要和便捷的课程开发渠道。

(2)充分利用音像资源。音像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代化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与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极大丰富课程的知识内涵和容量,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展示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获取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充分利用实物资源。实物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内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丰富知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对于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亲近自然、景仰民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等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4)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素。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另外,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可以通过照片、实物以及与家长和亲属的访谈,参加适当的劳动,参与家庭的财务管理等,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鲜知识。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般包含下列十个程序:成立组织;通过学生座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各种需求;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组织学生选择课程;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编班、配置场地设施,组织实施,调整、总结、评价。

(三)校本课程的类型及其示例

目前,对校本课程有多种分类。从课程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兴趣拓展、文明素养、大开眼见、试验与探究等;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可以分为知识类、能力类、综合类;从课程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式、专题讲座式等。例如,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开设的校本课程就有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经典美术作品鉴赏、经典音乐作品鉴赏、书法艺术鉴赏与实践、文学名著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思维策略(逻辑学基础)、英语与西方文化、科技前沿(可以是系列讲座)、国际关系研究、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介绍、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计算机动画、旅游、军事知识、中国武术、学习策略、地方文化、感知美的世界(美学、摄影等)、实用外语会话、烹饪知识与实践、球类技能与裁判、棋类、英语实用文体、生物实验室观察与解剖、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辩论、化学创新实验研究、化学竞赛辅导、物理小制作等。

示例1:太原师范学院附中校本课程资料选编《物理学中的哲学智慧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靳路军程雅萍

课程名称:物理学中的哲学智慧

课程类型:科学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最终达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课程内容:1.物理学史的哲学智慧。2.牛顿时代。3.后牛顿时代。4.光是什么?粒子?波?5.质量与能量。6.时间与空间。7.思维的黑洞。8.统一理论。

课程实施:

(一)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探知需求的前提下提供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进步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2.适当性原则。本课程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3.合作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实施步骤:(略)

课程评价:

(一)遵循的原则: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既要考察基本技能、也不能忽视多方面潜能,还要参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及态度。

3.评价方法多样化:书面作业、行为观察、问题研讨、情境测试。

具体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第一讲 物理学史的哲学智慧

【提出问题】:

1.你如何理解物理学?

2.你眼中的哲学又是什么样子?

3.物理学怎么会和哲学联系呢?

【例题展示】:

宇宙的理解,与人的历史俱来。宇宙是什么?茫茫天穹之上,何以会有太阳、地球和月亮?何以会有粒子、原子和分子?何以会有植物、动物和人类?又何以会有时间、空间、运动和无穷变幻着的物质形态?上溯现在的宇宙及其衍生物的由来,源头何在?由宇宙之过去、经现在而至未来,支配着运动和运动结果的力量何在?

宇宙之谜破,该是物理解,也是数学解;在特定的意义上,又是人文解。数学解从属物理解;而物理解与人文解的再综合,再抽象形态,当属蕴藏其中却又超乎其上的哲学解。(数学解→物理解→人文解→哲学解)

物理注重的是现象的观察与规律的探索过程,哲学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思辨过程。在一些很基础的物理问题上物理学家也许并不比哲学家高明太多,就像在一次马拉松赛跑的开始十米中我们可以与冠军选手跑得一样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差异就真的很小。在science community中,没有了哲学家与没有了物理学家,其后果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物理的任何进展几乎都不可能由纯哲学思辨来获得,即使是当一些进展出现后人们可以回溯到某位哲学家的思想时也一样,因为那些思想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现代科学,而且往往永远也不足以单独成为现代科学。

一些物理学家的确从纯哲学著作中得到过方法论上的启示,但不是所有物理学家都如此。在很多时候,物理学家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到的方法论上的心得虽不如哲学家的思维那样精致,但在引导科学研究时却未必不如从哲学家那里学来的有效。

一、物理与哲学的联姻

1.亚利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任何现象都是处于因果联系中,联系是运动变化的条件。联系的形式: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直接与间接、必然与偶然、整体与部分、因果、本质间、现象间等。(哲学解决物理)

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想质变,促进量变;不想质变,控制在度的范围。(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2)供需矛盾:对立统一。若统一体被打破,则处于对立;若处于统一体,则就是一种和谐,保持一定的平衡,即:一种供需平衡。

比如:朋友之间,男女之间。

二、“危机”与“困惑”

伴随着物理学的成长和发展,哲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物理学的发展无不证明了哲学的科学性,反过来,不断趋于成熟的哲学又进一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物理学史的发展:(三个阶段)(略)……

牛顿的第一推动者,爱因斯坦球时空的有限性,哥本哈根诠释的测不准关系,以及那个隐匿着的决定量子观测者的不名者,将必须为宗教所欢迎——上帝仍然有其庇护之所!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必须把上帝从宇宙彻底驱逐出去,最终才由理性的胜利走进现代!

人的认识在一定时期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一定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停留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这正是经典物理学规律存在的局限性。比如:智慧、博学、多才,在某一方面总是有局限性。随意嘲笑别人,或者随意抬高自己都是可笑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己。认识需要发展,所以物理也需要发展。那么现代物理是否就穷尽了,解释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呢?大家可能没有深入思考。根据哲学的观点,物理学发展至今,必然存在局限性,说不定咱们中间就有物理学家会将现代物理学推向新的高潮!

三、科学是把双刃剑,和谐是一种对立、统一

DDT→水土毒化

X光→美国牙医白血病

DNA→转基因食品克隆人

抗生素→病毒变异

机器伐木→水土流失

石油,煤→大气污染

氟里昂→臭氧层破坏

核技术→杀人武器

………

【小结】: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纯粹的光明相当于黑暗!科学无所谓好坏,但主观因素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人对事物的认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利益驱动!

21世纪人类需要两种科学家……

所有的崇尚都联系着某种盲目与愚昧,但我们仍然大声宣布崇尚科学,因为他能使我们远离更大的盲目和愚昧。

(其余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