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教学观。完成练习后,学生能通过观察了解到v.-ing形式充当主语的用法。

乐学语法,学以致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Unit 4 语法教学案例

广州市第五中学 陈艳华

一、案例背景

中学生学习的语法属于实践语法,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和文章、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为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语法规则不是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是借用规则来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把语法教学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使学生消化所学的语法规则,生成语言习惯,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工具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教学观。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学习的整体目标,不仅从语言的工具性而且还从语言的人文性去挖掘利用语言材料中的有效元素,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生存发展打下基础,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社会意义。但是,传统的语法教学偏重语法知识的系统性讲授,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使课堂缺乏生气,无论是在实现语言学习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讲都是极其低效的。针对语法教学的低效现象,笔者在语法教学中尝试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即“体验—发现—归纳—运用—创造—探究—发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愉快地学习语法,并能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在整个高中的语法学习系统中,本单元的语法项目“V-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动词的ing形式充当主语和宾语)虽然属于新授内容,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见到这种语言形式,因此对此不会陌生,理解上没有太大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教材语法呈现的特点——在正式学习前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在熟悉理解这一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能在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中形成正确使用目标语言结构的意识,并能自主开展相关语法的深层次的探究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体验—观察—发现—归纳—巩固—运用”的模式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活动:听英文歌,填歌词。

第一步:听一遍歌曲,记录听到的歌词;

第二步:两人一组,对照结果,完善信息;

第三步:师生互动,验证信息;

第四步:观察所填单词,发现共同点:都是动词、都用了ing形式等;

第五步:观察所填单词,通过理解句子,发现动词在加了“ing”后具备了名词的意义,教师顺势指出:动词在加了ing以后会有很多用法,今天学的是其中的两种,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首英文歌的歌词使用了很多v.-ing形式,词汇比较简单,因此把使用v.-ing形式的动词设空,让学生边听边填词,目的是引入本节课的目标语言结构。学生通过听、写、看的形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自我发现并关注目标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同时,歌曲本身又是很好的人文教学素材,在一开始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听懂和写出空缺的单词,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同时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反应较快的同学已经注意到填入的词都用了ing,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学生心情愉悦,达到了引入的目的。

步骤二:学习v.-ing形式的使用(作主语和宾语)。

活动一:学习v.-ing形式作主语的用法。

第一步:课本中的句型转换练习:观察例子,模仿转换,前三句口头完成,后三句把答案写下来;

第二步:个别提问检查答案的正确性,提供正确答案供学生对照;

第三步:学生观察自己写的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主语,但要用其ing形式,不能用原形。

教学效果:前三句与例句相似,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后三句从结构上讲有点复杂,所以让学生写下来,以利于观察对比,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误:

In the country doing research as in the city is not as easy.

Explaining this again or we will get confused is important.

错误出现的原因是欠考虑句子的意义,这是学生常犯的通病。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或让同伴互相帮助,一般都能更正错误。第五句涉及是用不定式还是v.-ing形式充当主语的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可暂时简单地明确两者都可以充当主语,先不展开对比两者的异同,而把注意力集中在v.-ing形式上,等以后对v.-ing的用法熟悉了,才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动词形式。完成练习后,学生能通过观察了解到v.-ing形式充当主语的用法。

活动二:学习v.-ing形式作宾语的用法。

第一步:课本中的连句练习:限定时间,两人一组轮流造句,提醒学生句子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第二步: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句子,口头向全班展示;

第三步:观察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宾语,但要用其ing形式,不能用原形;

第四步:限定时间,模仿造句,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本步骤中的两个活动都利用了课本“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提供的语法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体验目标语言形式,形成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教学效果: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句子的逻辑意义而出错,在进行这个活动前,老师应预先提醒学生造句时不要忘了意义,学生有了前车之鉴,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意图,所以“从错中学”也是很有效的。练习的形式是“pair work”,学生通过互相提醒、更正,向全班展示时便没有太大问题。在第四步,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创造自己的句子,难度不太大,积极性很高,能结合生活和学习写出许多有趣的句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步骤三: v.-ing形式的巩固和运用。

活动一:谈论名人。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三张人物图片(刘翔、袁隆平、Jane Goodall)和两个句型:

He/She devotes…to…

He/She is concerned about…

第二步:布置任务:请学生使用所给的句型,分小组谈论这三个人的情况,组内学生轮流发言,每人至少说一句,并选出最精彩的句子,向全班展示。

教学效果:这几个人都在之前的单元中出现过,学生较为熟悉,故学生有话可说;小组合作互助能减轻个别学生的焦虑情绪,因此教学进展顺利,学生的积极性能保持高涨。

活动二:谈论朋友。

第一步:布置任务:请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发言,要求每人说出至少三个含有动词ing的真实句子来谈论自己朋友,然后选出说得最好的学生,向全班展示;

第二步:向学生呈现参考句型,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

第三步:在学生向全班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问:“Is your friend in this classroom?”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可以顺势进行一个“Guessing Game”,让全班同学按照说话者的介绍猜猜他到底说的是谁。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听起来也更集中精神,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环节谈论著名人物的基础上,把话题转移到学生更为熟悉的“朋友”上;加大了任务的难度,要求说一段话;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仍然给出了一些提示性的句型,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我。

教学效果:笔者在为四个班上课的时候,都进行了这个游戏。尽管没有特别规定谈什么样的朋友,但也许是因为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所以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同班同学作为谈论对象,其他同学都很积极地猜测谁是被谈论的对象,因此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众都很有兴致,课堂气氛进入一个高潮。

活动三:写一个你喜爱或尊敬的人。

第一步:明确任务:写一个你喜爱或尊敬的人;

第二步:阅读范文,提示学生范文中用到的动词ing形式,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形式;

第三步: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写作任务;

第四步: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使用v.-ing形式的准确性和数量及文章的流畅性和趣味性等选出小组最佳作品;

第五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其最佳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练习把v.-ing形式用于写作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技能方面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由于中文不存在把动词变形的现象,所以受中文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极容易忽略词的正确形式。这个任务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写作的正确率。

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差异,反应快、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写出较好的作品,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只能写一两个句子,但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加以改进,学生在课后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这个活动的弹性较大,每个学生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写出一些东西。

步骤四:小结和家庭作业

活动一:小结。根据课堂上的板书,简要总结v.-ing形式作主语和宾语的用法,再次强调主题。

活动二:作业。

①修改、润色课堂上写的作文。

②探究:用v.-ing形式和不定式充当宾语的异同。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两个句子:

Do you remember giving me this shirt for your birthday?

Remember to tell him the news.

第二步:引导学生关注:有些动词后面接v.-ing形式作为宾语,有些则接“to do”,有些接两者均可。请同学对常见动词的惯用法做一些调查。

设计意图:学生对语法基本规则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语言习惯。这时,教师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后复习的要点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效果:经过了整节课的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动口又动笔,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结束了学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明确了该项目的难点和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的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好、信心足。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语法教学课同样可以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包袱。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发现和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对于“应试”的问题,我觉得它与“培养综合素养”是没有矛盾的,并且相信综合语言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一定会在测试中有好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