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

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师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了“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包括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知识外化的最好形式。

三、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

(一)强化教师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师要具有合作的意识,要将“合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生活等的各个方面,逐步克服成人独立性强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取舍别人的优势。在教师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了“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但要互相探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深入地思考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教学实践当中。

(二)教学观摩

社会化的最常见形式是教学观摩。既可以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观摩教师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构建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意义。教师通过参加教学观摩获得的是内化了的知识,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和个人体验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实现了共享。

(三)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包括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反思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积累教学经验教训,改进或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知识外化的最好形式。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通过单独反思和合作反思,对自己和他人所学的理论、所持有的信念、所实施的教学实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超越理论的局限、经验权威的影响,及时意识到自己内隐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个体向群体进行传播成为可能。并把内隐知识与显性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对照、结合,把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完成教师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反思的价值还在于围绕着它建立的咨询过程——与自己对话和与他人对话,人们为了采取更有效的行动谈论各种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四)教育叙事的开放与交流

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所陈述的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教育叙事可以记录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技能表现,探讨个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教师所在的教育、文化的环境,挖掘并组织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教育叙事的书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学日记、自传、教学心得、报告等。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普及,基于网络的辅助工具不仅便利了教师的书写,还可以与教师同仁实现跨时空的交流。网络博客(Blog)就是一种支持教师叙事、反思、交流的有效平台,它让每一个老师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个人出版权”。

(五)团队专题研讨

教师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地与同事、各种学习资源、信息进行互动、对话交流、澄清思路、达成共识的过程。围绕教师工作中碰到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团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是加强教师协作和交流,促进知识转化的有效途径。研讨方式可以多种形式,可以在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以通过沙龙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研究会的形式。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深度沟通交流,促使团队成员各自的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共享。在团队成员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各种思维方法和观点,鼓励每个教师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各种建议和体验就会在相互的碰撞中融合,进而演变成教师的隐性知识;分散在教师个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变成了集体智慧。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教师科研团队学习、交流、互动的时间与空间,使隐性知识的共享更加便利。

(六)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不以课堂为基础的、没有严密组织的、主要由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学习。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自控性、情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与教师的教学行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非正式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场合形式多样,如专题报告会、读书会、聚会、社团活动、联谊会,甚至是平常的交谈、讨论、讲故事及聊天等,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处处是进修场所,时时是进修时间,处处可学习,时时可研究。在这些富含隐性知识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中,教师个体通过积极主动的质疑、模仿和体悟,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中显现并检验自己教育中的实践性知识,进而得以丰富和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