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影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心理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另外,从接受隐性知识的教师或组织考虑,由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内隐性,要发现组织内哪些教师具有哪些隐性知识也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隐性知识在共享过程中,还受主观态度的影响,同样的隐性知识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其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信任,否则隐性知识的共享难以顺利实现。

一、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主体因素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教师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学校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主体就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个体、项目团队、组织。但是,教师团队和学校组织不是抽象的,是由教师个体组成的。个体是知识共享的最基本的单位,知识是为“人”所拥有、所收集、所接受、所创造的,知识共享是以“人”为本的。因此,教师主体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影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心理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两个方面。

1.教师心理

(1)知识拥有者的垄断心理(防御心理)。

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得来的。拥有大量有用知识的一个最明显特点是其价值体现在知识拥有者的个人身上,能够增加相同投入下的个人产出,提高工作效率。掌握关键性的知识、技巧、诀窍和经验等就能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通过传播和交流给别人则会丧失竞争优势,知识的垄断性也就被打破,由知识带来的超额利益以及个人的内心成就也随之消失。因此,知识主体不会随意主动传播知识,实现知识共享。

以教学经验为代表的教师隐性知识可以使其获得既得利益,得到同行和学生乃至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以及满足内心的自我成就感等。因此,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和体现自身的特有价值,往往不希望辛苦积累的教学经验被他人轻易掌握,这就使得教师对其掌握的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倾向,从而对参与知识共享活动存有顾虑。

(2)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心理表现为教师过分强调自我、排斥他人,对别人缺少信任,自以为是,拒绝与同事的正常交流和共享。如果某一个教师认为同事转移给自己的知识过于简单、价值不高,不及自己转移给同事的知识有价值,在没有足够的其他补偿时,他就不愿意继续转移自己的知识或有所保留。另外,如果教师对共享知识的潜在价值难以判断,就会对教师的知识共享产生一定的排斥,使他们不再愿意共享其知识。

因为,作为一种与个人经历和背景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的许多个人经验尚未从意识中抽象出来并编码化,因此无法加以价值判别,其客观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只有在教师的实践中,充分应用这些经验并将其与显性知识结合,才有可能对之进行批判性思考。因此会有一些教师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别人的知识,甚至有些教师还会抵制他人的隐性知识。

2.教师知识结构

知识主体间知识的共享要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主体传播知识的能力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的强弱。教师之间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差异很大,知识转移方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向知识的接受方解释,而接受方很可能仍无法理解。知识转移方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就不会乐于继续转移知识,并且很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对自己的知识加以保留。

就教师知识结构而言,在一个固定的教师组织中,教师往往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他们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时总是以本学科的显性专业知识为载体,造成教师在不了解跨学科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和接受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隐性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等知识。

(二)隐性知识的固有特性

在教师个体和学校教师组织中,隐性知识占教师知识总量的绝大部分,它们包括教师个体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具有文化、情感和认知的因素在里面。教师隐性知识的内隐性、难以表达性、非批判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给教师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造成了客观的障碍

1.隐性知识的内隐性

隐性知识是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不易被发现的知识。由于这种内隐性,那些拥有教育教学经验、方法等隐性知识的教师,可能对深藏在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很多时候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知识,也很可能判断不了这些知识对自己和教育组织发展的价值,从而导致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传播。另外,从接受隐性知识的教师或组织考虑,由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内隐性,要发现组织内哪些教师具有哪些隐性知识也有一定的困难。

2.隐性知识表达的困难性

隐性知识常常是不易解释并清晰表达的知识。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传授者总是尽可能地将自己所获得的隐性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显性知识。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言传者,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完整无缺、恰如其分地充分表达出来。而且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隐性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它们只能通过传授者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接受者通过不断的模仿、体验而获得。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可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详细而清晰地描述出来供大家学习的,他们只能通过相互观察他人行为的方式,模仿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将这些无法一一言明的隐性知识内化为具有自己风格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这种能被拥有者自如地运用却不能直接与他人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育领域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3.隐性知识的非批判性

隐性知识的正确性和价值性都是难以判断的,当隐性知识的正确性还没有得到保证之前,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十分困难的。同时,隐性知识在共享过程中,还受主观态度的影响,同样的隐性知识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其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异。隐性知识的这种非批判性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共享行为的发生以及人们在共享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信任,否则隐性知识的共享难以顺利实现。

4.隐性知识存在的不稳定性

隐性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这种知识以非逻辑性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繁杂、不稳定且稍纵即逝。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如果不对接受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关注和干预,知识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编码和概括而使知识以混乱或错误的形式存储在人的头脑中,出现知识遗忘和难以提取的现象。

(三)隐性知识共享技术限制

传统的隐性知识共享方式一般是教师之间以师徒、伙伴、竞争对手等关系进行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这种共享方式一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存在着诸多的阻碍因素,使得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非常低下。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隐性知识间接、高效和快捷的交流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在我们享受现代通信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层次不同,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设备或技能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完成隐性知识的共享活动;学校领导层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深入,往往只注重硬件设备的建设忽略了软环境的建设,缺乏为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许多地方和学校尚未建立以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电子讨论系统、知识地图、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应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的范围和效率。

(四)教师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的缺陷

受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以金字塔式的科层形式组织,学校按照层级性形成层层控制的等级结构,这种结构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规章制度的严密性,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强调对教师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同时科层组织结构分工细致,导致把学校这个整体分割为多块,人为地将教师限定在某一个小圈内,造成教师间交流的困难。

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教师之间建立信任机制,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愿意将个人知识与他人共享,从而构建了一种无形的知识共享传播的平台,加速了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如果缺乏知识学习与共享的文化氛围势必会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速度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