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连接共享平台

知识连接共享平台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安知鸟在中国移动学习领域的实践无疑是开创性的。于是,2014年平安集团决定研发一款移动学习平台——知鸟。知鸟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拥有微课学习、培训管理、案例中心、微课开发、考试等多种功能。基于知鸟移动学习平台,平安集团开始了一场移动学习的实验。这些是评价移动学习价值的重要维度。从平安知鸟的实践来看,塑造组织学习的全新生态,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精义所在。平安知鸟的移动学习实践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技术对培训学习的影响愈发显著。幕课、E-learning等方兴未艾,移动学习又粉墨登场。作为企业培训与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移动学习对于管理教育和培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企业组织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在移动互联技术环境下会有怎样的变化? 这是一场对过去培训学习模式彻底的颠覆与革命,还是新一轮的融合与发展? 培训学习与培训部门将如何抓住移动学习的机遇,萃取与传承组织知识与经验,搭建一个知识连接与共享的平台?

平安知鸟在中国移动学习领域的实践无疑是开创性的。平安集团拥有员工约110万人,横跨保险、银行、投资等多个业务板块,人员众多,业务知识复杂,培训需求变化迅速,传统课堂面授+E-learning的模式遭遇挑战。于是,2014年平安集团决定研发一款移动学习平台——知鸟。知鸟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拥有微课学习、培训管理、案例中心、微课开发、考试等多种功能。基于知鸟移动学习平台,平安集团开始了一场移动学习的实验。

对这样一场开创性的实验,究竟应当怎样评价? 我认为应当从移动学习能否解决当前企业培训的三个痛点出发来思考。

移动学习能否解决企业培训的三个痛点

是组织学习而非个人学习!

传统企业培训模式基于标准化的课程与师资,重点放在学员个人发展与领导力的提升。然而,这样的模式忽视了企业培训的主体——企业组织的目标与要求。企业组织学习不同于个人纬度的学习。组织学习需要服务于企业组织目标的达成,需要反映组织的愿景与使命,需要将组织的整体而非个人作为学习主体。培训一定要服务于组织战略与绩效达成,这已经成为中国培训界的共识。

移动学习是否有价值? 首先应当鉴定它对企业组织学习的贡献。移动学习能否提升组织学习的效率,降低学习成本,将学习与工作紧密融合,支持组织战斗任务的达成,直接服务于企业战略、业务与组织文化建设,能否将组织的智慧与知识萃取、沉淀与传承,建设一个自我驱动、敏锐应变的学习型组织。这些是评价移动学习价值的重要维度。

新新人类不高兴!

当下的企业培训对象越来越由互联网时代的新新人类构成,他们成长在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信息环境之中,从而养成了迥然相异的学习习惯。他们更主动积极,更善独立思考,更轻松而不严肃,更以问题为导向,更尊重自己的感受,愿意寻求生活工作之意义。

新新人类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适合全新的学习环境。过去僵化的、被动的、纪律的、时间空间束缚的、单向知识灌输的、严肃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激起这批学员的学习热情。移动学习能否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资源,专家与同伴交流的社交学习社群,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个性化的学习内容,适应不同生活场景的碎片化学习形式,游戏化的有趣的学习方法,让新新人类主动性、探究性地学习,是我们对移动学习抱有的期望所在。

学习地图失效了!

商业环境的动荡对传统培训学习造成了重大挑战。组织变革动荡变成常态,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人才梯队与领导力发展的逻辑遭受动摇。知识的保鲜期变短,组织新知的产生更多来自一线,以教师、专家为中心的知识产生与课程开发的周期长、更新慢。以现有知识体系、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构建学习地图,以此为指导进行课程体系与师资体系建设,看起来很完美,然而,一旦落到现实的坚硬地面上,就会像精美的瓷器一样被砸得粉碎。

移动学习能否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知识架构与传播的机制,创建组织学习全新生态,适应组织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现实,顺应互联网时代共创、众筹的新形势,助力整个组织对变化的环境做出更为敏锐的感知与适应?

组织学习的理想是企业经营的本身就是学习,学习与组织的一切活动天然无缝对接、融合为一体,企业组织成为不断自我更新与进化的生命体。

这也正是移动学习的理想。

构建组织学习新生态——移动学习的理想

移动学习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但又明显超越于技术本身。技术只是可能的条件,如何在实践中利用新的技术条件,创造性地提升组织学习的境界,才是移动学习的理想。从平安知鸟的实践来看,塑造组织学习的全新生态,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精义所在。

从学习生态的视角看,需要有主体,即学习者与专家、教师;有内容,即知识的体系;有机制,即知识的创造与传递;有目标,即组织愿景与使命的达成,个人的发展与提升;有场景,即学习与应用的场合。

旧的企业组织学习体系很完整,但是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移动学习能否承担起创建全新生态体系的重任呢,或者说能否有助于推进这样一场革命呢? 平安知鸟的移动学习实践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中心化到网络化

移动学习首先改变的是企业知识产生的机制。过去培训学习地图是由少数内外部专家决定与构建的,并据此外购或开发相应的课程。培训学习中知识的产生明显是以专家、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知识集权模式导致课程内容僵化、过时、更新慢,不能反映学习者真正的需求,造成了无效学习和学习迁移与转化不足的问题。

移动学习推动的方向是用户产生内容,是网络化、民主化的知识产生方式,将企业全员卷入知识的萃取创造与传播中来。平安知鸟平台有一个“来做课”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微课开发成本,提高了便捷性。平安集团2015年一年共产生5万多门微课,99%都是员工自动自发产生的,平安大学的课程只有几百门。技术手段极大降低了知识产生的壁垒,使得内容大量生产,而且更加贴近于业务与员工的现实。

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习者

移动学习模糊了学习生态中各种角色的界限,重构了学习生态中的主体关系。过去教师专家高高在上,学员只能接受与吸收,学习者与教授者界限分明。移动学习构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社区,在上面不论出身与层级,只看解决问题的专业度,从而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一批专家,他们原来是业务骨干或是管理高手,在社群粉丝的追捧与鼓励下,他们不仅通过微课案例产生高质内容,还能及时解答学习粉丝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社区,大家具有多元化的身份,在这个领域是专家,在那些领域则是学习者。基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化社群,网络社会化的学习方式,将更多的员工卷入进来。

多场景学习

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扩大了学习的场景,其本质是时间与空间的超越,极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降低了学习的成本。过去学习的主要场景是课堂。E-learning与幕课的兴起部分改善了这一状况,然而,幕课时间长、局限在PC端等特性,限制了学习的场景。移动学习基于人人拥有的手机平台,5分钟为基础的碎片化学习产品设计,使得学习可以融入学习者生活的碎片化场景之中,尤其反映在学习与业务场景的融合之中。例如,在业务人员见客户的路上的半小时,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及时调用相关产品的介绍与客户的档案材料、历史数据、兴趣喜好等,提升客户成单率。据平安集团估计,知鸟的上线,每年可为平安集团减少需要讲师的培训天数 5227 天,节约成本近亿元。

轻、快、趣、准

移动学习在学习形式与体验上的创新尤为突出,这样的形式更加适应互联网新新人类,主要体现在轻、快、趣、准四个字上。

轻,是指学习最好是轻松的、容易的,甚至无须学习。移动学习通过平台提供海量的业务知识内容,以及智能搜索功能,员工在工作中可以轻松找到相关知识内容。移动学习将复杂的学习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如视频、PPT、音频等跨媒体等方式。

快,是指学习的速度。知识产生快、传播快、掌握快。速度正是学习能够融入业务工作流的核心要素。目标是做到随时随地,即刻学习。

趣,是指学习方式的有趣,游戏化、娱乐化、体验化,在趣味中学习。

准,是指个性化的学习,每个人根据在公司内的岗位与职级,分配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主题,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的内容要与学习者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应当是学习者的要义。

如何玩转移动学习?

根据移动学习的上述理想,如何解决移动学习实践中的难题,与原有的培训学习技术方法相融合,就成为玩转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

知识内容如何生生不息?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专业与非专业的平衡

移动学习平台的知识内容从哪里来? 如何能够确保微课的质量,还能生生不息,成为一个不断自我进化与发展的活的系统? 这是移动学习实践的第一难题。

从平安知鸟的实践来看,知鸟平台微课主要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找寻专业生产与非专业生产的平衡。

在移动学习起始阶段,应当以自上而下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平安大学、专业条线的培训部门为主,先开发出一批基础微课。微课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原有课程的转化。将原有课程体系,包括线下课程、E-learning课程,按照移动学习的要求改造成3—5分钟的微课,采用动漫、视频、图文、游戏等多种方式。挑选的标准主要是那些知识信息类、制度类、流程类的课程。二是案例课。由培训部门组织专门的案例萃取工作坊,将业务专家与培训专家聚在一起,开发案例上平台。三是高管课、榜样课。由各机构领导针对中层开发课程并授课,将分支机构中具有标杆做法的负责人树为榜样,由他们将标杆做法开发成微课传播。

当移动平台具有相当数量的高质量内容之后,就可以动员群众,自下而上发动非专业人员开发微课。前文提到知鸟平台上有一个专业的做课工具“来做课”,培训部门激励所有员工制作微课。知鸟专门有一个鸟窝,员工可以将自己的案例传到平台上。这部分微课质量尽管参差不齐,却贡献了大部分的微课内容,并及时反映了员工的最新学习需求。培训部门还可以通过大数据追踪最受欢迎的学习问题与领域,组织专家进行深度开发课程。

体系化的碎片化!

受制于手机终端的屏幕与使用情境,移动学习在内容开发上势必遵循碎片化原则。如何避免碎片化误导学习者? 平安集团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成体系化的碎片化,将整个知识体系打散成知识碎片,学习者既可以直接寻找答案,又能够知道前因后果。

除知鸟之外,平安集团还有一个移动学习应用叫“知库”。知库是平安产险的产品,主要是PC端线上搜索引擎,是知识信息管理和学习平台。知库将平安内部所有的知识体系,条线的知识体系都放进去,形成一个碎片化的知识库,目标是让它成为保险界内近亿条信息的便利图书馆。知库内有专家在线、问答等功能,除公司外,用户自发产生很多知识经验。知库还有搜索功能,就像是保险金融专业知识的百度。众所周知,保险金融行业的产品知识与法律规定特别多,员工不可能完全掌握,当用到时,可以直接到知库上去搜。因此,平安集团内部说:“学习找知鸟,问题找知库!”

由于聚焦员工“刚需”,知库的活跃度极高,上线短短60天,就有8万多人次使用。2017年下半年上线微信端公众号,目前每天有1.2万人在线上互动。

知库与知鸟对接,内容上相互覆盖,成为学习的入口。比如想了解车险有什么课程,上面就有一个知鸟二维码,一扫就上去了。

知库还可以与业务工作系统直接对接,直接助力业务问题解决。例如知库对接核保系统,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工作界面屏幕旁边有一个窗口,就是知库中与当前工作相关的内容。

如何解决信息过度问题?

当移动学习内容大量地生产出来,就会遭遇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信息过多,噪声太大,给员工的有效学习造成障碍。这里就涉及如何将合适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学习者的问题,也就是学习的个性化如何实现的问题。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详细探讨。主要归纳了以下几个方法。

个性化必修课。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以及员工的岗位职级与条线,由公司统一规划,体系化建设,产生出不同员工的个性化必修课程,作为公司统一的要求。

智能搜索。设计多元化的标签体系,如专业领域 (营销、人力资源、产品)、呈现形式 (视频、游戏、图文)、讲师 (高管、专家、业务骨干) 等,为每门微课贴标签,从而支持更精准智能的搜索。

“来找碴儿”。提升微课质量还需要走群众路线,平安集团组织了“来找碴儿”活动,鼓励员工对微课进行评价,做质检员,提升课程质量与精准度。

大数据的方式。如推荐职能,可以在员工学完后,让他们推荐给其他有用的人学习;做培训白皮书,统计出不同领域最受欢迎的课程置顶;问答中被采用的高质量专业回答置顶等。

六大应用场景!

移动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服务于企业战略与业绩目标的达成,与企业工作流紧密融合无缝对接。那么移动学习有哪些应用场景呢?

第一类是知识管理。这就包含了企业组织内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应用的整个过程。移动学习既可以通过做微课、问答、案例萃取等方式,动员更多员工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与创造中去,又能够用移动平台对接工作系统,廉价高效地传播与应用知识,还能够像“知库”一样建立起网络知识库,分权限标准化地储存起来。类似的做法有专家黄页、问答,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效能。

第二类是企业战略文化宣传。公司的战略文化如何宣贯,使得上下同欲、深入人心? 传统的方式是层层会议,分解落实。然而这种方法速度慢,有信息衰减、扭曲等各种现象发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公司董事长上午会议上的关键报告,中午就成为全体员工的议论话题。移动学习平台还有直播功能,先进员工与业务明星的海选、标杆案例分享、表彰会全都可以放到平台上,利用粉丝效应提升榜样的示范力量。利用移动平台的考试功能,公司可以整合当前最重要的战略、文化、制度等关键内容,让全员掌握、人人过关。

第三类是业务支持。移动学习可以直接助力业务发展。比如新产品推出后,将新产品推广开发成课程,内容包括产品特性、目标客户、推广方法等,定向推送给所有相关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学习后必须通过平台考试才能拿到销售资质。新品上市一段周期后,培训中心可以寻找成功的销售人员萃取标杆案例,进一步在平台上推送分享,推进新品的销售。

第四类是工作区学习。在移动学习平台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工作区,将任务分配、任务跟踪、工作日程、工作文档、工作交流等功能放在里面。公司各部门可以利用这个区域进行工作协同。新入职人员也可以使用这个平台进行入职培训。这就类似于一个工作社群,具备交互辅导、群组讨论等功能,有利于部门内部协同,尤其适用于基于项目的跨部门虚拟性组织的工作。

第五类是APP+PC+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还能够与E-learning、线下课程相互融合,发展O2O混合式学习模式。幕课课程系统完整,但是时间长,且受制于PC端;移动学习易于学习、方便廉价,但是碎片化不完整。幕课可以改造成微课作为导入课程,深入学习在PC端进行。在领导力发展项目中,训前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训中可以采用行动学习在问题解决中相互学习,训后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跟踪,形成社群化交流互动,帮助学习的转化与绩效的达成。

第六类是培训大数据管理。公司培训部门可以依靠移动学习平台积累学习数据,优化培训管理,如学员的学习习惯、培训档案,讲师的授课档案,所有的培训大数据全部都有。而且可以基于个性化推送,无论是学员还是讲师,所有的用户都能看到自己的相关数据。比如这个岗位必修的线上线下课程是什么,学习了多少课时,作为讲师讲了多少课时。现在通过这个平台,不管是线上的数据,还是线下的数据,一样可以统计。大数据可以指导优化培训学习,例如,培训部门可以跟踪学员的学习兴趣,开发最受欢迎与务实的培训课程。

参与、参与、参与!

从技术角度看,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玩转这个平台,激发员工参与到移动学习中去,否则移动学习很可能沦为培训部门自嗨的工具。员工的移动社群与平台很多,许多企业的移动学习平台都是热了一阵,随后归于寂静。自2014年9月开始,平安知鸟的功能不断进化,目前能够做到全员覆盖,月活跃率为96%,日活跃率为40%,并在实践中摸索了一系列创新做法。

集中化的宣传与行政要求。在知鸟起始推广阶段,主要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先进行系统化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带头推动,然后每一个机构排名,监督人员覆盖率、人均学习课程数、自产生的经验分享等指标,并将平安文化,平安礼仪,平安黄、红、蓝管理制度等微课内容在平台上强制学习。原有培训班的通知、报道、考试、学员交流等工作全部放到移动平台上进行。人、机构、课程三者结合,完成了非常好的启动普及宣传工作。以平安产险为例, 2017年知鸟上线直播功能后,产险在重要战略传导、组织文化传播、重点项目落地、大型活动举办、团队会议组织和明星经验分享PK等方面广泛应用知鸟,培训部统筹运营,各条线深入使用。知鸟在平安产险的定位已经升级,不仅是移动化学习平台,更是组织变革助推器。

学习生态中的角色培养。平台内容的高质量,满足学员刚需是吸引员工的基础。为此,平安集团重点培养了两类角色: 一是微课设计师,二是案例萃取师。平安集团为微课设计师的培养设计了20多门课程,通过行政手段与激发参与两个手段共同发展成员。例如,在高潜人才项目中,要求将案例萃取与分享作为高潜人才晋升前的必要任务。此外,分享案例与微课的人,在平台上通常都有粉丝点赞与追捧,他们获得的精神鼓励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排行榜与积分机制。员工在知鸟学课可以赚积分,签到可以赚积分,发表话题可以赚积分,做课也可以赚积分。攒了积分之后就有一些小礼品,比如说电话卡、流量卡,兑换实物,未来还会跟万里通积分对接。根据积分产生各种各样的排行榜,排行靠前的员工还可能获得名校深造等学习机会。

节奏化的主题活动。平台运营者还需要与公司战略、热点结合,策划设计有节奏的主题活动吸引眼球,保持活跃与关注,如年底业绩冲刺、新项目启动、年度变革主题、优秀员工海选等。与业务部门协作,将更多的常规工作内容搬到移动学习平台,如早会、各类论坛、员工凝聚力活动等精彩内容。精彩内容越多,应用场景越丰富多元,平台的活跃度就越会直线上升。

学习部门转型: 互联网产品运营能力是前提

移动学习看起来很美,但要运营好却很不容易,对企业培训团队转型的要求很高。培训团队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移动学习平台,需要设计移动学习产品,策划主题活动,提升用户体验,激发员工参与。培训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企业培训学习领域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互联网产品运营能力。这对团队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训团队需要IT人员,需要互联网的运营推广人员、产品的设计人员。以平安产险公司为例,总部培训部门共计14人,专门成立了培训平台室来负责移动学习。配备了6人,除了经理做整体协调外, 2个人负责做知鸟,3个人负责知库。同时,各分支机构都配有线上培训室,各条线也有培训责任人,共同运营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的阿喀琉斯之踵

那些助力移动学习的因素,恰恰也是制约它的关键。

碎片化有利于扩大学习者的学习场景,但也会带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一个领域内的知识往往是系统化的,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任何结论都是有前提假设的。如果为了碎片化而抽离这些前提假设,打破了知识点前后的因果链,那么这样的知识点就极有可能误导学习者。

学习的目标不同,有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态度的转变。从知识与信息的掌握来看,移动学习有高效、快速与低成本的优势。然而,在能力的提升方面,学习者需要的不仅是了解做法,更重要的是现场示范、操作练习与及时纠偏,需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策群力、交锋辩论。在态度领域,学习者领导力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心智的提升、价值观的树立,这些更需要学习者的自省、顿悟与修炼,以及教师在现场的指导。

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而且是一个主动追寻与探索的循环过程。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移动学习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经验总结传播的及时性,但是无法替代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主动性的反思,基于反思的概念化、抽象化,以及在新的环境中的创造性应用。

由此,移动学习并非一场培训学习的颠覆与革命,而更像是培训学习领域新一轮的融合创造与进化,是向组织学习更高境界迈进的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