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影响不断扩大,但蒙台梭利还是很谦虚,希望其他国家避免使用“蒙台梭利”这个名字。其成功的结果就是该次博览会仅有的两枚教育金牌奖都授予了蒙台梭利的玻璃墙教室。而且,这种直观的效果,使人们对蒙台梭利方法再一次坚信不疑,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可见面对蒙台梭利在世界上的极大影响,当时我国教育界还是采取了极具务实而不盲从的态度。

八、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一)投身于思想的传播

“儿童之家”迅速声名远扬,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听说了这种极具革命性而成效显著的方法。人们怀着强烈的渴望,希望从“儿童之家”获得更多的发现和解释,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儿童之家”的方法,被系统地提炼和发展出来,并迅速运用到其他地区的“儿童之家”。在这个过程中,蒙台梭利希望能造福于更多的儿童,因此,以“儿童之家”为中心,蒙台梭利的研究领域与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人们真正了解、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惠及更多的儿童,蒙台梭利逐步投身于传播她所发明的方法。她开始在国内开办培训班并亲自讲课,影响面很大。

当时赴罗马接受培训的学生来自40多个国家,人数多达四五千人。教师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分三个部分:一是由蒙台梭利亲自授课,介绍她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方法;二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教具;三是参观“儿童之家”。后来,逐渐形成较为标准的培训模式:50小时的讲座,50小时教授教学玩具操作,50小时参观蒙台梭利班级。眼见为实,在参观中,人们看到的幼儿园秩序井然,小小的孩子认真做事,尊重他人,自理自立,令人感动。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来自1919年的《每日新闻》显示,“英格兰首开国际培训课程班”,限招250人,但申请人数超过了2000人。[20]可见,当时人们都在寻求幼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效显然获得了同行们的由衷赞同。此外,蒙台梭利还先后在美、英、法等国开办国际培训班,首期国际培训班学员人数就达近百名,数年后,几名学员就已经开设了实验学校。1913年,在美国的蒙台梭利学校就已达到100多所。1936年,荷兰大约有200所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就售出17410册。

这说明当时世界上幼儿教育逐渐开始实施,但是人们不满足于当时的现状,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出现,无疑是一面旗帜。虽然影响不断扩大,但蒙台梭利还是很谦虚,希望其他国家避免使用“蒙台梭利”这个名字。

在世界各地演讲、开办培训班,这对蒙台梭利思想及实践的推动,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让世人参观蒙台梭利幼儿园,蒙台梭利甚至专门作了“样本”,向世人展示其教育思想,使对方心悦诚服。

1915年,蒙台梭利应邀参加“巴拿马和平国际博览会”,她在那里搭建了一个用玻璃墙做成的教室,挑选了21名从未上过学的儿童作为展示的对象,展示连续进行了40天。其成功的结果就是该次博览会仅有的两枚教育金牌奖都授予了蒙台梭利的玻璃墙教室。[21]

当然,这个实验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还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把儿童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如此透明的审视,总显得不大尊重儿童;二是儿童被放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好的一面,类似“皮格马利翁效应”。但是由于当时对幼儿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学习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这样的做法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种直观的效果,使人们对蒙台梭利方法再一次坚信不疑,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蒙台梭利对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酝酿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蒙台梭利主张尊重儿童、强调儿童自由发展的理念因此引起关注。1914年,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主要负责人高风谦曾到意大利罗马拜访蒙台梭利,并参观了“儿童之家”,对那里活泼、生动的气氛深有感触。20世纪30年代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致函中国教育部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但没有成行。[22]主要原因是,当时教育界包括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认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很高,教具、教材需求大,这个在当时中国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难度很大。可见面对蒙台梭利在世界上的极大影响,当时我国教育界还是采取了极具务实而不盲从的态度。

我们现在已经具有这样的经济与物质的条件,师资力量也强了,所以全国各地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办园的日渐增多,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对儿童的地位与天性越来越重视。但是现在也应该防止一种倾向,就是过度的问题,所谓言必称“蒙台梭利”,仿佛有了这个名字,就马上沾染上了国际化的气息,实在也是浮躁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读懂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吸收,那么这才是儿童的福音。

(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蒙台梭利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与相关组织,这使得她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并使她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这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的提炼与传播。

我们可以列举一些,感受蒙台梭利的学习与传播足迹:1896年,作为意大利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国际妇女权益大会;1898年,参加在都灵召开的国家医学大会、初级学校教师大会;1899年,国家教育大会;1921年,新教育协会(现为世界教育协会)成员,她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与当时的教育改革运动专家们交流看法,这使她的改革视野更为开阔;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成立,她亲自担任协会主席,这些协会的成立,对于她的理念的传播,捍卫她对于儿童事业原创性贡献的价值,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24年,她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会员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受到全体参会者长时间热烈的起立鼓掌。

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蒙台梭利学校得到蒙台梭利的悉心指导。在应邀来指导的两个星期,她天天来学校,即使学生已经离校。这所学校也逐渐成为一个学术中心,几所大学的教授和科学家在此聚会,针对办学实践开展现场研讨。显然,蒙台梭利学校并不是仅仅满足儿童的求学需要,它一直处在改革的显微镜下,不断地朝这个方向推进——怎么使儿童发展得更好?

显然,不局限在自己的改革小天地中,有“仰望星空”的宽阔视野,立足实践,时时追踪改革动态,置身改革前沿,领略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专业基础。一个埋头苦干的人,虽然是敬业的楷模,但离教育家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办学,一定需要登高望远。

蒙台梭利并没有沉醉在成功中,她希望能使更多的人受惠,她把目光投向一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后来,蒙台梭利投身于青春期的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创造出适用于小学和中学的教具;她还探讨了新生儿的身心发展问题。蒙台梭利对中学的构想,至今读来,仍是现在的我们觉得很不够并值得去做的,譬如坚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利,允许他们在学习方面作出选择,等等。

蒙台梭利在羁旅印度期间,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因此提出了“全域教育”这个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可以支撑6岁以上儿童的正规发展的理想模式。她也提出过关于青少年发展的课程规划——“大地之子”,以作为全域教育的具体化。这个时候她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还是一直致力于教育,希望能够惠泽更多的人。在印度期间,在她儿子的协助下,她还培训了1000多名教师,创办了一所学校,设立了多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并在各地访问演讲。

自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偶尔一次对智障儿童的工作,到后来蒙台梭利的人生逐渐被教育所占满,仿佛一个点,无限地蔓延和延伸开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更多的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只能承认,一个教育家的视野一定是无比开阔的,内心一定是个大世界。

由于蒙台梭利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她对人与社会的发展的思考进一步深化。1933年,蒙台梭利拒绝与意大利独裁统治者墨索里尼合作,于是意大利的所有蒙台梭利学校和机构全部被捣毁,她也因此流亡他国并不断思考着现代教育的意义与功能。她萌发了利用教育改造社会,实现世界和平的思想。她把教育能否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视为改造人类、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从接触一些智障儿童,到造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儿童、到民主精神的深化,蒙台梭利的一生,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和不断地研究反思,她的教育思想具有原来越宏大的内涵。“对于民主与自由我们能说什么呢?是从生命的一开始我们就把儿童塑造成为承受专制、服从独裁吗?当我们已经把他们培养成为奴隶之后,我们还能期望民主的出现吗?”[23]这是蒙台梭利在1949年的《为了一个新世界而教育》一文中的一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她四处演讲,呼吁教育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培养出能理解、控制和建设现代社会的新人。因为这个,她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

(三)更多的支持与不同的声音

与其他几位教育家不同的是,蒙台梭利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官方或者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的支持力度是特别大的,这使得她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教育思想很好地得到实践与落实,而且相对较少地受到办学经费这种实际问题的困扰。

譬如弱智儿童学校是受国家弱智儿童教育联合会的任命去主持的;“儿童之家”是因被罗马良好住房协会聘为顾问去办的;为了办好在西班牙的培训班,巴塞罗那市一直为她保留着住房,直到1936年内战爆发;1922年被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校观察员;1947年,返回罗马重组蒙台梭利协会,也是在意大利政府的恳请之下回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世界各地持续召开大会,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多国各地蒙台梭利协会的成立,蒙台梭利学校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英国、阿根廷、瑞士、意大利的公立学校都在其标准的教育体系中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名人,如印度圣雄甘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与蒙台梭利有过交流或交往。这些都使得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更广更深地影响着世界学前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家,办一所学校仅仅是一个试点或者起点,让更多的人获益一定是心中的梦想。较之于其他教育家,蒙台梭利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对她教育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种成功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到了后期,尤其二战结束后,教育进入恢复重建阶段,蒙台梭利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如此多的培训班、适合推广的实践操作、世界各地的讲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像杜威,我们更多的是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而他的学校中途夭折,课程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推广还是成问题。所以,实践推广方面还是蒙台梭利显得更成功些。

蒙台梭利使学前教育迈出了一大步,而且其思想与实践也传播得相当成功,这使世界上更多的儿童获益,当然也遭遇到一些相反的声音。譬如美国教育理论家克伯屈认为,蒙台梭利过分注重感官训练、过分依赖机械化的操作器材、不注重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虽然注重儿童自己的实践生活,但对真实生活世界强调不够。杜威对蒙台梭利的教育也有评论,他认为,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的玩具都是成人设计的,所以,儿童“智力上的卓越是由成人造成的”,“为玩具而玩具,一切都为了在智力上实现完美:玩玩具的目的跟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并无二致”[24]。一切都是预设的,学生只能往这个方向努力,这显然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相左。

杜威的话是非常尖锐的,但是的确对我们深刻理解蒙台梭利的思想大有帮助。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教育给儿童提供现成的课程与教材,远离经验和活动体验,只靠死记硬背;蒙台梭利有一点是和传统教育相似的,就是她的课程同样是成人预设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杜威显然比蒙台梭利走得更远。

《蒙台梭利传》的作者评论说,每一位教育家心中都有一种理想人物。一般来说,这种人总跟教育家本人惊人地相似,蒙台梭利的理想人物正是她自己——一个自我控制、有能力、能独立发挥作用的人。蒙台梭利教育显然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人,而具有这种特点的人也正是为社会所欢迎和推崇的,这正是蒙台梭利之所以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时代背景与教育理想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路径。杜威同样曾遭受抨击,譬如过于注重直接经验。当然,我们仍然要肯定蒙台梭利的伟大成就,因为当时在世界各地都处于摸索的时候,她走出了一条符合儿童发展的幼儿教育之路。而且到了后来,蒙台梭利发现,虽然这方法是针对学前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它很受欢迎地被各地同行渗透到了中小学甚至大学里。

正如克伯屈所指出的:蒙台梭利和杜威的相似之处是:都开办了实验学校,都强调儿童的自由、自我活动和自我教育。两人在反对传统的教育习俗方面是一致的。[25]

的确,在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珍视儿童的发展、反对成人自以为是等这些方面,蒙台梭利是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因为她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她到处的宣讲和呼吁,无疑帮助了更多的儿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获得更适合发展的环境,这个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贡献。

所以这样巨大的突破与领先,已经足以使它们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并在当下都极具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