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家的人格力量

教育家的人格力量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校长的陶行知身体力行,给了师生极大的精神感染力量。开学方半月,校董事会的存款就只有两千五百元了,同时,另一所由陶行知任校长的安徽公学也面临经费短缺。针对中国受了两千年的专制统治,为避免校长沾染一些独裁作风,陶行知一再提醒校长要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创造民主的学校。陶行知对于学生的教育既合教育之道,亦颇独特有趣。

八、教育家的人格力量

(一)只因把整颗心献给了乡村儿童

这个办学的过程,也许用几句话就可以描述得非常简洁明了。但是在这几句话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辛劳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真的是白手起家,像燕子一样的衔泥结草而成。作为校长的陶行知身体力行,给了师生极大的精神感染力量。

在试点、推广、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一切似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陶行知的心里还是着急的,他是如此急切地想把乡村教育搞上去,让乡村生活好起来。理想之宏大与残酷的现实,战火纷飞的社会环境、经费筹措之艰难,这是对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

当时交通不便,尤其是指导、考察的地方都是乡村、山村,衣食住行之困难,即使我们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但多少还是能想象得出来。

在战火中诞生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虽在战火纷飞中如期开学,但作为民间办学,经费主要靠自己筹措。当时国内战争不断,很多人自顾不暇,哪里会去关照一所谈不上学校的学校?!

陶行知曾有一句话,根本算不得什么名言,但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动容,“我们预定在这一个月内开办五个小学,现在居然能够一一实现了。”读来简直能够感觉到,陶行知欣喜表情下的激动热泪!这小小几所学校之达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多少艰辛艰苦,又是多么惊喜啊!

办学经费极为短缺,陶行知曾将所有一千元积蓄用在晓庄学校。开学方半月,校董事会的存款就只有两千五百元了,同时,另一所由陶行知任校长的安徽公学也面临经费短缺。所以,陶校长不顾一切,到正处在炮火中的上海、杭州等地去筹措经费。

有一次无处投宿,在一个茶园的老虎灶处,陶校长一行三个人找了几张桌子拼起来作为床铺,将就着过夜。但是在陶行知看来,这并不觉得苦,他还在信中风趣地谈到这件事。“今晚福禄寿三星降临,这个茶园一定要兴旺了。”而事实上,当时上海非常危险,信中随后就写道:“上海杀机四伏,倘使外国炮火把我顺便轰死了,这封信就算作我的遗嘱。”[22]真的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所幸筹款还有收获,但为了共渡难关,陶校长决定不再支取校长薪金,并打算在晚上译稿来赚取生活费。他的自停薪水,实际上也是把自己变成了完全的义工。

在陶行知的精神感召下,师生们也表现出了顽强乐观的心态。譬如因躲避战火,师生散居在周围农友家中,“屋漏偏逢连夜雨”,夜里雨水滴到脸上被惊醒,大家却说“有趣”。一次将要绝粮,全校只剩一元钱,也很坦然,“我们倘然饿死,也是为乡村教育而死”。

在陶行知的很多文章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充满激情的人,譬如他去考察了一所学校,就会有“天将明的中国师范教育!天将明的中国乡村生活改造!我晓得你们都要渐渐地随着天将明的江宁县立师范学校一一出现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想见其心情!

而在抗战时期办的育才学校,经济极为困难,陶行知一方面要不停地外出奔波募捐,另一方面还要管理好学校,而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学校也不可能完全齐心一致,把每件事都做好,所以陶行知也难免发脾气,责备或者训斥他人。这和蔡元培办北大时的情况很类似,这内部的问题是格外打击人的,总不免令人深感伤心:我已经为学校操心到这份上了,我们自家人还要来添堵。

陶行知一生办学,没有一次是轻松的,都是靠募捐维持,如此无休无止,一天到晚的操心和奔波,其身心交瘁的程度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吧。换了任何人,如此日复一日地处于这样的境地,再好的涵养也有一时竭尽的时候,再温顺的脾气也有逼急的时候,这种情绪是完全可以谅解的。但即使这样,陶行知事后也有很多反省,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我这容易发怒的习惯非克服不可。于人于己,两受其害,我希望借着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它”。他还在一次朝会上对大家说,以后他一定想法不发脾气,同时也希望大家要多忍耐,有事大家多协商。并书写了“和为贵”三字贴在房门对面的墙上,以时刻警示自己。

如果联想到陶行知前前后后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面对发脾气这样的小事,还这样再三自我反省,的确令人感动。

但是,即使是这么乐观有激情的陶行知,也曾引用《人间词话》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勉励自己,说读了这一节后,“将那时正在徘徊歧路的态度打破了”,由此可见当时办学的艰险与困难是怎样的难以对付了,唯有靠坚定的信念来支撑了。

所以,他也一直说,“乡村教育之能否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

(二)平易近人的教育家

在陶行知眼里,一所学校的校长应该是目光远大、有胆量开辟创造的人。他高度强调校长的影响力,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应先评论它的校长,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就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针对中国受了两千年的专制统治,为避免校长沾染一些独裁作风,陶行知一再提醒校长要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创造民主的学校。他用一段很通俗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吃饭,也让别人吃饭,最好是大家有饭吃。自己要安全,也让别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长进,也让别人长进,最好是大家共同长进。”[23]

在担任安徽工学的校长时,他就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提出教职员工在与学生同生活、共甘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的人格给予积极的影响。他一直强调师生同甘共苦是最好的教育,是改进学校教育的一大关键。

如果我们走近他,了解他,会感受到这伟大是亲切的、平易近人的,这是陶行知的真正魅力所在。陶行知对于学生的教育既合教育之道,亦颇独特有趣。譬如他对于育才学校中打架的学生,认为是力气过剩的缘故,于是“以打架测验力气之剩余”来划定该学生的劳动量。学校里的劳动事项,他就主张“先打人者每一次加两倍挑”。

最有名的就是“两颗糖”的故事,我们亦不妨再重温一下:

育才社会组有个叫王友的学生,入育才前在保育院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孩子王。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他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几个男生,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由此一例即可看出陶行知的教育水平。他也绝不是我们所谓的“伟大的圣人”,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或者如一身沧桑的苦行僧形象。

为晓庄学校聘请指导员时,得知对方同意过来。他在回信中写道:“承兄不弃,慨然屈就,弟等谨为全国农家子鞠一万个躬,表示一万分的欢迎。”其可爱率真的性格跃然纸上。

当有人嘲讽陶行知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是日益不济,“步步下降”,他却表示对自己这样的“步步下降”感到“很愉快”。虽然办学是如此艰辛,但是陶行知心里非常充实和踏实。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甚至还开玩笑说,“有人说我比从前年轻了,也许他们是当面灌米汤,但近来身体似觉好些。总之,你的姐姐所将看见的是一位出她意料之外的年轻的妹夫!”——这话是不是很可爱?而他的可爱还在于当他去为办学募捐的时候,给衣服上的两只口袋各有定位,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钱。这样的举动实在会令人笑中带泪。

就在这个辛苦关头,时任河南省督军的冯玉祥电请陶行知就任省教育厅厅长,陶行知回电说:“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的身子干下去。”

一位晓庄师范的学生回忆说,“陶师是美国留学的博士,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著名教育家。按照通常的想法,我以为他一定是位西装革履、洋派十足的人物。但是,他却穿着粗布的学生装,赤着脚,穿着草鞋。陶师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毫无一点学者的架子,倒像个朴实的农民。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生动,风趣,幽默。”[24]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他本是游学外洋,回国做大学教授的人,竟然脱去西装革履,投身乡村要和农民打成一片。”[25]

每次读到这些话,总忍不住眼热。我们现在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海归人士,能有这样的作派?!我们从来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陶行知并没怎么奢过,但是一个在大城市和知名大学里生活过很多年的人,能这样从容回到农村,重新打造一片天地,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的确令人感叹,为何那时诞生了如此多的人物,甘守清贫与寂寞,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并能够矢志不渝?!为何我们现在很多人,视野里就剩下票子、房子和车子?!其中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是否也该担不小责任

陶行知在谈到“第一流的教育家”时,曾感叹:“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有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法养成?可算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想问的:我们怎么才能出现像陶行知这样伟大的教育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