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师生共读促进语文有效教与学的途径

通过师生共读促进语文有效教与学的途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师读书会上,会有一位主管领导组织教师讨论,引导教师发言,各抒己见。由于教师读书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也使教师们清楚了读书会的操作方法、策略,于是“班级读书会”也就应运而生。班级读书会通过“选书——阅读——讨论”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现在,我们学校的每个年级都有一位教师在坚持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们能够跨越一本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令人欣喜的。

四、通过师生共读促进语文有效教与学的途径

(一)教师读书会带动学生读书会

由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教师们的阅读往往比较注重专业书籍,讲究实用性阅读,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缺乏。这导致教师在很多时候都是在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瞭望,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对文学情感的体验,用字词的训练代替对孩子语感的培养。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去“磨”一篇篇的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孩子们丧失了阅读的乐趣,没有理想甚至也没有梦想,缺乏想象力,也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有许多教师也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向学生推荐的却是《飘》《巴黎圣母院》《简·爱》等作品。我们知道,这些作品虽然是经典,但是却不适合儿童阅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挫伤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知道孩子们应该读什么。

基于这种状况,我校开展了“教师读书会”活动。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加“教师读书会”。通过这种活动,教师不仅要读成人读物,而且要必须读儿童文学,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我们给教师们提供了购书卡,并且规定了必选书目,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类书籍旨在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以及《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们读完这些书,读过之后,我们利用教师读书会的时间开展讨论。在教师读书会上,会有一位主管领导组织教师讨论,引导教师发言,各抒己见。因为教师共读一本书,于是就形成了真正的对话与交流。这种读书会的目的并非是要达成共识,而是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给教师们一种特别的感受和回味。由于教师读书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也使教师们清楚了读书会的操作方法、策略,于是“班级读书会”也就应运而生。班级读书会通过“选书——阅读——讨论”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现在,我们学校的每个年级都有一位教师在坚持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们能够跨越一本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令人欣喜的。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工程,也是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是儿童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天然属于儿童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牢不可破的地位。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它伴随着儿童成长。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很多,例如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如何打通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呢?经过实践,教师们提出了“听、读、悟、想”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和读去充分体会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有人说:“感人的作品不是制造感动,而是真的令人感动。让孩子们读,和孩子一起读,读出那种感觉来就可以了。有些东西是要时间慢慢品尝的,能读出感动来就可以了,一篇文章不能承受太多。”同时,还要在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想象力上下工夫。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而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大胆分配教学时间,扩大阅读量

教师们经过摸索,大胆分配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提出了课前引发期待、课后拓展延伸的两种新型授课模式。

1.课前引发期待

在每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阅各种工具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课文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如:教师节的由来是什么?科学家竺可桢的基本情况怎样?生物界里的“老师”还有谁……然后将查阅的资料打印出来,归类到班级的“资料库”里。课前5分钟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查找并内化掉的资料。演讲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这会提高他们浏览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而听的学生又会感觉“不解渴”,这就必然促使他们课下去阅读“资料袋”里的内容,或者是再去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读书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背景基础,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课前的五分钟,还可以由教师来利用。例如:我们有的教师就坚持利用课前的五分钟为学生朗读精彩的儿童作品片断,有的是连续一周或数周朗读同一本作品,每天孩子们都会期待着老师带领他们走进新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每天朗读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每一个孩子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对书籍的渴望。久而久之,他们怎能不喜欢上阅读呢?

2.课后延伸拓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五分钟时间引领学生进行拓展。可以是文体的扩展,如学完《去年的树》之后,可以阅读其他童话故事;学完《盘古开天地》之后,可以阅读《女娲补天》。可以是文章内容的扩展,如学完《赵州桥》之后,可以阅读其他关于古建筑的文章。还可以是作家作品的扩展,如学完《风筝》之后,可以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有的教师说,五分钟能读懂什么呢?这就错了。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文学欣赏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以这种“不求甚解”的处理方式,获得一种对文本朦胧的感受。这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所追求的“语感”及“整体性”。如果语文教师认识到儿童文学欣赏的这种特殊性,在阅读教学时就不会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就不会把文本肢解得只剩几根“筋”,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现在,我校的语文教师已经达成共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们一致认为要把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留给孩子,缩小课内课外的区别,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学生的精神面貌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文学底蕴也会慢慢地厚实起来!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会迅速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