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

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学生的积极情感反过来又感染着教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三、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但如何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呢?

(一)身体力行,以情感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关于我的经验》一书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信息的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情感在信息表达中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这就是情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上课有时表情冷漠,有时怒气冲冲,有时神不守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堵。我们对工作要充满激情,要热爱教学工作,要热爱英语学科,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工作的执著,对英语学科的热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情感。而学生的积极情感反过来又感染着教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见,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热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先入情,才能让学生入境。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就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换位思考,以情唤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思考,要学会包容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成才,但大部分教师有时会因为学生答不上问题而生气,批评、责备学生,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英国心理学家贝愚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摸清“病因”,科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学生敢于发言,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特别是对后进生,要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景,以情激情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中,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的情感。英语交际离不开情景,情景激起交际意图。创设情景有多种手段,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是拨动情感之弦的好办法。在教高二Poem Garden 这一单元时,播放了Right here waiting音乐,烘托了情景,激发了创设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立刻进入了意境,充满了想象,启迪了思维。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情景。在教学中,经常将教材生活化,把情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Senior II,Unit 4 Art and Architecture时,我提出,Suppose you are a designer,please design your dream house。并用展台展出学生的设计作品,请学生当场用英语表述。课后用英语整理文稿,随后我将学生的作品扫描、翻印成书。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学得更宽更广,更有自己的情感注入。在教学中,还根据教材组织学生扮演记者,采访“总统”,采访“地震中的幸存者”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认知,以知促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学生常因学业成功而喜悦,因挫折而苦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提高学生听力时,刚开始不要让学生听生词量很多、内容高深的文章,而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辨音开始。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学好语音是学好词汇的先决条件。然后再从简单材料听起,逐渐树立学生的信心。这样,以知促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爱好,为获得进步而努力。

(五)研究教材,挖掘情感

课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英语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素材,这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含显性情感因素与隐性情感因素两个方面。所谓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中通过语言、图片等使人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例如,Senior 2,Unit 5,英文散文《England,my England》,我们能直接感受美丽宽广的苏格兰风光。我们朗读时,恰好请到了来自英国著名的Bay House School的Mr.Ian Portter校长作示范朗读,学生也用充满深情的声音跟读。隐性情感因素即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过程中,仍然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例如,学习Senior 2,Unit 3 Body Language,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事实,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very different ideas about body Language。这虽然反映了客观事实,但我们从中也认识到他国的文化,包容和尊重他国风俗习惯。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并选好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六)参与体验,丰富情感

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只有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习Senior 3,Unit l1 Trail时,我把班级布置得像法庭一样,由学生们去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学生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也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学完Senior 3,Unit 5之后,要求学生收集英语广告词,并说出产品的功能及用法。又如,学完Senior II Unit 5之后,要求学生写三首英文诗,并自办一份英语诗歌手抄报,自己发表自己的诗歌,或在同学的报纸上发表作品。借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注入了积极主动的情感因素。

(七)积极评价,升华情感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著名美国教育家布姆把教学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纬度(three dimensions):认知纬度、情感纬度、操作纬度。而在这三个纬度中情感纬度往往被忽视。教师应该树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采用笔试、口试、课外活动、平时作业等多种形式。不管哪种评价,都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我按学生志愿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不同奋斗目标及不同评价体系,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测试时,我有时采用同一试卷,答对一题A层学生(优生)得1分,B层(中等生)得1.5分,C层(学困生)得2分的评价制。有时,采用不同试题制,这样使得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在强调激励学生的同时,不是否认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为何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绪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地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到教师的这些人之常情之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严登楼.21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2第4期

4.Paulson,C.B.Teaching English and Procedur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Winthrop Publishers,1976.

5.Krist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ramon Press,1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