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尝试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模式

尝试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模式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课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尝试教学,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而对于该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呢?而在接下来的章节的教学内容分别更换成实验课题二,材质的应用与表现,重点放在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应遵循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如何运用材料的实验。而学生普遍更容易接受尝试(实验)教学法。

五、尝试教学法[1]的特点及运用模式

“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课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坚持尝试指导、及时矫正、问题新颖、准备铺垫、合作互补、民主和谐原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了贴近职业实际和技能目标先行的理念,强调有的放矢地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尝试问题,达到“应知”与“应会”并举。其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通过尝试教学,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通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互换,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还可以对实验结果提出疑问,与教师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实验的过程,教师充分参与并对实验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提高了学生浓厚的探索热情,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时,大多数的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形成工业小装饰品或产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美学创意的新平台,使他们更乐于动手制作。而对于该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对于该课程我们通常根据大纲规定,要求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思考分析后,根据材料特性到建材市场购买材料,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以命题形式进行1-2件综合材料的表现作为实训,该课程就结束了。这是以前常规的教学过程,结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材料特性与制作性能了解不够深入,即使在面对一件产品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很难准确地分析,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了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偏于枯燥的难点归纳,形成条理性的知识点,将后期的综合材料的实训内容分属到不同的章节,形成了尝试性(实验性)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总的来说,尝试(实验)教学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课程内容章节的设计:改变教学章节的设置,例如,课程的第一章第1节“设计与材料概述”内容中从名称上不再有概论、XX材料等的介绍而转换成认识材料,就是什么是材料?材料的种类和不同的性质,将不同材料以完整的工业产品的形式(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认识材料就非常直观,而不同于以前直接展示的是材料的图片,学生会觉得这些材料是孤立的,对于产品的概念以及材料与设计的关系理解不深,经过章节的设计让学生觉得每个章节变成有趣的实验课。从心理上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接受度。

其次是将尝试(实验)教学方法贯穿课堂的始终,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才有了真正的活力与生命力。例如在第二章金属及加工工艺,在通过提问比较各种工艺特点,讨论这些工艺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和要求之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课题一:材质的组合与表情,在该实验课题中要求学生理解材质的表情,着重强调的是几种不同的材质组合到一起呈现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从第一章的铺垫中大家对于很多类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知,那么通过该实验要求学生了解金属所具有的情感是什么?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材质不少于3种以上,通过学生完成实验,在选择了金属作为实验主题后,对其他材料比如木材、塑料等材质也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他们之间材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呢?木材的温润天然性良好的加工性、塑料的光滑可改变性等等而金属具有的光泽和坚固耐磨性,从破坏性实验的角度来看,木材—塑料—金属三种不同材料接受破坏(火、水等)的能力是不同,同样反映了他们的性能的巨大差异,而这样的实验结果往往比我们在文字上告诉大家以上三种材质的物理化学属性要有意思的多。而在接下来的章节的教学内容分别更换成实验课题二,材质的应用与表现,重点放在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应遵循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如何运用材料的实验。实验课题三,材料的组合与对话,着重将材料与材料之间由于性能属性的不同之间如何通过艺术美的加工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工艺装饰产品后达到相互之间的沟通。全部的理论章节被转换成实验的形式进行,通过不同的实验课题,指定不同的实验考察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达到的认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目的是殊途同归的。但从效果来看是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学生普遍更容易接受尝试(实验)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