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语境教学法的运用

认知语境教学法的运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语境教学法就是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等认知语境因素,为促进学生当下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于漪在《晋祠》的教学起始环节,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要求学生依次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一处名胜古迹。于漪充分发挥引入这一补充材料的价值。

认知语境教学法就是启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等认知语境因素,为促进学生当下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认知语境是贮存于个人长时记忆内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及其联系,是一个人已拥有的全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学生关于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效果的重要变量。例如,有这样一项研究:请两组阅读水平都比较高的二年级学生阅读关于蜘蛛的文章,其中一组学生关于蜘蛛的背景知识较多,另一组较少。读完文章后请他们回答文章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或没有明确答案而需要推理的问题。结果显示,背景知识多的一组比背景知识少的一组在前一种问题上的成绩高出25%,在后一种问题上的成绩几乎高3倍。这说明,如果缺少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理解水平也会降低。因为阅读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读者要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因此,学生在阅读前是否具有恰当的背景知识,在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的程度。

在本课中,于漪运用认知语境教学法,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补充相关材料,丰富学生认知背景。

(一)激活已有生活经验

学习前激活认知材料,容易使学生产生读写期待或图式,促进新旧知识联系,从而触类旁通,为新课教学内容起到定调的作用。

于漪在《晋祠》的教学起始环节,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要求学生依次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一处名胜古迹。43人次发言两分钟后,于漪总结说:

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于漪在正式学习课文前,引发学生对祖国名胜的介绍,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的好感,引发学生对新课所写对象的情感期待;另一方面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令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过渡自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直到课堂结束时,于漪再一次提到开头设置的这一引导性材料,既使课堂首尾呼应,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二)补充学生未有经验

学生对新学课文中所写对象“晋祠”几近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文内容。因此在导入新课后,于漪指导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介绍晋祠的五句话: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这一引导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晋祠和学习新的语文知识提供了背景知识,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难度,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确立了一个支点。

在传统的教学视野中,教师能够如此引进相关材料,为学生补充学习新课所需要的生活经验,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做法了。但于漪并不就此止步,她还要进一步发挥该片段的价值。于漪不仅将晋祠介绍变成听写训练,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中国名胜词典》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思考,会发现哪些问题?两者有哪些不同之处?判断是课文写得好,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这样,两相对照,强化文本细读,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第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学生一方面发现两者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还发现两者内容上的不同之处,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所传递的信息。

第二,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体的存在价值。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可能有个误区:那就是最终说明课文比别的文本好。但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它们各有千秋: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词典上主要是说明,课文中说明中还有描写;从语言特点看,词典上比较平实,课文则比较优美、生动;从说明顺序来讲,词典上说明顺序是采取横式结构,课文则是总分结构。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判断。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必须要言不烦;文章则具体地描述并说明,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比较中,不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还帮助学生确立语境写作意识:不同的写作意图和读者需求对文体写作有不同的要求。这样,不同的文体样式就有不同的存在价值,不宜随意否定。

第三,帮助学生发现课文的特殊点。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有其个性特点,如何发现这一个性特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比较。于漪仍然借助这一支架,既降低了阅读难度,帮助学生认识到课文的个性特点,又降低成本,充分发挥该材料的作用,不再另起炉灶、旁逸斜出,以免因另外引进新的材料而徒增纷扰。

第四,渗透训练,让语文学习充满语文味。于漪充分发挥引入这一补充材料的价值。他将该材料变为听写材料,不仅为学生补充了生活经验,促进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写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其后,紧密结合该引导材料,指导学生比较、概括、归纳、阅读、思考,既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从而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第五,教学环节紧凑、简约。于漪紧紧抓住这一材料,围绕这一材料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很快熟悉了课文所写内容,认识到课文的独特之处,而且还使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一线串珠,重点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