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材料作文的解读方法

材料作文的解读方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作文已成为通用的高考作文形式。而创新立意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多元解读材料,建立多元立意的意识。材料作文虽然只能在材料所限定的范围内驰骋笔墨,但对于材料的解读应是多元的。所以,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应该运用多元解读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考题的材料不玩文字游戏,它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对于具体考生来说,写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理解程度。结果同学们的解读出乎我的意料。

材料作文的解读方法

夏倩霞

材料作文已成为通用的高考作文形式。它兼具开放与限制的特点,既避免了命题作文框限太死的弊端,又纠正了话题作文淡化审题的偏失,成为一种能够很好体现高考意图的作文形式。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专注于一点,褊狭解读,将思维局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结果立意雷同,千篇一律,得分永远徘徊在平均分上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而创新立意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多元解读材料,建立多元立意的意识。

材料作文虽然只能在材料所限定的范围内驰骋笔墨,但对于材料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在材料解读过程中,作为解读主体的学生,心中并非一块白板,总是以自己特定的“视野”为基础和参照,根据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主动地进入虚拟的艺术世界,引发联想,调动想象,在积极的体验和玩味中对艺术形象实行再创造。事实上,学生理解的意义,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理解视野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所做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念、阅读经验、生活积淀、文化心理以及欣赏趣味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同一材料的感悟及意蕴把握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正是作文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所以,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应该运用多元解读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考题的材料不玩文字游戏,它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材料仅有表面意义,难以检测考生的思想深度,命题者决不会这么简单地去命制试题。一定会在限制中留下很多的空间。高考作文所给材料,其内涵往往具有多义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向,很少有显性的观点和倾向,千万不能只看材料的形式或浮在材料的表面。对于具体考生来说,写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解读的时候要充分发散思维,多维度、多视角理解材料,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材料理解得深、理解得准,就能把内涵的巨大空间开掘出来,才能解析出多个立意,拓展写作思路,让自己根据已有材料,加上对文体的偏好,尽量避开别人的思路,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亮点的文章。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从多角度立意,题目自拟。这是卞之琳的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提示学生可以从主题的多维角度,来分析诗是哲理诗还是言情诗。如果是哲理诗,诗中传递了几种生活的可能;如果是言情诗,又表达了什么情绪。还可以联想诗人在诗中留下的空白来剖析材料的内涵。结果同学们的解读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我是从纯粹写景的视角去看这首诗的,诗中的风景、桥、人、明月、窗和梦的推拉摇移让人感到困惑,诗人可能是在游戏人生。”

学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是极普通的生活场景。天高云淡,绿树婆娑。桥上观景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桥下影影绰绰,流水悠悠。殊不知,高处的楼上人却在看你,你又是楼上人的风景。诗人把楼上人连同桥上人与景用一个镜头全都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窗外明月,月光如水。推窗举目,凝望明月,思接千里,或勾起故乡的浓浓情结,或引发对友人的遥远记挂,或泛起对恋人的依依情思。‘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装饰了你的心境。殊不知,此刻的你,同时又‘装饰了别人的梦’,又装饰了别人梦中的思念和温馨。”

学生:“我感觉这不是一般的写景诗,而是展现人与人关系的相对性,你、我、他都存在于对方的窗口和梦中,所以“人生无定”,对于有人生追求的人来说,应寻找一个合理的位置,并能与别人互为“风景”。

学生:“我是从人与人相依存的方位去看诗里描写的景物,从而发现:你在看风景,你又成为别人看风景的组成部分;你凭窗望月,别人又从你的身影中发出遐想和梦;你寻求你的欲望与梦境,你的寻求又常常成为别人梦中的故事。”

学生:“我感觉诗人是在‘装饰’二字上做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其中蕴涵着许多无可奈何的悲哀。”

学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联想人生,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无非就是你看看别人,别人看看你;你装饰别人,别人也装饰你。林语堂先生说过: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学生:“我的体会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人是在别人的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为别人而存在的,这是人生的悲哀。”

学生:“我读这首小诗,感觉有一股自然、流丽、清雅之气,不沾一丝儿浊气;有朴素、醇正、清真之味,没有一丝儿杂染。这是作者渴望和追求的生活。”

学生:“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距离产生美。不论是桥上的风景,抑或是你的风景,都是因为有距离。”

……

现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充满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这次学习体验中,他们摆脱过去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对教科书的依赖,对材料的解读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正如在“断臂维纳斯”的召唤下会有不同复原方案一样,他们以自身的审美和经验填充空白或未定,用多元化的解读来满足自己的阅读期待。课后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高涨,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我收集了一些学生的作文标题:

1.遥远的执念       20.不能说的秘密   

2.渐近          21.身后       

3.近处的远望       22.心中的风景    

4.心上的月光       23.记得转身     

5.无意          24.你是我内心的一首歌

6.你不知道的事      25.偶然       

7.桥·月·楼       26.最熟悉的陌生   

8.自己的安徒生      27.典当不了的守候  

9.静候          28.痕迹       

10.铸印         29.角度       

11.角度决定风景     30.断章取义     

12.谁说沉默不是一种爱  31.那一夜的风景   

13.不断的景       32.坠入梦中     

14.你是谁的风景     33.未晓       

15.错误         34.刹那       

16.以你饰梦       35.真正的主角    

17.最美的风景      36.角度       

18.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37.未完·待续    

19.那么近,那么远    38.同处一片天地   

要想很好地完成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载体,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建立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只有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含义,抓住其中心,才能正确树立自己的观点。掌握了材料的内涵,再把内涵与平时积累的素材结合起来,找到立意、构思的突破口,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一种亢奋状态,从而进入最佳写作状态。

(原载《教师博览》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