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拔青苗”开始的故事

从“拔青苗”开始的故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拔青苗”的原意是欲速则不达,让禾苗离开土壤,禾苗会枯死。当时像我这样被“拔”出来的“青苗”有几十位同学。和我一起被“拔青苗”的同学们,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有的被“拔青苗”,易地学习,不改专业,在原学科领域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的则改行后,在移栽的新土里吸收广博的养分,使自己更加挺拔。

从“拔青苗”开始的故事

耿茂鹏

江西工学院办校初期正值全国“大跃进”,许多新办的学校都缺教师。学校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从本校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成员送到老高校去学习,毕业后回校工作,以充实自己的教师队伍,这种办法叫“拔青苗”。

“拔青苗”的原意是欲速则不达,让禾苗离开土壤,禾苗会枯死。其实被拔出的禾苗如果易地生根,吸收多种营养,也可以在新环境里更茁壮地成长。

1959年,我考入江西工学院机械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不到一年,就被“拔了”出来。当时像我这样被“拔”出来的“青苗”有几十位同学。“服从党的分配”,“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有的到了华中工学院学习,有的到了南京工学院读书,各自学习不同的专业。按学校的计划,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位“青苗”是拔出来专门学马列,以后当政治课老师。开始说送我们到人民大学去学习,后来改为到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进修。原来说要在省委党校学四年,结果在党校只学习了一年,学校就调我们回校任教,我们被第二次“拔青苗”了(后来才知道,中央曾指示被拔的“青苗”要回班按本科学足年限后毕业,学校因缺老师,让我们较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按大专待遇)。经过试讲和选拔,我被分配教哲学,一年后因需要又改教中共党史

我除了在校上马列课外,还被派作中共江西省委社教工作队成员,到高安上饶农村,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达一年半之久,当时的省委书记黄知真就直接领导上饶的省委工作队。由于我在工作队工作时间较长,表现出色,由共青团江西省委魏久明部长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但由于当时工作队的工作已近尾声,社教工作队部分党委成员已离任,所以转由江西工学院党委审批,但此时“文化大革命”已在学校开始,我的入党问题便“搁置”了。

1968年初,我们一批老师先被下放到学校实习工厂,我当了一名“机修钳工”。1968年底,我又和大批老师一起再次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我下放在崇仁县河上公社河上大队墙里生产队。第二年,大队干部便让我在村里一个仓库里给孩子们上课,什么年级的都有,以后又到公社中学、抚州三中等校教书。在农村这几年我是什么课都上过,什么活都干过,插秧割稻、耙田耕地、砍柴修路等等,也使我们家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经常来往。

1972年以后,根据中央的精神,由学校下放的教师、干部陆续“复钩”、回到学校。可是当我满怀喜悦到学校报到时,人事处的干部对我说:“由于你父亲的历史问题,你不适合在大学教政治了,是不是考虑去中学教书?”我说:“你们拔我青苗时怎么不说我不适合?好!现在你们从哪里拔出来,把我送还到哪去吧。”在机械系领导的关怀下我回到了机械系铸造教研室。

1974年,我被送到浙江大学铸造教研室进修,从此我开始了新的征程。同时在浙江大学铸造教研室进修学习的还有他们本校老五届的几位青年教师,浙大为我们几个单独制订了教学计划,为我们单独开课、单独安排试验实习,并让我们参与浙大老师们的科研,跟他们一起调研、一起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和带研究生差不多。在浙大虽然只有二年,但奠定了我后30年发展的基础,也正是这两年的学习,使我这棵被拔青苗又回到铸造专业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

1976年,我回到学校,在铸造教研室担任铸造设备及铸造车间设计的教学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开展高压造型和脱箱造型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与电机系老师合作,组织学生为新建县机引农机厂设计水平分型高压脱箱造型自动生产线。1980年,我晋升为讲师。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受一篇日本报道的启发,在中国率先开始了空气冲击造型的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江西省科委、国家机械工业部、铁道部等多项科研项目,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曾作为中国铸造科技代表团成员前往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1985年,我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

1985年,经学校党委统战部长推荐介绍,我加入了九三学社,后连续三届任九三学社南昌大学委员会主委。2003年,我被聘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直至2009年我70岁时离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了电渣熔铸成形工艺、设备及自动控制及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863”新材料领域发展计划项目“电渣熔铸曲轴一步整体成型及应用开发”以及江西省计委、江西省科委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我晋升为教授;1997年,成为我校材料加工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这以后我便带领我的硕士、博士生们开始了电渣熔铸过程数值模拟及理论研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07年,我的专著《电渣熔铸过程控制与模拟仿真》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受到电渣冶金界的好评。从90年代起,我便先后开始出任江西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铸造协会理事、全国铸造学会理事、全国电渣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03年后,我还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总院合作承担了国家院所基金项目“半固态镁合金板带连续铸轧技术研究”,该项目已于2005年通过国家鉴定。2010年退休之后又受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之邀,与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进行国家支撑计划“锌合金熔铸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现在该项目还在进行中。

南昌大学已走过九十年历程,在庆祝南昌大学九十年校庆之际,回顾我个人在南昌大学工作五十年的经历,自己也是无限感慨:我虽被“拔青苗”但没有枯萎;我虽然脱离专业十年学“政治”,但我不后悔;我深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和在农村的锤炼,对我的后四十年的成长作用巨大;被“拔”的青苗是否茁壮成长,要看他在那新移置的地方是否生根发芽,吸纳营养,自强不息。和我一起被“拔青苗”的同学们,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有的被“拔青苗”,易地学习,不改专业,在原学科领域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的则改行后,在移栽的新土里吸收广博的养分,使自己更加挺拔。

南昌大学的大批骨干老师都是在教学和科研的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固然要注意引进人才,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我们更不要忘记,自力更生地悉心培育自己青年教师队伍中的青苗,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才是建设人才大军的主渠道。

(耿茂鹏,原南昌大学机械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