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与礼仪

教师与礼仪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教师更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在社会进步中,礼仪的教化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礼仪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礼仪不仅显示出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因而礼仪也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礼仪既依赖道德,又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高校教师的礼仪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节 教师与礼仪

千百年来,礼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礼仪已成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与联系纽带,规范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程序与行为,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是以身作则的楷模,其为人师表不仅要表现在课堂上,而且也要体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细节中。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育人就要讲礼仪。从孔夫子开始,礼仪就被列入必修的“六艺”之中。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教师更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

一、礼、礼仪的含义

在中国思想史上,“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概念。据考证,礼的产生非常遥远,卜辞中的“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做供奉,表示对先祖或鬼神的敬意。我国古辞书《说文解字》中对“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的本意就是表示祭祀敬神,祈求神灵赐福。《辞海》中对“礼”的注释为:①本为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④礼物。在现代社会,“礼”一般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定、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既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辞海》中对“仪”的解释是:①礼节,仪式;②法度、准则;③容貌、举止。简单地说,“仪”,即仪表、仪态、意识、仪容。严格地讲,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律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形式。“礼”是“仪”的标准,“仪”则将“礼”具体化、形象化。

礼仪是“礼”和“仪”复合而成的一个词语。从词源上追溯,礼仪一词出自《诗经》“献酬交错,礼仪主度”。按古代“礼”和“仪”的含义解读“礼仪”,意思就是用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标准,按照一定的形式去“事神”、“致福”。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含义没有古代那么宽泛,主要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之间为了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包括语言、仪表、风度、礼貌、礼节、礼典以及仪式等。

二、礼仪的功能

礼仪的功能概括地说,是表示人们不同地位的相互关系和调整、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手段。礼仪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的功能

尊重的作用即向对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敬。

2.约束的功能

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礼仪一经制定和推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为社会的习俗和社会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生活在某种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接受礼仪约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标志,不接受礼仪约束的人,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来强迫。

3.教化的功能

礼仪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继给新一代,世代相继、世代相传。在社会进步中,礼仪的教化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调节的功能

礼仪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一方面,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程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模式起着规范、约束和及时调整的作用;另一方面,某些礼仪形式、礼仪活动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关系模式。可见礼仪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在发展健康良好人际关系中,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三、礼仪与道德

礼仪带有深深的意识形态的烙印,自然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之所以要讲究礼仪,是因为讲究礼仪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正如古人所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可见,礼仪与道德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现代人应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提高礼仪的应用水平。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形于外而诚于中”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作为一种修养,是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如文明举止、谦恭礼让、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师敬长、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包括公共卫生)、尊重与爱护他人的劳动等,这些既是礼仪规范的要求,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不仅显示出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因而礼仪也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

第二,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任何一种礼仪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以礼待人,按礼行事,正是道德高尚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仪也是待人处世的规矩,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它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为人们不是喜欢表面形式,而是看重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即对交往对方的真诚敬重。礼仪既依赖道德,又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尽管矛盾冲突不可能都通过礼貌或礼节来解决,但它确能帮助人们艺术而巧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减少冲突,缓和气氛,化解矛盾,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礼仪和道德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有过精彩地论述:“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和愚蠢。”;“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凡是一个能够受到人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独要具有力量,而且要优美。……无论办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这就是说,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人的高尚的道德修养,使他获得人们的尊敬和好感;当然,也只有具有优良道德修养的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形式和可人的仪表风度。

四、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质

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精神文明的外在体现。礼仪可以调整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教师礼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育人就要讲礼仪,因此教师礼仪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人师表”不仅要表现在课堂上,更应该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细节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礼仪是展示教师榜样形象的最佳途径。教师职业的特点,使教师被赋予了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的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质,在教育中起着发挥榜样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模范的作用。

(一)教师礼仪的含义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

教师礼仪的根本含义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教育对象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教师为人师表的本质,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言传身教。“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就是强调教师的榜样意义。

教师礼仪的为人师表本质,还指教师应该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外统一性,反映了教师人格的表里一致性,这是教师立世为人应有的基本品格,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外统一性,也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二)教师礼仪的特点

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本质,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礼仪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教师礼仪带有强烈的形象性:职业形象、学校的整体形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因而是否遵守教师礼仪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了。违反教师礼仪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当一个人处在教师职业状态时,他(她)的功能会被成倍地放大,会影响许多学生,波及广大的青少年,甚至对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

第二,教师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只要你进入这个职业就必须遵守。遵守职业礼仪要以职业规范为核心,以人民利益为重,不能随心所欲。良好的礼仪素质是需要许多小的牺牲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教师礼仪就更是如此,需要有更多的自我克制、自我牺牲。同时,教师的礼仪素养也将使教师更有魅力、更有力量、带来更大的收获。

第三,教师礼仪的综合性:一切礼仪是教师身上的综合体现。教师职业集真善美于一身,完美地体现了——求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求善,爱护学生,无私奉献;求美,风度优雅,为人师表。教师礼仪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体现在校园活动的许多方面以及社会人际交往方面。

第二节 高校教师应当成为讲礼仪的典范

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个体,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因此,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大学教师理应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

一、加强道德修养

作为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此,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认真学习和遵守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规范和职业领域的道德规范。

(一)学习和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二)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

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核心在集体主义原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人民作为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整体,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者。集体主义原则中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本质上说就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实质上也就是要求个人为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为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服务。因此,集体主义原则所要求的,也正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所要求的,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遵循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履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以能够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为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改造。

(五)建设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妥善协调婚姻家庭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循“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

二、学习礼仪知识

礼仪无时无刻存在于社会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促进公民个人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于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礼仪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提高青年教师礼仪水平,不仅要增强道德礼仪知识,而且要转化为道德礼仪行为。正如《左传》所云:“义而行之,谓之德、礼。”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成为德和礼。具体讲:

(一)加强理论的学习

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首先要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掌握礼仪的规范要求。多读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才能达“礼”。青年教师不仅要利用各种媒介,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向前辈、老教师学习,从善如流,增强理论学习基础。

(二)重视实践的训练

高校教师要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在交往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在交往实践中增强人们的礼仪意识。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避免不规范的道德行为,要善于“自省”,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三)坚持“自省”、“慎独”和“交流”,达到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计划地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自省,另一方面要善于在自我深刻的反省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自觉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勇于揭露它、改正它。而在此过程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合适的改正方法。此外,“慎独”作为教师职业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慎独”的境界,很容易发生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教师应把自省、交流与慎独的修养方法结合起来,以促成高水平的个人修养形成。

三、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教师礼仪的实质就是要塑造和维护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行为表现等方面都在教育、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作用于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特别注重职业形象,做到“美其德,慎其行”,成为一个具有道德修养的人。

(一)服饰素雅整洁

教师衣着打扮的美感与否,并不在于要有新奇漂亮、流行时髦的服饰,而在于要适合身份,适合教师职业特点规范下的仪表美的深层内涵。只要他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衣着整洁得体、落落大方,照样能透露出一股朴实的美,整洁和谐的美,情趣高雅的美。这样既能给学生以质朴而严谨的美感,又有利于教师树立端庄、稳重、富有智慧的形象。只要教师的学识渊博,情趣高雅,即使是平凡的服饰,美也会从这平凡的装扮中流淌出来,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充实感、信任感和崇高感。

(二)举止从容适度

举止从容是教师情绪特征和学识水平的集中反映。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在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做到上课沉着镇定有条不紊,在学生面前展示“学富五车,桃李四海”的内在气质,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教师的举止行为因涉及到育人的问题,所以要有分寸,要适度,要适可而止,既要符合一定的传达情意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师的职业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

(三)待人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待人是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的重要条件。讲究文明礼貌必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和睦,也有利于自身的思想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更应该在文明礼貌待人方面作出表率。我国是一个被誉为“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马卡连柯指出:“运用适度的腔调、表情、举止,这一切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个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正,才有利于确定自己的完善形象,受到学生的敬重与欢迎,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

四、高校教师礼仪的养成

教师的礼仪直接反映教师的道德风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礼仪,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无疑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礼仪的养成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仪容

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容貌。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同时把教师的仪表作为审美客体来欣赏,美的仪表对学生的精神有愉悦作用,它是教师形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洁朴素、端正大方的发式让学生留下生机勃勃、精神饱满的印象,给学生一份愉悦的精神享受。适当修饰的面容会让教师自己容光焕发,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仪容美应以和谐为标准,要与校园、教室的环境相协调,让学生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美感。

仪容尤其是教师仪容的修饰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几乎每天要和学生和同行打交道,要和社会交往,注意修饰仪容,既是对学生,对同事和社会的尊重,又是自我形象的良好塑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的服饰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教师的服饰应同职业相适应,应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性格、体态合理选择服装款式,格调,切不可随意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位天资美丽的妇女,让其扮成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给大学生们的个性做临床评议,当这位妇女在打扮得不得体,无吸引力的条件下,被试大学生似乎不关心她给予自己评价的好坏与否,然而当她的相貌打扮得十分漂亮时,大学生都很喜欢她,并重视她对自己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外貌影响着人们对她的评价,同时一个人的外貌也影响着人们受她所影响的程度。当然,这种打扮是要得当的。教师的服饰如果过分艳丽,就会与教育气氛相冲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师丰富充实,聪颖睿智的内在素质,从而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由知识和智慧化身转变为供人观赏时装的模特儿。

(三)教师的举止

教师在职业劳动中,除了要具有美的仪容服饰外,还要有美的举止。教师在教书育人和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不能粗野无礼,蛮横放任,这是教师道德对教师行为的起码要求。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自己的举止不仅要礼貌,而且要端庄、正派、适度、得体、优美,让自己的举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让美德表现在外部行为上。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举止中那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因为一个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庄,才有利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欢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形象,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反之,如果一个教师行为轻狂不羁,松松散散,举止没有分寸,则有损于教师的形象,不仅会使学生憎恶,还会对学生的行为起坏的影响和诱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四)教师的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科学知识的传授,美好的思想感情的交流,总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师应该是语言艺术大师,善于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心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修养要求。一般说来,教师的语言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严谨精炼,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语言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确凿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对自己的语言,必须进行反复的锤炼,剔除冗词废话,使每一词语都准确而又恰当地反映所传授的内容,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这才能使学生听来通达明晓,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思想性和情绪上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于情感的,应该在语言中凝结着自己对教材的渗透的体会。一切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都是通过各种办法来加强和提高语言的感情色彩,给学生留下经久不灭的印象。

3.教师的语言要丰富,生动,形象具体。语言的丰满醇厚与生动形象是优良的教师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越能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所代表的事物,就越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达到深邃的境界,但又及时给予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笔直的叙述,平淡的说教,是不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4.教师的语言要富于启发性和含蓄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感受和理解新的知识,给学生指出坦途,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必要努力找到登堂入室之门,因而他们的语言总带有启发性和含蓄性。这样的语言,不仅给予学生以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使他们学会独立地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5.教师的语言要坚定、灵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已经验证过的科学真理,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传授这些知识所用的语言必须是坚定的,确切的,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必须是灵活的,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客观现实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要求能够结合学生的情况灵活地处理,把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把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规律抽引出来,重新加以组织,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语言上的加工。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证旺盛的学习兴趣,才能像久旱雨露一样,一滴一滴地打入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上。

(五)教师的交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交往社会。教师与社会的交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与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以及人民赋予的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所以,从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师与社会交往必然要联系起来。教师自身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也客观地要求教师要与各行各业进行交往,而且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推动人,他们不仅在培养年轻一代上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