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以审美为核心的合唱教学使少年儿童受到美的熏陶

探究以审美为核心的合唱教学使少年儿童受到美的熏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应该主要以审美为核心。同时,通过合唱活动培养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人格美。我认为孩子们这些特点应该被好好地利用,从而完成通过歌唱(合唱)学习达到美育的目地。而合唱教材或曲目是某个学校的某个老师自主决定的,显而易见,合唱教学的作品选择是对一线合唱指导教师、或者称为“指挥老师”们的极大考验。

探究以审美为核心的合唱教学使少年儿童受到美的熏陶

桂 敏

[摘 要] 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应该主要以审美为核心。对孩子们来说,参加合唱团应该不仅仅只是接触一种歌唱表演艺术,而是应该在合唱学习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体验。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和活动,使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与鉴赏真、善、美,表现和创造真、善、美,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合唱活动培养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人格美。

[关键词] 童声合唱 合唱教学 审美

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在前文中我提到曾对这一阶段孩子音乐学习的特点做过一些调查和了解。在调查中我认识到,初中的孩子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音乐审美态度,表现在他们能讲出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与评价,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也愿意通过作品的作曲家、演奏(演唱)家、创作背景等知识去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我认为孩子们这些特点应该被好好地利用,从而完成通过歌唱(合唱)学习达到美育的目地。这一体会在某一次排练经历中,我感受尤为深刻。

(一)感受与鉴赏美

2008年区级合唱比赛的内容是唱“三歌”(国歌、队歌、校歌)。可能是因为平日里这些歌唱得比较频繁,大多数孩子在歌唱时表现出惊人的机械,几乎可以说是面无表情。虽然,孩子们的声音很好听,但因为没有领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演唱出的歌曲显得平淡无味、了无生气。此时,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一群12岁左右的初中生,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歌唱是因为歌唱能传递美,歌唱让他们快乐,如果没有了快乐,那歌唱又有是什么意义呢?合唱教学绝对不能只是歌唱技术的传授,而应该注重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美和鉴赏美,然后才能把美表现出来。

通过阅读,我从《声乐教育学》一书中获悉,关于感受与鉴赏声乐作品的美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文学的语言美(即指歌词)、曲调的旋律美(即指旋律、节奏、和声)、演唱的声腔美(即指音质美、吐字美、行腔美)、伴奏的器乐美、表演的形体美。当然,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受合唱以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来感受和鉴赏美。然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更是感受和鉴赏美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我发现,虽然孩子们对国歌的歌词非常熟悉,可是仅仅停留在熟悉而可能并非理解。于是,我决定先让孩子们各自去了解国歌、队歌、校歌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并利用合唱排练的时间请他们准备好在课堂上交流。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认真地做了准备。尤其在介绍国歌时,同学们交流了聂耳、田汉是在怎样危险的时局下创作出了国歌。教室里气氛很肃穆,我乘胜追击,请孩子们朗读歌词,并结合时代背景剖析词句的内涵,品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的高涨的革命热情,蕴藏着的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感悟中华儿女所具有的英勇不屈的品格美,感受歌词内涵美。然后,我让孩子们跟着节奏进行朗读,感受歌曲的节奏美,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被感动了。再唱国歌时,孩子们的情感与音乐交融、共鸣。孩子们唱“起来”二字时,气息饱满,吐字顿挫有力,而且还在歌曲结尾的三个“前进”中自然地唱出了渐强音。

让孩子们能在歌唱中感受和鉴赏歌曲的美不但需要教师对歌曲理解进行积极引导,更需要有典型性、时代性、鉴赏性、多样性兼备的好作品。

而选歌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一次合唱比赛中,我选择的三声部无伴奏合唱《ABCD》就很失败。这是一首字母歌,没有歌词,而孩子们似乎又很难体会到歌曲中的合声美。我请孩子们想象自己是刚学习字母的孩子,还给他们编排了动作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可孩子们似乎很难进入角色,结果没有什么成效。

在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中列举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调研结果:“在一项音乐课反馈调查中显示,学生们几乎不唱音乐书上的歌曲,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喜欢唱歌,而是不喜欢学校里教的那些歌曲。”关于孩子们的审美倾向,我曾尝试通过一些问答式的调查来取得一些了解。我曾经询问过一些疯狂热爱说唱音乐的孩子,试图了解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那些没有旋律、并且可能根本听不清在唱什么的歌曲。得到的回答是“流行啊……”、“有节奏感”、“超有感觉”……我也询问过那些有事没事就塞着耳机、或者甚至在音乐课上也偷偷塞着耳机的学生,试图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些一句歌词里可能包含几个“爱”字的流行音乐。得到的回答是“不在乎歌词,旋律好听就行”、“某某歌手灵呀”……“那么灵在哪呢?”我接着问。答:“帅”……通过这些调研和观察,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是欠缺对音乐的甄选能力的,他们普遍只在乎个人喜好,喜欢好听的、过瘾的、有意思的通俗歌曲、流行音乐。

音乐课本教材是由教育局音乐教研室的若干老师统编的,最终定稿可能要经历调研、试用等一系列繁琐的求证。而合唱教材或曲目是某个学校的某个老师自主决定的,显而易见,合唱教学的作品选择是对一线合唱指导教师、或者称为“指挥老师”们的极大考验。

我觉得对这个时期孩子们喜欢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事实无需嗤之以鼻。在选择歌曲方面,只要该作品有典型性、时代性、鉴赏性,无论古今中外都可以考虑,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存。合唱虽然来源于宗教圣咏,但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像各国的地方民歌、黑人音乐中的灵歌、或现代通俗歌曲等就有很多被改遍成了很棒的合唱作品。比如Jingle Bells Through The Age(铃儿响叮当的变奏)、比如《思念》(毛阿敏的成名作之一)。总之,应该鼓励孩子们接受多元的音乐文化,并在比较等方式培养在合唱作品中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

记得在2009年一次国际之春音乐节的合唱比赛中,我选择了二声部童声合唱作品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一首非常经典的爵士音乐作品,曾经在多部电影中作为插曲出现,渲染温馨美好的氛围,让许多人留下童年璀璨的回忆。最早是出现在童话音乐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获得第1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歌曲奖。歌曲融合了流行音乐和美洲黑人音乐的风格,在片中由朱迪·加兰演唱,曾在排行榜首位达7周之久。此后还多次被人翻唱,被誉为最成功的电影歌曲之一。合唱作品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D大调,二声部,单三部曲式。选择这首歌曲作为学生们的合唱学习曲目的原因有三:一、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容易背唱,让学生感受合唱的旋律美。二、由A.斯尼德尔改编的合唱《飞跃彩虹》,音域不宽,仅两个声部却较好地表现了爵士风格,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并能在歌曲中感受多样的音乐风格,感受合唱作品的和声美。三、歌词的寓意深长,可作为一首鉴定通俗歌曲优劣的代表作,提高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鉴赏能力。

当然,一些典型合唱作品的排练也符合孩子们的赏析需要,提高孩子们的文化修养。比如黄自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虽然这是一首情诗,但表达得细腻含蓄,手法高超。整首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得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我找到的同名合唱曲《花非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杨鸿年先生编的二、三声部童声合唱,另一个是徐景新先生编的四声部女生合唱,都使用了黄自先生所作的主旋律。排练中,我先让孩子们先阅读后朗诵,再背诵诗歌,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形式美,通过朗诵感受诗的韵律美。然后,读黄自先生谱的曲并加上歌词。待熟悉了这首歌曲后再唱合唱谱,并通过演唱不同版本的作品,丰富对歌曲的理解。为了表现歌曲虚无缥缈的感觉,我建议歌曲多采用半声来演唱,这一处理孩子们都表示认可。这首歌曲排练过后,很多学生和我私下交流时都说,没想到古诗也能做歌词,并且是那么好听的合唱,同时表现出还想唱此类作品的愿望。

另一首请孩子们在合唱排练中进行赏析的作品是法国作曲家弗朗克创作的Panis angelicus(《天赐神粮》),也有地方翻译为《甘露》和《天使灵粮》。由于这是一首拉丁语歌曲,孩子们无法理解歌词的意义,只知道是一首对上帝表达崇敬的宗教歌曲。所以,我先告诉孩子们歌词大意,然后不但一起欣赏了男高音独唱、二声部童声合唱、三声部混声合唱三个版本,还欣赏了在老帕葬礼上放的他和自己父亲的二重唱版本。采取这样范听和比较欣赏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歌曲曲调的旋律美、合唱的和声美、音色美、风格美,体会歌曲朴实,纯洁与宁静,感受歌曲Panis angelicus(《天赐神粮》)所表达的那种“愿上天赐予人们和平、幸福,愿挣扎和痛苦的心灵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情感。在排练这首歌曲时,对作品赏析已深入人心,孩子们对我要求他们用原文演唱这首歌曲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学得非常用心,对于学唱新的语言表现得信心十足。这首歌曲速度较慢、4/4拍,要求乐句相对连贯,有些句子甚至是四小节一句,对歌唱者气息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当我问学生如何来表达歌曲的连贯、静穆、神圣时,孩子们一下子就反馈出要用“循环呼吸”的方式来尽量满足这一歌曲的需求。

总之,我觉得对于一个年龄在12岁左右的中学业余合唱团的队员而言,可以排练一些力所能及的二声部、三声部、多声部、抑或是无伴奏合唱作品,也可以有选择地欣赏混声合唱作品、支声的、复调的或无伴奏的合唱作品,拓宽他们对合唱的认识,为孩子们终身合唱打下基础。当然,难度不要过大,以免阻挡孩子们对歌唱的喜爱与渴望。在从事合唱教学的近五年里,根据作品类型,作品内容,作品音域,作品难易程度等,我一直比较注意积累一些适合初中童声合唱的作品。除了给学生排练一些我接触过的作品,还会尝试排一些新作品。至今,排练过的作品大致有中国作品:《茉莉花》、《猜调》、《砍柴山歌》、《数蛤蟆》、《正对花》、《花非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清流》、《铃兰》、《青春舞曲》、《太阳出来啦》、《阳光下成长》、《风信子的歌》等;外国作品:《雪花》、《天赐神粮》、《伏尔塔瓦河》、《库斯克邮车》、《快乐的小队》、《花》、《当和平降临大地》、《闲聊波尔卡》、《铃儿响叮当》、《街头少年合唱》、《多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而欣赏的内容则包括《黄河大合唱》、《猫》、《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中外与合唱相关的各种类型作品。

当然,引导孩子能在合唱中欣赏与鉴赏美,教师是需要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备课的。这一点徐武冠老师给了我很大教诲和帮助。记得有一次要参赛市级合唱比赛之前我们请他来指导,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即钢琴伴奏与合唱在某一小拍上的和弦不一致。当即,他很严肃地指出,无论排练什么作品,指挥都必须认真地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于是,后来每次排练之前我都会抽空在钢琴上预习,避免音准、节奏等基础性的错误,并努力去寻找或挑选品质好的相关音响资料,给每首曲子附上简要的背景材料和简单的演唱提示,让孩子们在学唱新谱之前就可以对该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表现和创造合唱美

我觉得,不能忽视平日里对孩子们一点一滴引导,通过一定的感受与鉴赏,合唱团的孩子们在进行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时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起来,或者说会变得更有想法,或更有乐感,甚至有时还能参与到创造合唱美的体验中来。

很有幸地,我曾在徐武冠教授那里得到过一份三声部童声合唱作品Do Re Mi的谱子。这个作品选自音乐电影The Sound Of Music,由Richard Rodgers作曲。由于电影中孩子的平均年龄与合唱团孩子的平均年龄相仿,合唱作品Do Re Mi的音域、和声、结构难度适中,所以很适合初中孩子学习演唱。我还把此曲选编进了六年级的合唱团校本教材。Do Re Mi是C大调的。作者将一个单二部曲式反复了三遍,主旋律与和声功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合唱声部的编配和钢琴的伴奏织体上有了变化。乐曲主动机是三度、五度的模进,看似简单实质富有技巧的旋律安排,使歌曲童趣、诙谐且朗朗上口,更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第一部分,主旋律出现在上两个声部,第三声部以保持长音的形式形成对旋律声部的衬托。然后,第三声部在主旋律的长音过程中用音阶上行对旋律作了补充,而钢琴右手旋律也相应地采取了同一条旋律衬托,这样的处理使得原本单一的旋律不显单调。第二部分,主旋律出现在下两个声部了;第一声部在旋律空拍中作补充。第三部分,歌曲从齐唱到二声部,再从二声部到三声部,歌曲的音响逐渐变厚,和声逐渐变得丰满,歌曲充满了层次感。有意思的是后四小节仍然保持前两段齐唱回到主调的风格,不但点出了主题,而且还增强了歌曲的童趣性。钢琴伴奏可能是为了弥补合唱和声上的不足,钢琴伴奏几乎全都使用了七和弦,使音响效果变的丰满。在整个作品的伴奏中主要采取了节奏变得紧密的变化手法,织体没有大的变化。第一部分采取的节奏型比较简单,充满动力性。第二部分右手节奏有了一些变化,出现切分,使动力性加强。第三部分钢琴伴奏分成了三个声部,上声部是对旋律的模仿,中声部节奏变得更加密集,低声部和第一、二段相同。有意思的是前两小节的引子和最后两小节第二补充,钢琴伴奏使用了倒影的手法,使歌曲完整而有趣。

在给学生排练这首歌曲之前,我让学生们欣赏了音乐电影The Sound Of Music中Maria教7个孩子学唱歌曲Do Re Mi的电影片段。由于这部电影很经典,孩子们很有可能已经欣赏过了,所以我仅仅给孩子们做了片段的欣赏。通过视听,孩子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风格,包括剧中人物对歌曲的演绎都有了全方位的感性认识。此外,我将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在排练到每个段落时给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非但没有对作品的结构分析感到厌恶,反而饶有兴趣地向我探讨。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接下去的合唱排练中,孩子们表现出不满足于仅仅是把歌曲唱完整,而是希望通过一些肢体律动去更好地诠释这个作品的意愿。我们探讨用简易的肢体形象表现音符Do Re Mi Fa Sol La Si,用有时差、有层次的动作启动来表现声部间的追逐和呼应。于是,孩子们不但感受到了多声部合唱的内涵,还能用形体的表演把它表现出来,同时还能以适当的音色表现出歌曲的童趣,这确实有些让人喜出望外。

此外,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时新创作的作品《阳光下成长》更是师生共同创作的结晶。参加比赛之初,当我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去比赛时,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随着自我主观意识的日益加强,初中学生愿意自我表现与张扬的个性不断显露,他们对旋律和歌词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当我要求每一位合唱团员都要参与歌词创作时他们都非常兴奋,参与积极性甚高。可以说,学生创作歌词的参与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几乎每个人都用笔写下了自己的“阳光下成长”,最终歌词是这样的:“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我爱谈天也爱笑,沐浴在阳光底下,愉快地唱着歌谣。春天地脚步已来到,小树正茁壮地长高,小鸟在枝头唱着歌谣,生活将无限美好。”之后,我创作了歌曲的旋律,6/8拍,D大调,三声部,单三部曲式,结构简单,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年龄,主题明确,圆舞曲风格,孩子们非常喜欢。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取得了上海赛区一等奖的成绩。

二、培养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人格美

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总认为音乐表演就是指表演的技巧,音乐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的技能。但对于合唱教学,大多数人都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法,即合唱能提高孩子们的音乐修养,尤其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合唱是一种群体艺术。孩子们不但能通过在音色上的统一、节奏上的整齐、和声上的和谐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还能通过一起排练与活动时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相互鼓励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幼儿开始就给孩子们灌输合唱的理念。记得刚开始,合唱团排练时总有人会迟到甚至缺席。但通过几年的磨合我能感觉到合唱团的孩子越来越守纪律了,而且也越来越善于与人沟通了。不少家长私下和我进行过沟通时就表示,孩子参加合唱团之后,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东西:集体观念、协作精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孩子们认识到了合唱中没有“我”,只有“我们”。只有大家通力协作才能把歌唱好,才能把一件事做好,成功的获得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表现。

当然,我希望能在合唱教学中做得更多,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对这一表演艺术的体验丰富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罗小平 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周正松.《合唱与指挥》.上海音乐出版社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6.余笃刚.《声乐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7.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8.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9.钱大维.《合唱训练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10.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德】威谦.埃曼 富克劳.哈泽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12.【美】维克多.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

13.乐丁.《少儿合唱练声曲精粹》.上海音乐出版社

1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5.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6.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17.莫纪纲 莫纪岚 莫燕.《张权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8.王希珍.《在合唱训练中体会和实践张权先生的声乐教学理念》

img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