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判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批判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之下,学校成为训练生产工人和消费者的地方,学生被划入不同工作类别,例如:管理、工业、与经济有关的服务业等。在叙述工业资本主义时,大力称赞工业家的伟大成就,绝口不提他们怎样剥削工人和污染环境。批判理论学者揭露了现时教育的不足后,便提出改革策略,期望改变未来的学校。

四、批判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批判理论学者相信教育的目标是争取社会正义,一些人因种族、语言、性别、阶级等原因而被推挤到次一等地位和边缘的位置,而教育就是用来提升人们的意识的。

(一)学校的角色

根据批判理论的观点,学校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评估:学校现在的情况;学校未来的情况。我们应从学校的历史源流和反映某些阶级或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理解它们的现状和未来。学校是某些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的战场,对抗的双方为权力和掌控权而进行斗争。批判理论家认为学校过去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上优越的一群人所控制着,主要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坚持现状,他们的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进入优质学校,毕业后加入政府、工业、商界的上层。反过来,低下阶层的孩子被教育为必须接受现况的一群,他们失去了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反抗能力。学校因而成了掌权精英分子传递官方知识和价值的场所,因为大部分学校都是国家控制,所以他们可以一直保持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国家以某种意识形态来订立标准课程教师作为雇员,他们的责任便是传递这些内容给学生。

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之下,学校成为训练生产工人和消费者的地方,学生被划入不同工作类别,例如:管理、工业、与经济有关的服务业等。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接受教育后将成为控制社会的一批精英,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族群、边缘人等,将被训练成一般劳工。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学校便不断重复同样的说话:客观、中立、公平、责任、标准等,它们把学校用来把学生分级分层的任务隐藏了。

批判理论学者指出这种“宰制”是可以避免的,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要担负上述任务,如果它们愿意,也可以挑战控制阶级和他们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学者就是希望打破这种主控的循环,学校就是让学生与社会获得真正自由的场所。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学校并不是意识形态中立的地方,反而是一个反抗不同意识形态和辩论的地方。教师不仅是接受及传递某一阶层意识的工具,他们更应指导学生来建构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意识。

(二)课程和指导方法

批判理论学者在分析现时课程后找出了现行课程的两层情况:一是公开的正式官方课程,包括科目和技能;二是隐藏的课程,潜在公开课程之下并渗透在学校环境中。公开的课程指引教师应该把什么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弗莱雷认为这是把某一阶级的观点、价值等加诸另一阶级的人们身上。隐藏课程就是在一个资本、消费导向的社会中,通过学校和教学把一些价值、态度、行为传递给学生,并强加在他们身上。

这种官方课程被利用来掌控阶级以维持现状,保障了掌权者的权力、财富和阶层,利用课程来向学生宣传他们某些信念和价值,以便把这个版本的知识合法化。例如:在美国的历史课程中,强调欧洲白人对开发美国、发展工业的成就,而历史中的伟人差不多全是白种欧洲人,而其他种族,如非洲后裔、拉丁裔,以及本土印第安人则成了美国的边缘人。在叙述工业资本主义时,大力称赞工业家的伟大成就,绝口不提他们怎样剥削工人和污染环境。当其他地区大力推行双语或多元文化教育时,他们便认为这是对权威性英语的挑战。

在教学方面,学校多使用官方认可的教科书,以方便某种知识的传递。在指导学习时,教师多运用教科书所建议的方法来教授书本里的知识,少有分析,更不要说批判了。通过学校的潜藏课程,统治阶层可以控制社会。这个课程慢慢地渗透,进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例如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强调私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不允许群众思考这些人财富的来源。更有甚者,在有些种族歧视地区,硬说某些族裔不善思考或无心向学,没有向上流动的动机。所以一早便限制了他们的学习范畴,认为他们不喜欢上学,破坏课堂秩序,成绩差劣,最后必会提早退学。于是,学校便根据过去成绩来预测,把学生分等级,组成精英班、差劣班,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模式以及时间。精英班学生将来进入上层社会和经济阶级,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等现象不断重复。

批判理论学者揭露了现时教育的不足后,便提出改革策略,期望改变未来的学校。他们认为真正的知识与价值来自学生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状况。课程应以学生的生活故事、个人经历为开始,让他们互相交流这些经历。

一个多元的社会,各人背景不一,经历各异,学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学生居住的小区,上学的地方,就是大社会的缩影。他们在这个小区里开始学习科学、文化,以及安排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很重要,应是双方创造知识,而不是由教师传递知识。现在学校传递的是一种“线性和没有多大问题”的知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态度来接受这些知识。麦克里兰(Peter McLaren)建议学生要用一种“对抗”的态度来学习,才能建构“再生知识”,这是一种学生们通过知识生产过程中自己控制加上创造的知识。[43]

批判理论学者主张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因为很多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学习对自己小区的认识,便涉及语言、历史、城市/乡镇规划、环境保育和自我认同等范畴,这跟精粹主义主张的分科学习很不一样。在课程统整后,学习的方式应变成以跨学科学习为主。这些学校反对把知识分层级的概念,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比别的学科重要,这就是吉鲁极力主张的“跨越边界”的课程理论,学生学习时游走于各学科之间,以建构完形、整体的知识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