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以来固原文物考古纪实(下)

世纪年代以来固原文物考古纪实(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射勿墓是1987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发掘。侧身站立,双手袖于胸前执一笏板,笏板较小。可辨认有5人,其中一人完好。五年三月二十四日遘疾薨于私第,时年六十有六。为隋代较显赫的人物。发掘报告收录在《固原南郊隋唐墓地》,罗丰执笔。1982年10月至11月,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宁夏固原文物工作站对位于固原城西南6公里的南郊乡王涝坝村东北约400米的塬上进行发掘,间距约150米,编号分别为82M1、82M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固原文物考古纪实(下)

郑克祥

一、隋唐时期

(一)史射勿墓

史射勿墓是1987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发掘。墓葬位于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南北向,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构成。由于部分墓道被简易公路占用,清理出墓葬全长约30米。斜坡墓道构筑两个过洞,两个天井,每个天井不规则为上口窄下部宽。墓道、天井上部粗糙,下部细致平光(因下部绘制壁画所致)。墓室略呈方形,四壁均倒塌,在墓室北壁用生土构一梯形棺床,棺木痕迹可见其上。墓门处放置墓志,因多次被盗,只剩白瓷钵、四系青瓷罐、金带扣、金img100、波斯银币、金戒指、铜镜、水晶珠饰等20多件物品。

壁画是该墓的主要收获。在墓道、过洞、天井均绘有壁画。墓道、过洞、天井东西两壁绘有执环首刀武士6幅、执笏板武士2幅、执笏板侍者2幅,过洞上方绘有房屋结构图、花卉图。墓室仅西壁保存5人的侍女图1幅。

执环首刀武士壁画6幅,形象基本相同。头戴冠,偏向一侧,浓眉大眼,双唇闭合。上唇蓄一字胡,下颌留浓密的胡须。上身穿红色交领宽袖长袍,下着白色宽口裤。足蹬黑色皮靴,双手握持环首长刀立于胸前,刀鞘为黑色。高160厘米不等。

执笏板武士壁画2幅,形象基本相同。头戴冠,浓眉大眼,双唇合闭,上唇蓄一字胡,下颌留浓密的胡须。身着红色交领宽袖长袍,腰束白色宽带,下身穿白色宽口裤,足蹬黑色皮靴。侧身站立,双手袖于胸前执一笏板,笏板较小。高约140厘米。

执笏板文官壁画2幅,形象基本相同。头戴黑色两脚幞头,幞头脚紧贴脑后。身着红色圆领宽袖长袍,腰束黑色带,足蹬黑色皮靴。双手执笏板于胸前,做进谒状。高120厘米。

侍女壁画1幅,仅保存于墓室西壁。可辨认有5人,其中一人完好。左起第一人,头梳高髻,面部不清,侧身站立。肩披巾,身着齐胸红条长裙,裙下落地。左手稍举,右手于胸前执一如意。第二人,面南,侧身站立,头梳高髻,长眉细眼,耳较大。身着红条长裙,裙下遮足。第三人,梳高髻,脑后有散发。长眉细眼,身着红条长裙。第四、第五人与第三人装饰基本相同。

隋代历史较短,保存下来的遗迹、遗物很少。壁画仅出土为数不多的几例,大多保存不好。该墓出土的10余幅壁画,基本保存完好,极为珍贵。壁画的制作是将墓造好后,把墓道、过洞、天井、墓室所要绘画的壁铲平抹光。分配好绘画的位置布局后以红、白、黑三种基本颜色直接起稿。绘画的笔法简练,每个人物比例结构到位,很少有误笔现象。人物的线条自然流畅、技法娴熟、绘画手法粗犷大气。

出土墓志一合,放置在墓室中央,志盖移动一边。为细腻的青石质地,做工十分精细。志盖盝顶式,呈正方形,边长47厘米,厚10厘米。四边阴刻忍冬纹样,前边中央刻一“前”字,四斜杀刻“四神”纹。盖正中阳文刻篆书5行,每行4字,“大隋正义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之墓志”共20字。篆文四周阳刻卷云文。

志石正方形,边长46厘米,厚6厘米。志石边侧线刻十二生肖图案,背景为卷云纹。志石上面刻出棋格,共23行,满行24字,全文499字。志文:

大隋正义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之墓志铭。公讳射勿,字槃陀。平凉平高县人也,其先出自西国。曾祖妙尼,祖波波匿并仕本国,俱为萨宝。父认愁,蹉跎年发,舛此宦途。公幼而明敏,风情爽悟,超悍盖世,勇力绝人。保定四年,从晋荡公东讨。天和元年,从平高公于河东作镇。二年正月,蒙授都督。开皇十九年,蒙授开府仪同三司,其年十一月,敕授骠骑将军。大业元年,转授右领军、骠骑将军,又蒙赐物三百缎、米二百斛。五年三月二十四日遘疾薨于私第,时年六十有六。即以六年太岁庚午正月癸亥朔二十日甲申,葬于平凉郡之咸阳乡贤良里。

史射勿墓志中记载,史射勿祖籍为西国,祖担任萨宝职务。本人自幼聪明过人,保定四年起从军征战,戎马生涯,因功绩显著,职位不断得到提升。为隋代较显赫的人物。墓葬发掘人员有罗丰、郑克祥、樊军、王建斌。发掘报告收录在《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出版),罗丰执笔。壁画揭取人员为罗丰、郑克祥、樊军、王建斌。壁画修复人员为罗丰、郑克祥、冯国富、陈安位。

(二)史道德墓

1982年10月至11月,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宁夏固原文物工作站对位于固原城西南6公里的南郊乡王涝坝村东北约400米的塬上进行发掘,间距约150米,编号分别为82M1、82M2。其中82M1根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葬于唐高宗仪凤三年。

墓葬为斜坡墓道土洞,方向160°,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封土为圆形、夯筑,残高约3米,底径14米。墓道在封土堆南侧,耕土层北边厚,南边薄。墓道上口窄,下逐渐加宽,残长28.5米,上口宽1.1米,下底宽1.5米。7个天井,均口小底大。过洞为券顶,比墓道、天井稍窄。甬道与7号天井北壁相接,一盗洞从甬道上方打破封门进入墓室。封门砖墙残高1.4米,下部是两层卧丁砖间隔一层横平砖,中部为两层横平砖,上半部两侧只剩两层人字形错缝砖。甬道长4米、宽1.2米、高1.8米,与墓底平齐,距地表深11米。

墓室基本呈方形,东南两壁较直,北壁中间稍外弧,西壁略斜。东壁长2.4米、西壁长2.6米、南壁长2.9米、北壁长2.5米。整个墓为刀把形,墓室四角各斜置一长条形砖,以示室界。墓室顶部已经塌陷,四壁在1.2米处逐渐内收。墓室西壁下置生土长方形棺床,东边床沿与甬道西壁在一条直线上。

墓葬曾遭严重盗掘,但还是出土了墓志、金覆面具、兽面金饰、动物纹圆形金饰、金带扣、方形金img101、金币、小铜镜、鎏金铜泡钉、陶俑、陶钵、罐等30多件珍贵文物。

墓志一合,志盖为红色砂岩质,志石为青石质。

志盖,盝顶式,略呈正方形,边长60厘米、厚17厘米。正面平素,阴刻有三行篆文,篆文为“大唐故史府君之铭”,四面斜杀,线刻二方连续卷草纹饰。

志石,略呈正方形,是利用旧石碑的下端加工而成,边长长短稍有不同,上下两边长53厘米、左边长59厘米、右边长62厘米、厚18厘米。墓志正面阴刻细线方格,共29行,满行30字,共613字,行文楷体。标题为“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府君墓志铭并序”。墓志记载了史道德祖籍为原州平高县,记录了其先祖的任职情况,史道德从任职东宫左勋卫至文职给事郎,又升迁为负责牧马的玉亭监,最后升为兰池正监。“仪凤三年三月十九日遘疾终于原州平高县招远里私第,春秋六十六”。其年十一月癸未朔八日庚寅葬于原州百达之原。

金覆面一具。共由11件组成,因出土时覆面上缀连的丝织腐朽,加之盗墓扰乱,覆面在头骨上的位置已有错位,发掘人员根据各部位之功用做了复原。护额饰一件,下部为一长条形金片,金片两端均残,右侧缺。基本上为一半月形,下端有一穿孔。护眉饰二件,形似柳叶,上凸下凹,两端尖弯,各有一穿孔。护眼饰二件,均用鎏金铜片打制,已有锈蚀,右眼稍残。上有圆孔,孔边及边缘均起凸棱。护鼻饰一件,形似鼻状,上部稍残,有一圆孔。

小铜镜一枚。中有圆桥形纽,背面平素。

82M2同82M1墓葬结构基本相同。由于墓早年被盗,随葬品仅有开元通宝、刻纹骨管、石幢出土。这座墓出土的开元通宝钱,是唐武德开元,属唐代早期钱币,时代基本在初唐时期。史道德葬于仪凤三年(678年),两墓时代大致相当,或属于同一家族墓地。墓葬发掘人韩孔乐、韩兆民、杨明。《宁夏固原唐史道德墓清理简报》由韩兆民、韩孔乐执笔,发表在《文物》1985年第11期。摄影武殿卿,绘图齐东林。

(三)史索岩墓

自1982年唐史道德墓葬发掘后,1985年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同年8月,固原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开始了隋唐时期墓地的发掘。

唐史索岩墓位于南郊乡羊坊村。墓葬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墓葬全长41.75米。封土残长5米、宽3.5米、高2.5米,夯筑。斜坡状墓道,长16.3米、宽1.84米,墓道上构筑五个过洞、五个天井。天井为长方形、方形不等。第五过洞用砖封门,为人字形与横砖混合插封。封门砖未经打动,保存完好。封门砖下留有一石门楣。第五过洞和第五天井的东壁并列构筑2个小龛,条砖错缝铺底,小龛内空无一物。甬道由于盗洞打下,券顶已完全塌毁,用土坯封门,甬道长2.6米、宽1.1米。在甬道紧贴封门处发现墓志一合,志石、志盖原封未动。距墓志不远处有石门框、门坎、门额、门二扇,石门半掩。另一合墓志放在墓门处,志盖被盗墓者掀起另置一边。

墓室基本呈方形,长3.6米、南宽3.1米、北宽3.6米。已完全塌毁,残高约0.5米。墓室四壁先用土坯顺砌,高约0.4米,然后用泥抹平,刷上一层薄的白灰浆。其上原绘有壁画,墓室地面用条砖错缝平铺。墓室西侧有一长方形棺床,棺床用砖砌成,长2.6米、宽1.26米、高0.53米。棺床是须弥座上平砌三层砖,然后束腰。棺床上仅存棺木残朽痕迹和棺钉。墓室由于早年被盗,随葬品所剩无几,除一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出土于墓室棺床北侧的人骨下面,仅剩的随葬品有白瓷豆、四系白瓷罐、海贝、绿釉辟雍砚、陶靴、小铜镜、鎏金铜铺首、鎏金水晶附饰、开元通宝、银簪、玉钗、鎏金铜片、条形骨片上钉鎏金泡钉(可能为木质器物上的装饰件)。

墓葬盗掘情况十分严重,从墓道、天井、过洞的壁上仔细观察,其上还残留有壁画的痕迹,为原壁上稍加修整涂上白灰浆后绘画。后因大量进水,使整块壁画黏合在一起,完全不能剥离,仅剩第五过洞上方的一幅朱雀图保存较好,长1.14米、宽1.12米。下部是蔓枝莲花,花叶涂红色,少量叶涂淡绿色,中有一花叶组成的莲花台,略损。朱雀正面直立于花台上,头顶凸一结,额头较宽,双目圆睁,长嘴下垂,呈墨绿色。细颈,挺胸,颈、胸中部露白,外部涂红,绘有七条红线,可能表示胸椎。双翼向上张开,呈半环状。翼上长有宽羽,双足着地有力,后尾直竖,由三叶组成,中间较大,两侧较小,着红色,边侧有一周细羽毛。整体形象雄壮、威武,呈现腾飞之势。

四系白瓷罐一件。微内敛,短颈方唇,肩与口沿交接处均有四耳,耳为两瓣重合状。圆鼓腹,下腹内收,至底部外侈,假圈足。内外皆饰白釉,下腹釉流成泪滴状,底露白胎未施釉。釉面有冰裂开片,口沿与肩部釉色泛黄。高21.3厘米、口径7.4厘米、腹径16.6厘米、底径8.2厘米。

白瓷豆一件。圆形豆盘,尖唇沿,稍外敞。盘下为一细腰座,座底外侈,圆唇呈喇叭形。表面饰白釉,下流釉痕,座底露胎未施釉。冰裂纹开片,釉色不纯正,泛黄。高14.8厘米、盘径17.6厘米、足径12.8厘米。

白瓷瓶一件。细长颈残缺,肩部凸起一周弦纹。下腹渐鼓,至底部略侈,平底。

鎏金水晶附饰一件。椭圆形底托铜鎏金,上嵌一淡蓝色水晶,其表面鼓起,有几处凹痕。底托上有一短柄,柄环残缺。

金币一枚。圆形,边缘有剪痕,单面打押图案,上下各有一孔。图案为东罗马皇帝正面半身肖像,头戴盔,身着铠甲,肩扛短矛,耳边有飘带,制作粗糙,为仿制品。

玉钗一件。白玉制成,质地细腻洁白,光洁度好。双股钗,顶部稍呈弧形,钗为扁圆状,上端宽下渐窄,尖部略内收,中部扁圆下有凹槽。

墓葬出土的一套完整的石门,青石质,材质优良,制作工艺细致。由门楣、门额、门框、门坎、门扇、门砧六部分组成。

出土二合墓志,均为青石质。史索岩墓志,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中有宽带方格,每行四字,有四行,减地阳刻篆文“大唐故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史公之铭”,字周有斜方格纹带,对角有三角形,中加饰二方连续卷草纹,四周有四枚花结。四面斜刹,边有一周桃形纹饰。其下刻有四神图案。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10.5厘米。四边刻怪兽图案,中间加饰卷云纹。志石正面磨光,阳刻方格,25行,满行26字,全文809字。行文楷书,“唐故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公墓志铭并序”。“公讳索岩,字元贞,建康飞桥人也。其先从宦,因家原州”。“曾祖罗,后魏宁远将军,西平郡公,食邑八百户”。“祖嗣,镇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袭爵西平郡公,鄯、廓二州诸军事,鄯州刺史”。“父多,周三命上士、旷野将军、殿中司马、左卫掌设府骠骑将军”。墓志记载了史索岩祖籍原州,曾祖父、祖父及父辈历朝为官,自己在隋朝开始任官并不断升职,后因隋朝逐渐消亡,投靠唐朝。“贞观元年,固陈衰疾,抗表辞满”,因病退位,“显庆元年五月十三日气疾暴增,薨于原州万福里第,春秋七十有八”。“粤以三年十二月葬于原州高平之原”。

其妻安娘墓志,志盖,正方形,边长56厘米、厚10.5厘米。盝顶式,阴刻篆文4行,每行4字,“大唐故平凉郡都尉史公夫人安氏墓志”。四面斜刹,上有减地卷草纹,四边刻连续卷草纹。

志石,正方形,边长56厘米、厚11厘米。正面磨光,线刻方格,25行,满26字,全文615字。行文楷书,“大唐故平凉郡都尉史公夫人安娘墓志铭并序”。“夫人讳娘,字白,岐州岐阳人。安息王之苗裔也”。岐阳,《元和郡县图志》“风翔府”条:“贞观七年析扶风、岐山二县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之得名”,其位置在今陕西岐山县朱家庄之岐阳堡。北朝至隋唐时期移居中国的中亚安姓人多称其为安息国之后或安息王之苗裔。安娘于“龙朔元年岁丑正月十二日遘疾于原州平高县招远里,春秋七十有二”,粤以麟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与丈夫史索岩合葬。

墓葬发掘工作于当年11月结束。第五过洞上的一幅朱雀图壁画,墓室清理工作结束后即开始加固,采用北周李贤墓壁画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进行加固揭取,获得成功。参加墓葬发掘人员有韩兆民、罗丰、郑克祥、高继林。发掘报告收录在《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出版),由罗丰执笔。

(四)史诃耽、史铁棒、梁元珍墓

1985年5月,固原博物馆考古队对固原南郊小马庄村的唐史诃耽、唐史铁棒、唐梁元珍三座墓葬先后进行了发掘。史诃耽、史铁棒两墓位于已发掘的史索岩墓西侧,呈东西向排列,两墓的距离约500米。梁元珍位于史铁棒墓北侧约350米。

史诃耽夫妇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封土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6米,底径22米,呈覆锅形,经对封土切取一半进行观察,其内部结构为两次堆封。第一次封土高3米,黄土夯筑,夯层坚硬,夯窝明显。封土正中树一松木杆,应为首次堆砌封土时的中心标志。第二次加高土质为黑褐色。墓道呈斜坡状,长9.75米,上窄下宽,墓道南端三分之一在简易公路之下,未作发掘。墓道北端共有五个过洞、天井。甬道为砖砌,分前后两段。甬道前段长2.25米、宽1.37米。顶部完全塌陷,仅残存两壁砌砖,高度不足1米。甬道前段有两道封门,甬道口砖封门三层。中间为石门封门,宽1.43米。中央有门坎,两侧有门砧,门砧上有门框,门额已从门框上掉下。门槛内侧有两扇石门倾倒,门下一半月形门楣。甬道后段砖砌,完好无损,长2.3米、宽1.4米,拱形券顶,高1.75米,没有封门。中间放置墓志,志盖被盗墓者掀起另置一边,甬道口两侧放有马头、羊头各一。

墓室结构从发掘迹象看,为先挖大于墓室的方形土圹,然后砖砌墓室,土圹用夯筑起。墓室为正方形,3.8米。四角漫圆,四边中部外弧。墓室砌法,四壁用一层平砖起基,上砌一层丁砖砌,每块侧立五块条砖,其上砌一层立砖,以此平竖相间十层。然后又平砌二层上用条砖砌成菱角状,其上又平砌横砖,再砌菱角,又平铺一层。四壁从2.5米处起,以平砖错缝迭砌,内收四面形成穹隆顶,顶高5米。墓室地面平夯形成厚5厘米的夯层,夯土中掺有木灰和白灰。没有用砖铺地,这种地面处理方法在砖室墓中少见。墓室北壁中央用青石块拼合成长2.7米、宽1.65米、高0.35米的棺床。棺床由四块长1米、宽0.75米、厚0.18米的石块组合,表面磨光,棺床边框由五块条形石块组成。一些小件物品都散置在墓室各处。墓主人尸骨大部分已朽成粉末,葬式约头东脚西。清理出土的随葬品有铜镜、鎏金铜盖、鎏金铜豆、鎏金铜盘、鎏金铜环、鎏金花饰、鎏金带扣、金铊尾、金币、蓝宝石印章、小玻璃碗、喇叭形玻璃花、黄色玻璃花、开元通宝钱以及锈蚀严重的铁器等。这些随葬品虽然器型较小,但都以铜器为主,而表面均为鎏金。

这些小件器物中,有一枚发现于棺床上雕刻有图案及铭文的蓝宝石印章,形状为圆形,一面光洁,边凸起。另一面刻有纹饰,为一卧狮,面目清晰、鬃毛直竖。身后立三棵树状物,顶似花蕾。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属中古波斯帕勒维铭文系统。直径1.6厘米、厚0.5厘米。这枚蓝宝石印章出土于棺床位置,应当是墓主人随葬携带的心爱物品。

石门一组,青石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砧、门扇六部分组成。

门楣一件。长90厘米、高29.5厘米、厚12厘米。上部半圆形,下部平齐。表面磨光,涂白。正面刻两朱雀,其上是卷云纹,下为山峦,山峦间起团花。左侧朱雀,身体向右呈正侧面状,回首,嘴微合。挺胸,双翼张开,长尾上卷。右腿蹬直,左腿弯曲。右侧朱雀面朝左,嘴微开启。曲颈、挺胸、双翼张开,长尾翘起,做欲飞状。

门额一件。长147厘米、宽23.5厘米、厚13厘米。表面磨光,长条形,头长齿状羽,双角卷曲,圆眼外凸,朝天鼻,口露利齿。两侧图案对称,从左向右依次为天马、荷花、朱雀。周围以云纹点缀。

门框二件。形制相同,长110厘米、宽20厘米、厚13厘米。表面磨光,减地线刻,图案为桃形连续花结,加饰卷草纹。

门槛一件。长77.7厘米、宽17厘米、厚10.5厘米。表面磨光,上面减地线刻一条两方连续忍冬纹。

门砧二件。形制相同,长53厘米、宽24厘米、高21厘米。三面磨光。

门二扇。形制相同,长122厘米、宽44.5厘米、厚11厘米。左侧有一连续忍冬纹带,一正一反。中央站立一人物,头戴双扇小冠,上楔形簪。柳叶眼,直鼻,双唇微合,胡须弯曲,颌下蓄长须。身着宽袖交领长袍,双手抬起相交,腰系一带,腰带下端有一半圆形img102。足蹬云头靴,背后有卷云纹。

史诃耽墓志,一合。青石质。志盖,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10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每面刻有蔓草纹。正面阴刻3行篆文,每行3字,“大唐故史公墓志铭”。

志石,正方形,边长62厘米、厚11.5厘米。四边刻有蔓草纹。表面磨光,刻细线方格,36行,每行满格36字,全文共1285字。志文标题为:“唐故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公墓志铭并序”。据志文载,史诃耽,原州平高县人,是移居中国的中亚史国人。曾祖父任魏摩诃大萨宝,张掖县令。祖父任周京左师萨宝,酒泉县令。史诃耽义宁元年,拜上骑都尉,授朝请大夫。“武德九年,以公明敏六闲,别敕授左二监”为管理细马。“寻奉敕直中书省翻译朝会,禄赐一同京职”。中书省翻译具有很高的地位。史诃耽在官职上一再加授,贞观三年,加授宣德郎。七年加授朝请郎。九年又加授通义郎。十三年又加授朝义郎。贞观三年到十三年,从宣德郎七品下皆升到朝义郎六品上皆。“永徽四年,有诏:朝义郎史诃耽,久直中书,勤劳可录,可游击将军、直中书省翻译如故”。乾封元年,被授要职,除虢州诸军事,虢州刺史。由于他担任的职位重要,致仕时已年逾八十四岁。总章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遘疾于原州平高县劝善里舍,享年八十有六。夫人康氏,甘州张掖人。应为昭武九姓康国人。“春秋四十,以贞观四年九月十日终于雍州长安县延寿里第”。后妻张氏,“授南阳郡君”,“春秋五十有四,以乾封二年正月一日,遘疾终于平高县劝善里第。粤以咸亨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合葬于原州之平高县城南百达原。

史铁棒墓,墓葬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封土残存高度4.3米,夯筑。墓道斜坡,长11.1米、宽0.95米。构筑三个过洞、三个天井,甬道呈拱形,一盗洞直下,封门土坯已被盗墓者打开。土洞墓室已完全塌陷,采用墓室上方揭顶开挖式。墓室基本为正方形,墓道偏于墓室东侧,呈刀把形。墓室西侧有一长2.95米、宽1.25米的生土棺床。发现墓主人尸骨黄色粉末于淤泥中,葬式为足南头北。墓志放置在墓门北侧,志盖移位,志石上涂墨。被盗剩的小件随葬品有小陶钵、碗、鎏金铜豆、鎏金小铜盘、鎏金铜勺、鎏金铜img103、小铜镜、金铊尾、金币、开元通宝等散置墓室各处。金币出土于棺床北端中部、可能原含在墓主人口中、属萨珊金币仿制品。墓志一合,青石质。志盖,正方形,边长59厘米、厚14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阴刻蔓草纹。平面阴刻三行篆文,每行三字,“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志石,正方形,边长59厘米,厚13.5厘米。四边减地线刻两方连续忍冬纹样。平面磨光,上有方格,刻27行,共729字,行文楷书。墓志记载:“君讳铁棒,字善集,原州平高县人也”。曾祖父,周京师摩诃萨宝,酒泉县令。祖父,皇朝左领军,骠骑将军。父亲,皇朝上骑都尉,左尉安化府军头。显庆三年,授司驭寺右十七监。管理养马一事,因唐时原州为全国军马中心。“乾封元年八月十三日以疾终于原州平高县劝善里第,春秋四十有四。粤以咸亨元年岁次庚午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迁窆于先君之旧茔”。

梁元珍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全长为23.9米。封土残存2.9米、周长19米。夯筑形成。墓道斜坡状,长7.5米、宽1.05米。构筑三个过洞、三个天井,过洞、天井均有壁画。第三天井北侧接墓室前甬道,其顶部塌毁,完全被填土填实,甬道口由条砖封门。前甬道北为墓室甬道,砖砌拱形券顶,封门为条砖顺平砌,盗墓者已将封门打开,甬道长2米、宽0.94米、顶高2.36米。拿去封门砖,墓室内只有墓底部不足10厘米的淤泥,发现甬道西侧砖券处和墓室西壁有几处严重裂缝、鼓包。裂缝最宽的地方有5厘米,一些砖被挤压变形,看来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为了确保安全,用厚木板做了必要的加固支撑,才进入墓室开始清理。

墓室为砖砌,呈正方形,边长3.55米。四壁略有外弧,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以东墙最为严重。四壁从2.2米处开始起券,形成穹隆顶。墓室以条形砖铺地,西北壁有一砖砌棺床。棺床呈不规则长方形,长2.94米、宽约2.6米、高0.42米,棺床内填土至平齐,上铺条砖,然后表面以草拌泥抹平。棺床两侧有近4厘米厚的白石膏层,呈长方形,长1.95米、宽0.5米。边缘切割得十分平齐,且中间低四周高,上铺一层“开元通宝”钱,百余枚。尸体置于其上,人骨已朽成黄色粉末。从痕迹看应为直肢葬,头北脚南。东侧另有一人,仅存零散骨头。墓室由于早年被盗,随葬品基本无存,仅有小件陶碗、陶砚、铜合页、铁剪刀、铜卡饰、铜条饰、铜管饰、瓷盖等,均散置在棺床及其他各处。墓志一合,置于封门内侧。墓室铺砖地为错缝平铺。

墓室虽出土文物很少,但在墓的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均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壁画。过洞、天井、甬道上的壁画均没有地仗层,将原生土墙铲平后,即在上面直接作画。绘画技法为首先用墨线勾勒,然后再填色。在三个过洞、天井东西两壁绘有人物牵马图6幅,造型基本相同。人物均面朝北,侧身站立。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土黄色长袍。腰束带,露裤,足穿乌皮靴。双手执物于胸前。面部涂白,高鼻深目,颧骨凸起。马嘴微张,目前视,前胸带较松,背有鞍鞯,上搭鞍袱,马尾紧束上翘。右侧前后腿提起后勾。

甬道东西两壁各绘一幅人物牵马执扇图,其中人物均有残缺。造型基本相同。牵马者侧身面朝北而立,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束带、足穿乌靴。墓室西北壁各绘5幅屏风图。每扇屏风高170厘米、宽60厘米。屏风内均绘一枯树,其下有一位老者。屏风间老者两两相对。画面脱落情况严重,许多人物面部已残损不清。墓室顶部绘有银河、太阳、月亮、北斗七星等,为一幅较完整的天文星象图。

墓志一合,红砂岩质,较为粗糙。志盖,正方形,边长52.5厘米、厚14厘米。盝顶式,四面斜杀减地阳刻蔓草叶纹。中有方格线,3行,每行3字,减地阳刻篆书“大唐处士梁君墓志铭”。志石,正方形,边长54.5厘米、厚12厘米,出土时表面涂有一层墨。四边均有阴刻卷草花纹,表面磨光,其上阴刻方格,行文楷书,共21行,满行22字,全文452字。墓志标题“大周故处士梁府君墓志铭并序”,墓志记载,“公讳元珍,字元珍,安定朝那人也。”安定郡梁氏,为世代豪门望族,但墓志中对其祖、父辈均无记述。梁元珍早年接受正统儒家思想,青年、中年则走魏晋名士道路,晚年又精辩佛教之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梁元珍前夫人是弘农杨氏,其家族是唐代名门之一。后夫人范阳卢氏更是出身关东望族。梁元珍身为隐士,终身不仕,圣历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迁窆于原州百达原。

墓葬的清理工作于10月中旬基本结束。壁画的临摹、加固、揭取工作接着开始。首先请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三位青年老师,对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的所有壁画进行现场临摹和线图的绘画。由于墓室存在塌方的危险,临摹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整个临摹工作用了大约五天时间顺利完成。

壁画加固揭取,过洞、天井、甬道的壁画、其制法都无地仗层,和北周李贤墓的壁画在制作上相同,采用了同样的揭取方法进行。

墓室壁画由于在砖墙上抹了草拌泥,上涂白灰,然后绘画。草拌泥比较干燥,有部分已脱离,有的部分草拌泥已快和砖墙分离。揭取直接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渗透加固三遍,干透后在画层面粘贴纱布进行加固。还用比画面大的五合板和画面贴紧,从画层草拌泥背后切取的方法进行揭取,揭取下的画层草拌泥背面再贴一张相应大小的五合板,以细绳捆紧,揭取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于当年12月中旬结束。参加发掘、壁画揭取的工作人员有罗丰、韩孔乐、郑克祥、樊军、王建斌、陈安位。发掘报告见《固原南郊隋唐墓地》,罗丰执笔。

(五)史道洛墓

1995年5月16日,受宁夏文化厅文物局的邀请,日本东京共立女子大学副教授谷一尚、滋贺县立大学教授菅谷文则与宁夏文物局雷润泽局长陪同来到固原参观了固原博物馆,实地考察了固原南郊北朝至隋唐墓地。就双方合作发掘固原南郊北朝至隋唐墓葬初步达成意向。发掘申请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1995年7月29日,日方谷一尚、菅谷文则、茂木雅博再次来到固原。1995年8月5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双方本着以中方为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原则,在固原签署了《中日联合考古队固原北朝至隋唐墓葬调查计划协议书》,成立了“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计划在1995年、1996年度分别发掘一座墓葬。聘请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为顾问,双方各由五名队员组成。中方队员有罗丰(宁夏固原博物馆副研究员、中方队长)、卫忠(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方副队长兼发掘队副队长)、苏哲(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陈晓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克祥(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日方队员有谷一尚(东京共立女子大学副教授、日方队长)、菅谷文则(滋贺县立大学教授、日方副队长兼发掘队队长)、茂木雅博(茨城大学教授)、前园实知雄(檀原考古学研究所室长)、日高熏(国立历史民俗学博物馆助手)。

固原北朝至隋唐墓地,根据已发掘的墓葬,依次排列为,墓地北端自西向东为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北周大将军宇文猛、北周大将军田弘。墓地南端自西向东为史道德、史射勿、史诃耽、史道洛、史铁棒、史索岩,即著名的“史氏家族墓地”。固原史氏是原居于中亚索格底亚那地区的粟特人的后裔,“昭武九姓”之一。固原北朝至隋唐墓地的发掘研究成果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这次中日联合考古发掘,为更深入地研究史氏家族的渊源、世系关系、埋葬习俗以及分布规律,寻求更为翔实的实物资料。

史道洛墓,位于史射勿墓约100米处,距史诃耽墓约280米远。封土已不存在,墓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冲沟,墓道、封土被冲沟破坏。1995年8月8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墓道被冲沟破坏,几乎不存在,探方剖面看墓道为斜坡状,墓道由填土经过夯打,墓道、过洞、天井两壁残存零星颜料痕迹,填土中也有带颜色的块出现,这些迹象都说明在这些部位曾绘有壁画,只是由于盗洞从墓室顶部直下,造成大量的水进入墓室,墓道、天井也因冲沟水的进入而壁画难以保存。

五个天井制作不规整,基本呈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大小不一,天井间的距离不一致。四壁经过修整,天井内填土底部相对松软,上部填土经夯筑。在第五天井底部中央放置墓志一合,没有后期侵扰迹象。

过洞保存相对完好。甬道长1.7米、宽1.46米。高度由于塌方不详,甬道口有木制封门,门框和门扇下部、门槛严重变形,上部残缺。门框为内外两层,内层保存较差,外层门框两侧立木保存较好。立木横向剖面呈圆角长方形,正面宽,侧面窄。门框立木分别装插两侧门墩内,门墩间有门槛。门边框使用扁方木与门扇钉在一起,门扇分别从两面由铁钉连接而成。门扇上排列均匀的圆形帽钉用于装饰加固门扇,双门扇中间有对称铁质圆形铺首,铺首以铁锁相扣。甬道底部发现铁质钥匙一把,铁锁、铺首、钥匙均锈蚀严重,但形制不难看出。

墓室为土洞形制,因盗洞造成墓室全部塌方,为了保证发掘的安全,采用墓室上方大揭顶的发掘方法,开口10米×8米,东西两侧留台阶,便于出土。墓室顶结构不清,四壁保留高度不足2米。墓室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墓底没有铺砖在墓室北侧构一长方形不规则的生土棺床,棺床两头没有与墓壁相连,保留约30厘米空间。在墓室南部的甬道东西两侧,各放置一组武士俑和镇墓兽,其中东侧武士俑为闭口,镇墓兽为狮面。西侧武士俑为张口,镇墓兽为人面。西侧的武士俑出土时倾斜靠在墓壁上,腿部于甲胄下缘,脚腕与台座部都已折断,一只手发现于墓室西壁中央。人面镇墓兽基本保持原位,底座和身体断开,头和身体分离。狮面镇墓兽除前腿和座折断,身体基本完整,并保存于原来位置。这两件镇墓武士俑和两件镇墓兽,俑体以鲜艳的颜色绘制,并涂金刷银装饰,俑显得十分华丽,但由于俑在烧制时的火候不足,加之墓内盗掘进水浸泡所致,陶俑陶质酥软,墓内填土接近泥状,为了保护陶俑彩绘颜色,考古队决定不在现场作陶俑剔土,给每个陶俑分别制作木箱,连原土整体揭取,并用塑料薄膜包裹原土以保持原土湿度,运回室内进行保护。墓室中央有两个长方形木箱痕迹,一件完整的白瓷壶出土于木箱内。还有带盖白瓷壶、白瓷盖、金币一枚、开元通宝钱、小铜镜、鎏金马蹬、鎏金马镳、小玻璃器等分散墓室各处。木制残块和骨制条形物墓室到处都存在,木制残块可能是木箱,骨制条形物可能是木箱上的装饰件。

从清理的情况看,墓葬盗掘现象十分严重,而且不至一次盗掘,但还是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特别是两件镇墓武士俑、两件镇墓兽,经过后期室内修复,发现无论是陶俑的塑造手法还是其色彩的装饰,都称得上唐代墓葬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墓志,一合。青石质,保存完好。志盖,盝顶式,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厚10厘米。四面斜杀。四边线刻边框,边框两侧一怪兽头像相对,怪兽额顶长锯齿状长角,向后弯曲,圆眼睛,圆鼻孔,张口吐长舌,有尖状齿,做吼状。两兽头间是宝相花纹带,似从兽头口中吐出,浑然一体。四边图案相同。四面斜杀刻有四神图案,上为朱雀,下为玄武,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斜杀面由几何纹构成三面边框,左右两侧对称缠枝宝相花纹样。中间为起伏山峦,上饰云纹。盖平面,边有桃形结组成的边框,四角各有一圆环,每边中央亦有环形结,桃形结以圆环为中心,背向结接。四边用桃形结斜隔,中嵌有二方连续卷草纹,中间绳纹构成正方形框,宽线方格,横格4字,竖格3字,减地阳刻篆文“大唐故左亲卫史公墓志铭”。

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10厘米。志石的四边刻有怪兽图案,每边有三只怪兽,怪兽间有卷云纹花结相隔。表面磨光,阴线细刻方格,共26行,满行25字,全文605字,行文楷书。标题“大唐故左亲卫史君之墓志铭”,墓志记载,“公讳道洛,原州平高人也”。祖多悉多,周鄯州刺史、摩诃萨宝。父射勿槃陀,隋左十二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德允群望,声重二京”。史道洛“起家任左亲卫”,“永徽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遘疾薨于劝善里,春秋六十有五”。“夫人康氏,贞观二十年二月十二日卒于私第,春秋五十有五,粤以显庆三年岁次戊午十二月己酉朔二十四日壬申合葬于百达原“。

镇墓武士俑、镇墓兽4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振江先生携其儿子王军来到固原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修复工作。修复程序为先对陶俑破碎的块仔细地剔土,然后将剔完土的碎块烘干,再行粘接,最后表面颜色加固。修复工作由郑克祥主持。《唐史道洛墓》由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编,日本勉诚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二、宋元时期

(一)西吉滩黑虎沟宋墓

西吉滩黑虎沟宋墓1985年5月被发现,宁夏固原博物馆得到报告并于1985年6月及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墓葬位于西吉县东南20多公里的西吉滩黑虎沟村。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墓道为台阶式斜坡,残长2米、宽0.6米。甬道塌毁。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单砖拱形券顶。东西两壁及后壁均嵌有砖雕,墓底方砖平铺,甬道两壁上方各设一小龛,龛内嵌武士砖雕。墓室东西两壁平砌三层砖开始起券,三层砖以下砖凹进,嵌团花砖雕一周。下平砌砖一层,四层砖凹进,嵌孝子人物故事及门窗图案砖雕一周。其下又平砌砖一层凹进四层嵌花卉图案砖雕一周。墓室后壁嵌的砖雕与东西壁嵌的砖雕在同一平行线上,图案相同,后壁中层砖雕正中设一小龛。

墓葬出土铜洗、瓷执壶、瓷瓶、瓷碗。

墓室被扰乱,随葬器物已失原位。铜洗一件。敞口,口沿平折,浅腹,腹下微鼓。

瓷执壶一件。短颈,口沿外卷,圆球形腹,平底。肩部做流和把手,流上翘弯曲。把手呈弓形,上有一穿孔小纽,应为连接壶盖,盖已失。壶内外均施白色釉,釉色纯正,腹肩部釉下剔刻草叶纹。

瓷碗一件。小口,口沿外卷,短颈,溜肩,直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露胎,较为粗糙。腹施青白釉。

瓷碗一件。敞口,口沿外侈,斜直腹,平底。施青白色釉。

砖雕图案是这座墓的主要收获。墓室镶嵌砖雕结构分为三层,上层为连续的团花砖雕图案,中层为孝子人物故事,门窗砖雕图案,下层为花卉砖雕图案以及甬道门卫武士砖雕图案。

门卫武士砖雕,左右对称,图案相同。头戴兜鍪,两边护耳向上翻卷,鍪顶结圆缨。肩披膊,身着盔甲,腰中束带,带下系护心镜。足蹬高靴,坐于石头上,左手握拳,右手拿一剑。

孝子人物故事砖雕:

孟宗泣竹生笋砖雕,雕一人物屈膝跪地痛哭于两竹间。头包方巾,身着长袖布衫。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身旁放一竹篮,两竹旁分别破土生出新竹。

王祥卧冰求鱼砖雕,雕出一条结冰的河流,河岸边有一棵枝叶落尽的老树,岸另一边有一双鞋和一只竹篮。人物穿短裤,上身赤裸躺在冰面上,身旁有三条鱼露出水面。下方对称连弧状的方格窗,窗上方十字花瓣格,下方双连弧状大方格。

花卉图案砖雕,主要内容有牡丹花、莲花、冠状花、宝相花叶、玉兰花以及蔓草图案。

西吉滩黑虎沟宋墓没有明确记年,从随葬器物及墓葬形制看与同期出土墓葬基本相同。孝子故事题材应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到了宋代,因大力宣扬儒学,孝子节妇的故事题材更加广泛流行。墓葬砖雕制作,砖为正方形,边长30厘米,边厚6厘米。细泥质灰陶,烧制火候较足,砖烧制成形后雕刻图案。雕刻手法简洁,人物故事情节表现到位,故事内容丰富。

墓葬清理人员有杨明、耿志强、李怀仁,绘图人杨明,拍摄者武殿卿、杨明。清理简报《西吉县西吉滩黑虎沟宋墓清理简报》由杨明、耿志强执笔,发表在《宁夏文物》1986年第1期。

(二)固原城郊元代仿木构砖室墓

1987年10月,固原西郊乡西关村发现一座砖室墓,宁夏固原博物馆及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状,残长55厘米、宽87厘米。甬道为单砖拱形券顶,长48厘米、宽87厘米、高121厘米,两壁平砖错缝至第十四层开始起券。人字形砖封门。墓室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90厘米,墓室底部用条砖错缝平铺,甬道底未铺砖。墓室四隅砌方形抹角仿木立柱,柱下垫一砖以替代柱础,柱间连以栏额,上砌普柏枋,栏额与普柏枋的宽度不等,前者三层砖,后者两层砖。枋上的角柱头上各砌一斗三升斗拱一攒。四壁除南壁墓门券顶上部砌有并列的二攒斗拱外,东、西、北壁各施补间斗拱攒。斗拱为单下昂四铺作,蚂蚱头形耍头。角斗拱、补间斗拱、耍头两端均嵌有雕砖,墓室内共有斗拱九攒。斗拱之上砌撩檐枋,枋上砌方形檐椽,滴水瓦立于檐椽之上,瓦的背面砌三层砖墙,从第四层砌券,券室顶部合缝砖外出3厘米,构成硬山式屋顶。东西为山墙,山墙中部有一四方抹角柱立于一素枋之上,柱上下两边以及素枋两端下部镶嵌雀替形雕砖。墓室斗拱及山柱镶嵌的雕砖图案不一,有云纹、花卉纹等。

墓室已被扰乱,从迹象看有棺木三具、人骨架三具,葬式不明。随葬器物都已移位,有黑釉瓷坛、黑釉瓷灯、黑釉瓷碗、单耳瓷罐、陶砚、铅盘、铅蜡台、泥质元宝、泥质香蕉、泥质柿子、泥质枣子、泥质桃子以及铜钱币等。墓室为仿木结构砖雕形制,砖雕的木结构造型比例和谐匀称,这种墓室结构和随葬的器物特征与周边地区同时期墓葬结构器物特征基本相同,属于元代墓葬。

参加清理的人员有延世忠,高继林。发掘简报《固原城郊元代仿木构砖室墓清理简报》由延世忠、高继林执笔,发表在《宁夏文物》1990年第4期。绘图人郑克祥、黄丽荣、贾淑琴,摄影武殿卿、程云霞。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