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出一种叫做谶纬的迷信学说,腐蚀了学校教育,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这种迷信的经学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阶段和“开心意”的理性阶段。[10]王充的思想以鲜明的批判和战斗精神为特征。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农人兼小商贩家庭,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后进入中央太学学习。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都因不愿趋炎附势辞职教书。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及写作中度过。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他的思想的明显特征是具有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他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今胜于古。

一、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出一种叫做谶纬的迷信学说,腐蚀了学校教育,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这种迷信的经学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他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他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6]他认为:“信师是古”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其次,他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他对当时教育上但拘一经或只记诵章句的风气作了深刻批判,提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贯通、要博览古今、要能精思著文联结篇章地兴论立说。[7]

二、论教育的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以变化,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重要的是教育。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无不可教育之人。重要的是“教导”、“锻炼”和“渐渍”。

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他打比喻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8]人的本性和麻蒿、白纱一样,由于渍染的不同,质性就会有差异,就有了善恶的区别。

他肯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一方面论证了人性可以改变,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又以许多具体的事实说明了教育的功效,从而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三、论教育的培养目标

王充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能掌握知识、从事政治工作;第三是通人,能博览古今;第四是儒生,仅有一部分知识,只比俗人稍高明一点。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培养杰出的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四、“见闻为”与“开心意”的教学过程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阶段和“开心意”的理性阶段。“见闻为”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开心意”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必须把感性知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9]要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10]

王充的思想以鲜明的批判和战斗精神为特征。他继承荀况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在奉孔丘为教主的思想背景下,敢于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提出新的见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