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王充像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人。王充生活的时期,农民革命斗争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王充举起“疾虚妄”的旗帜奋力抗争。王充揭露经学和谶纬的虚妄,还对经书本身提出怀疑。王充又进而认为经书的错误比诸子还要多。后人评论说,王充的思想“乍出乍入,或儒或墨”,《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应该说,王充是一位融合百家、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

第二节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

img118

王充像

王充(27—约100年)字仲任,会稽郡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先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曾祖父王勇因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仅一年即失去封爵,成为庶民,落户于会稽。祖、父辈以“农桑为业”“贾贩为事”(《论衡·自纪》)。其家族世代豪侠任气,伯父王蒙、父王诵“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同上)。王充6岁始读书,8岁进学馆,15岁左右赴洛阳入太学,做过著名学者班彪的学生。他为学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中年在会稽做过下级官吏,因政见不合辞归乡里,59岁时应扬州刺史董勤征召做过两年官吏,一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著述为业。晚年“贫无一亩庇才……贱无斗石之秩”(《论衡·自纪》)。著作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和《养性》。现存《论衡》84篇,其余都已佚失。

王充生活于东汉光武帝至和帝时期(光武帝刘秀于25年即位,和帝刘肇于105年卒)。他出生的那一年,赤眉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到他死后的顺帝时,才又揭开了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序幕。王充生活的时期,农民革命斗争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这时,在东汉王朝扶持下,豪族地主势力日益膨胀,最有权势的豪族形成累世不败的世族。王充出身“细族孤门”,本人政治地位很低,在当时是受到鄙视的,连从事著述也遭到非难。这种处境使他产生了深沉的压抑感,发出不平的抗争。豪门贵族非难他,甚至嘲讥他是没有根基而突然出现的“变”“异”“妖”“怪”。王充愤懑地回答说:

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五帝不一世而起,伊、望不同家而出。千里殊迹,百载异发。士贵雅材而慎兴,不因高据以显达。(同上)

他还举出许多著名人物作为例证来驳斥豪门贵族的血统论。历史上无能的鲧有贤能的儿子禹,顽劣的瞽叟有圣明的后代舜。颜回出类拔萃,其父颜路不过平平庸庸。孔子、墨翟都是圣贤,其祖宗也未见有什么特殊才能。当代也有同样的事例,扬雄卓然超群,却出自一个世代不通文墨的家族;桓谭“非圣非法”,却出自一个先辈崇古守旧的门第。这些言论反映出庶族对豪族特权地位的挑战。

王充生活的时代,是迷信盛行的时代。王充举起“疾虚妄”的旗帜奋力抗争。他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

敢于把自己的著作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在当时就是了不起的事。“疾虚妄”也确切地概括了王充的写作目的。他认为当时的“世书俗说”“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自己幽处独居,从事著述,就是为了考论虚实。自己的著作取名《论衡》,就是要以理性的天秤衡量当时流行的虚妄观点,揭露其荒诞不经,“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

王充揭露经学和谶纬的虚妄,还对经书本身提出怀疑。他对儒家经书与诸子著作的关系提出一个非常大胆而新颖的看法:“书亦为本,经亦为末。”(《论衡·书解》)这里的“书”指诸子之书,“经”即儒家的经书。王充认为诸子的著作中有真理,经书中也有谬误,这种看法不但否定了“独尊儒术”的根据,也否定了经书为本、诸子为末的看法。王充又进而认为经书的错误比诸子还要多。他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同上)而五经遭秦代焚烧早已残缺不全了,汉代人重新收罗残篇,拆合文字,师徒相因相授,混乱是可想而知的。

王充不但怀疑儒家的经书,也怀疑孔、孟。他承认有圣贤,但不承认圣贤所讲的都是真理,认为古人所讲的圣贤就是今人所说的英杰。他们虽然杰出,不可能一切看法都“得实”,而学问之道就贵在“得实”,所以“问难”是正当的,批评圣人的错误是必要的。“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论衡·问孔》)《论衡》的《问孔》《刺孟》篇提出了许多问题,对孔、孟的言论主张进行质疑和批评。

必须强调的是,王充是一个博通百家、独立思考、自有取舍标准的学者。之所以对五经和孔子提出批评,是因为当时经学统治和谶纬泛滥造成的错谬纷乱必须廓清,并不表明王充属于道家或属于法家。事实上,他在批评儒家的同时,又尊孔子为“百世之圣”(《论衡·别通》),赞成儒家的养德、用贤和礼义,还赞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他吸取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又反对道家的消极避世和神仙思想,说“避世离俗”“钧清其身”,而不“忧世济民于难”(《论衡·定贤》)的人并非贤者。“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犹不能使冰终不释也。”(《论衡·道虚》)同时他对法家的狭隘功利思想也予以反对。韩非把儒家学者斥为不耕而食的蠹虫,又说儒家学者如无用的鹿,守法之吏才是价值千金的马。王充说:“韩子知以鹿马喻,不知以冠履譬。”(《论衡·非韩》)意思是说儒学亦不可废,礼仪纲纪犹如冠(帽),虽不像履(鞋)那样非穿不能走路,但却不能不冠而立于朝,不能逢人不拜,见君父不谒。王充肯定了墨子的感觉论,主张“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论衡·实知》);赞成薄葬,运用墨家的逻辑方法进行论说,同时又反对墨子的“天志”“明鬼”论。后人评论说,王充的思想“乍出乍入,或儒或墨”(《抱朴子·喻蔽》),《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应该说,王充是一位融合百家、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