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在社会治乱问题上,王充重视物质生活的作用,却又把治乱的最终原因归结为“时数”“国命”。古代流行的观点认为,贤君在位则道德施行,道德施行则社会安定;不肖之君在位则道德废弛,道德废弛则社会动乱。王充反对这种君主个人决定社会治乱的观点。王充的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并非虚美媚时之论。“宣汉”的意义在于用社会进化的观点否定今不如古的社会退化论。

第四节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

在社会治乱问题上,王充重视物质生活的作用,却又把治乱的最终原因归结为“时数”“国命”。

古代流行的观点认为,贤君在位则道德施行,道德施行则社会安定;不肖之君在位则道德废弛,道德废弛则社会动乱。王充反对这种君主个人决定社会治乱的观点。他说:

夫世之所以为乱者,不以贼盗众多,兵革并起,民弃礼义,负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绝,不能忍饥寒。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传曰:“廪仓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论衡·治期》)

这里用温饱与饥寒来说明社会的治乱,比起单纯用道德观念来说明治乱显然要深刻些。那么,温饱与饥寒的原因是什么?王充认为完全在于“时数”。他重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五谷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然条件。所以,王充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能动作用。当他完全用自然界的原因去说明社会治乱时,就不能说明:为什么尧遇洪水、汤遇大旱而天下治?为什么桀纣之时“无饥耗之灾”而天下乱?《论衡》中有两个回答。《治期》篇说: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天”“时”。所谓“天”“时”是指自然界的规律性。他认为自然规律都与日食、月食的规律一样,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个回答用机械的必然性排除人事的作用,已经把社会治乱的原因神秘化。《命义》篇的回答则说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命”,而“国命”就是“天命”。虽然王充所说的“天命”可以作出不同于神学的解释,但它已经不像“天”“时”那样表现为可见的自然现象了,实际上已经很难与神学的天命论加以区别。

在古今异同问题上,王充承认“汉在百代之上”,汉代远远胜过三代。“汉家三百岁,十帝耀德”(《论衡·宣汉》),不能说未致太平;“汉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文帝、武帝、宣帝、孝明、今上,过周之成、康、宣王”(同上),未可说今无圣人;汉德“乃在百代之上”(《论衡·须颂》),又怎能说上古德厚今世德薄?至于风俗的文质,“一质一文,一衰一盛,古而有之”(《论衡·齐世》),因时世而变,并无优劣之分,人的形体外貌,都是禀气所致,美丑修短古今皆有,更不能说今不如古。王充对汉代的评说有两段话特别值得注意,他说:

方今哀牢、鄯善,诺降附归德……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嶲、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论衡·恢国》)

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论衡·宣汉》)

这两段话指出,汉代的国土远大于三代,汉代的文化远高于三代,汉代的农业生产远比三代发达。事实是,汉代的疆域东起海滨,西达玉门关外,北自辽东,南至海南岛,远远超过三代的范围。原来落后的周边各民族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由于“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汉族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增多,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论耕地面积,作物品种或水利、农具、耕作技术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王充的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并非虚美媚时之论。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他歌颂汉代胜于三代,“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核事理之情,定说者之实也”(《论衡·宣汉》)。“宣汉”的意义在于用社会进化的观点否定今不如古的社会退化论。应当附带提及,《宣汉》《恢国》等篇讲了不少符瑞,这是一个缺点,但不应据此认为王充相信符瑞。因为当时的今不如古论者以符瑞作为美化古代的依据,王充举出许多汉代的符瑞来,只是说,如果要讲符瑞的话,汉代并不比古代少,今不如古论者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但是,另一方面,王充认为古今没有什么区别。他说:“夫上世治者,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元气纯和,古今不异……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论衡·齐世》)。无论古今,天地人物都禀元气而成,元气本身又无古今之别,所以天地人物也就没有古今的区别,很自然得出“百代同道”的结论。这再一次证明,不懂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企图直接用元气自然的观点说明社会历史,得不出正确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