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充的哲学思想

王充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母骊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榜奇人。王充为小儿时,就不好嬉戏、狎侮。[5]这就是王充作《论衡》的思想主旨和《论衡》的真正意义。当权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除了加强政治暴力统治外,在思想领域中则大肆宣扬谶纬神学,君权神授,欺骗自己,愚弄人民。在神学妖雾的弥漫之下,王充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宗教神学、社会弊端、人君政治、世俗迷信等,展开了批判斗争,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和战斗精神。

第十五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100年左右。

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善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家中”。此不足三百字的传略,虽缺乏王充一生许多事迹细节,但已见其生平事迹大端。又据《论衡·自纪》篇所记:王充祖辈虽几世从军有功,但“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塘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塘,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如果我们将二者综合起来,全面研究,可以看出王充的家世、生平、著述的情况。

王充的家世情况:一是祖先“任气”,世祖王勇任气,横行乡里,怨仇甚多。此后,“祖世任气”,到王充伯父王蒙、父亲王诵任气滋甚,“勇势凌人”,而与豪家丁伯等结怨,由于积怨甚多,为避仇人擒杀,而屡次迁居;二是出身贫寒,祖辈“以农桑为业”,迁钱塘后“以贾贩为事”,虽然先祖“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但“一岁仓卒国绝”后,只能靠劳动为生。又因与豪强结怨,横行乡里,所以为世人鄙视,士贵轻视。《论衡·自纪》篇说:

充,细族孤门。或啁之曰:“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虽著鸿丽之论,无所禀阶,终不为高。夫气无渐而卒至曰变,物无类而妄生曰异,不常有而忽见曰妖,诡于众而突出曰怪。吾子何祖,其先不载?况未尝履墨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安得宝斯文而多贤?”

答曰: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才高见屈,遭时而然。士贵,故孤兴;物贵,故独产。文孰常在,有以放贤。是则醴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屈奇之士见,倜傥之辞生,度不与俗协,庸角不能程。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牒籍,希出之物,勤于鼎铭。五帝不一世而起,伊、望不同家而出。千里殊迹,百载异发。士贵雅材而慎兴,不因高据以显达。母骊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榜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扬家不通,卓有子云;桓氏稽可,谲出君山。更禀于元,故能著文。

王充为小儿时,就不好嬉戏、狎侮。“六岁教书”,“八岁出入书馆”,成人后“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1]这就是王充之所以为王充也。

据王充自述,他的为人、为学其特点为:

一是“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二是“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2]王充的人品如此高洁,令人敬佩。

然而,由于世风浇薄,俗性贪进,收成弃败,所以王充“升擢在位之时,众人蚁附;废退穷居,旧故叛去”,有感于此,为了记述“俗人之寡恩”,王充写了《讥俗》、《节义》十二篇,期望俗人观书而自觉,此称为《讥俗》之书。他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他“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3]王充年近七十时,志力衰耗,而作《养性》(或作《养生》)之书十六篇。王充的《讥俗》、《政务》、《养性》之书,都已佚失,现存者只有《论衡》一书。《后汉书·王充传》说:“《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缺《招致》一篇,只有标题,而无原文。所谓“《论衡》者,论之平也,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中,如鉴之开。”[4]“《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非造始更为,无本于前也。”[5]这就是王充作《论衡》的思想主旨和《论衡》的真正意义。《论衡》博采众家的思想精华,熔铸儒道诸家学说,上自黄、唐,下臻秦、汉,折中圣道,针对宗教神学的“虚妄之言”、“失实之书”,而“订其真伪,辩其实虚”,并将其放在王充的理论秤杆上衡量一番,权衡其轻重、真伪、得失,鉴别其真伪、善恶、美丑。《论衡》是一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影响极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伟大著作。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四朝。当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工商三位一体,兼并土地,侵掠人民。当权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除了加强政治暴力统治外,在思想领域中则大肆宣扬谶纬神学,君权神授,欺骗自己,愚弄人民。在神学妖雾的弥漫之下,王充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宗教神学、社会弊端、人君政治、世俗迷信等,展开了批判斗争,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和战斗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