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用

论“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用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完整性的具体体现是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点。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探求解决方案,进行问题解决,教师都是一位很好的引导者。

论“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用

黄玉新

摘要:教师是“问题”的策划者,是帮助学生走上“问题解决”之路的引导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师;角色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概念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含义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1](P60)。它具有完整性、简约性、操作性、针对性等特点。

1.“问题解决”教学具有完整性。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完整性的具体体现是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该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借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吸纳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及研究成果“;问题解决”或“问题”本位或导向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深层理解并掌握并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是该教学模式所指向的主要任务;以采用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来达成目标;该教学模式遵照“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

2.“问题解决”教学具有简约性。“问题解决”教学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于“人”的关注,对于发展多元智能的关注;即把人的学习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而且通过具体明了的“问题”框架,进行“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教学,便于人们把握。

3.“问题解决”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不同于思辨的理论,它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它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内在的本质程序化,更加接近教学实际,易于理解和操作。“问题解决”教学正是通过提供“问题类型连续体”[1](P105)作为教学操作的平台或教学设计和测评命题的工具,使得“问题解决”教学成为操作性强、便于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模式。

4.“问题解决”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问题解决”教学是针对教与学不平衡的现象而倡导的,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所以它必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显现其效用。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

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系列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双基”,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塑造健全的人格。从根本上说,“培养未来的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归宿,也是“问题解决”教学整体发展目标的另一种表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与我国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致的。

二、“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实现“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就要使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深层次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有效地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问题解决”的策划者

1.教师要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时强调,要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是核心,而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关键,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的好坏。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通常具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发问题、诱发探究等功能,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2](P92~93)。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巧设问题情境,比如利用实验、利用生活情境、利用实践活动、利用实物或图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问题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和欲望。

2.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置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根据教学设计(或策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便有所偏离主题,也应给予鼓励,进一步引导。教师引导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要有导向性、针对性,帮助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的思维有导向性,但它们毕竟有所不同,其中也包含创新思维的特点,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

3.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就该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要帮助学生了解解决该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策略,怎样的方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出现困境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因为此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被调动起来,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求,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阔思维的最佳时机。这是教师作为一名策划者要把握的一个关键所在。

4.要求学生反思和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明白知识运用是否准确,考虑应用此类知识还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发散思维,通过比照以及联系已有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创新。反思和评价是“问题解决”的基点,是提高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通过反思和评价,可以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最恰当,是否高效,是否更为灵活。

(二)教师是学生走上“问题解决”之路的引导者

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发展。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3](P116~117)。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探求解决方案,进行问题解决,教师都是一位很好的引导者。

1.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使他们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提出问题的愿望,就会去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果运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会做出判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加上同学与老师的合作与帮助,能够设计新的解决方案,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提出的问题。

2.激励学生,使他们知难而进。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阻碍思维活动,比如观察、分析、判断等过程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导致他们不能提出准确的问题或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此时,老师要激励与引导,使他们进行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最终走出困境,顺利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思路或行动方案。由于观察和思维的角度不同,导致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以致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不利于问题解决。老师应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思路和解决方案,避免学生因此误入“歧途”。教师作为引导者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既可以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也可以为学生指明路向,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作为学习者、问题解决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较为贫乏,尽管他们有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遭遇挫折,这有可能阻碍他们的思维活动,阻碍顺利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充当学生问题解决的支持者、合作者,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顺利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教师要经常鼓励或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能够将所学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提出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老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以便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那些反应较为迟缓,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的同学,老师要激励他们,给予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要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尽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具有自主性,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期顺利解决问题,由于影响问题解决因素不同,比如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案是否适宜、知识和问题的结合等等,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若老师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方法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也可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学生问题解决的合作者,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也与新课程的理念相一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无论对教师转变角色,还是有效实施新课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刊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8).

[3]钟显.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